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附件(2025年6月更新版)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阶段相关文件(2025年6月更新版)
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01
主题专栏
新作视窗
设计研究
考察与研究
新观察
专栏导语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科创办40周年技术类论文选登
专栏导语
1
城市更新方法的多元探索
黄彬
导读:
随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空间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十年,我国城市更新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创新,更新对象包括历史风貌、历史街区、工业遗产、老旧社区、城中村、老旧建筑等;工作范畴不仅是物质空间环境的改造更新,还涉及更新目标、更新导向、产权构成、更新规模、更新对象、参与主体、改造方式、功能变更、土地流转、安置模式等关联领域[1]。城市更新行动在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增进居民福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建军等)。本期专栏10篇文章从方法论层面对城市更新进行了多元探索,既有基于空间生产、历史性城镇景观、日常生活、有机更新等视角的理论思辨,也有基于西安、上海、日本中小城市等典型案例的实践评述,以及基于新技术的精细化更新方法的尝试。 城市发展往往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动态过程,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认知新与旧的时空关系,相关议题包括城市空间演进机制研究、历史遗产价值认定、城市活力评价等。城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权力结构的表达载体,在权力空间和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视角下,对规划遗产这一新型遗产类型进行解读,可以理解规划遗产如何塑造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格局和拼贴的城市风貌环境(张杨)。面对以西安古城为代表的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再生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面临缺少实践方法论的现实困境,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或许是一种选择(王瑞坤)。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分析西安明城区更新过程、特征及机制,可以发现旧城更新是各利益主体围绕目标诉求与行动逻辑的相互作用,推动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再构(宋玢等)。城市活力研究是当前存量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不同类型研究对象活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特征调整和丰富活力影响因素指标(高富丽等)。 实践探索方面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围绕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质、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针对近期我国部分中小城市为解决城市发展活力不足,以康养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更新的情况,借鉴日本“生涯活跃街区”政策实施经验,探索我国中小城市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路径(初楚等)。高强度的增量开发导致城市内出现大量的消极空间,其中街区边界空间是分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类,结合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研究建构高效、复合且具有韧性的街区边界空间的方法(张险峰等)。以上海市黄浦区现存标准化菜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在自上而下的空间限定及管控下,如何将摊贩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蕴含的空间智慧转化为设计资源(张海翱等)。 新技术推动着城市更新方法的进步。手机LBS数据、点评数据、无人机航拍影像、皮电活动(EDA)及眼动追踪等新技术的涌现,为对城市空间特征、历史风貌、人群需求开展精准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更新研究与实践中采用精细化设计分析(康善之等)、多元公众参与(张若曦等)等方法成为可能。 城市更新目标的综合性、整体性、公平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要求建筑师与城市规划者主动跨越“空间实践”的专业领域,以设计为抓手,融合社会治理、功能业态、日常生活等多维角度,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通过对建成环境的拆除新建或整治提升,实现资源整合、满足当前或未来发展需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本期专栏文章既有对从宏观到微观不同更新尺度问题的关注,也有自上而下与由下而上视角的双向解读,呈现了对这一行动路径的思考和探索。
2023 Vol. 41 (6): 1-1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72
)
主题专栏
4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微更新热点及趋势研究
刘建军,王有鹏,刁小明*,何沁
DOI: 10.12069/j.na.202306004
在城市存量空间转型背景下,小规模、精细化的微更新模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聚焦我国近十年城市微更新发展历程,以知网检索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进行可视化表达,根据研究主题方向、关键词、时间信息分析微更新研究概况。从公共空间、老旧社区、公众参与、上海等热点话题出发,结合政策背景、实践活动、理论研究梳理城市微更新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微更新活动在公众参与、制度体系、教育培养、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不足,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3 Vol. 41 (6): 4-9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81
)
10
城市活力研究进展:尺度、测度与机制
高富丽,王成芳*,杨若梅
DOI: 10.12069/j.na.202306010
激发城市活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CiteSpace对国内外近20多年城市活力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城市活力的研究尺度、外在表征和内在机制深入剖析。研究指出:活力研究在多个尺度和多种类型(如滨水区、公园绿地等)中均有涉及,但在轨道站域、街区等中观尺度相对薄弱;活力测度数据强调传统与新型数据多源组合,根据研究对象有所区别;活力影响因素指标多从前人研究衍生,如多样性、小街段、密度等,但不同类型研究对象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可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特征进行调整和丰富。
2023 Vol. 41 (6): 10-14 [
摘要
] (
97
)
HTML
(1 KB)
PDF
(0 KB) (
59
)
15
规划遗产:一种权力空间引导下的历史性城镇景观
张杨
DOI: 10.12069/j.na.202306015
作为一种舶来产物,规划遗产引发了国内学者的理论思辨,应在何种遗产保护语境下对其进行认知与解读仍处于论证阶段。对此,文章基于“规划塑造遗产的路径”与“遗产反映规划的方式”这对关系,提出“权力空间引导下的历史性城镇景观”这一认知视角。整体而言,规划遗产以权力意识为原点,以空间关系为导向,以层积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为标志,是一种“可生长”的活态遗产。从规划到遗产的演进机理,主要以权力形态的更迭、权力意志的接续、权力景观的竞合三种形式得以反映。通过对这类遗产的界定,明确了“规划”与“遗产”的逻辑关系,为理解这一舶来的基本概念,提供了一种关联、互构,且由“分”到“合”的新视角。
2023 Vol. 41 (6): 15-20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0 KB) (
73
)
21
空间生产视角下西安明城区更新的时空特征与机制
宋玢,任云英*,宋晶莹
DOI: 10.12069/j.na.202306021
历史城区是地方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演变发展是连续性的空间生产过程,揭示其空间变迁特征与驱动机制对于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入分析西安明城区2000—2020年间更新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政策引领更新地块呈现沿历史要素“轴线集聚、环线围绕”分布规律;更新地块为政府或政资合作主导,实施其意识形态诉求下的功能置换、肌理整合和符号表征等空间实践;更新后社会空间得到再构,外部多元主体介入情景化空间生产;更新驱动因素由城市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融合生产、各利益主体不平衡的博弈关系共同构成,是具有强作用力量的城市增长联盟有意识操纵的更新结果。研究可为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2023 Vol. 41 (6): 21-26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63
)
27
坊里何处? ——西安古城空间制度变迁与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思考
王瑞坤
DOI: DOI 10.12069/j.na.202306027
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研究框架,首先通过耙梳考辨史志文献与民俗资料,总结了后都城时代西安古城在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层面的历史性层积,着力考证了宋金厢坊制京兆府城5个厢、元代街坊制奉元路城10个坊里、明清里甲制西安府城69个坊里的空间格局及其沿袭演进脉络。其后在长期访谈调查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制度对应的土地和房屋权属、建设利用模式、社会空间组织关系的变迁切入,剖析西安古城历史坊里街区与建筑大规模拆除和严重劣化问题。研究的落脚点是从知识规划、公众参与、财务金融、监管制度等层面为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再生工作提供思考。
2023 Vol. 41 (6): 27-33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0 KB) (
56
)
34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街区边界空间适应性改造与活力提升研究
张险峰,于世伟*
DOI: 10.12069/j.na.202306034
高强度的增量开发导致城市内出现许多“留白”,并逐渐衍变为消极城市碎片。双碳目标背景下,街区边界空间作为城市中分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消极空间,如何实现其界域内联外通、营造空间活力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解析相关更新实例,结合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从物质空间再造、文化空间重构与社会空间复活三个层面提出相应更新策略,以期为建构高效、复合且具有韧性的街区边界空间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2023 Vol. 41 (6): 34-38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84
)
39
日本“生涯活跃街区”政策指导下的中小城市更新策略 ——基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视角
初楚,周燕珉
DOI: 10.12069/j.na.202306039
以日本结合大城市人口疏散、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和城市更新推出的“生涯活跃街区”政策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该政策的含义和背景,明确政策定位及该政策指导下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内容,通过研究该政策建设指导意见的变化,讨论政策实施的困境及原因;其次,从引人策略、留人策略及建城策略三个方面分类总结该政策在日本中小城市的具体实施路径;最后,通过讨论该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碍和经验,为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视角下的中小城市更新路径提供启示。
2023 Vol. 41 (6): 39-45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50
)
46
上海市黄浦区“标准化菜市场”日常空间实践研究
张海翱,赵玳瑶,梁栋楠
DOI: 10.12069/j.na.202306046
“标准化菜市场”在交付使用后,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摊贩为主的空间使用者进行日常的“空间实践”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正是空间没有满足使用者多元需求的批判表征。基于法国学者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通过考察记录上海市黄浦区现存标准化菜市场,分析总结在自上而下的空间限定及管控下,以摊贩为主的日常空间使用者如何通过物件尺度与建筑构件尺度要素进行日常生活实践,并与标准化菜市场空间交织整合。希望从日常中习得空间智慧并转化为设计资源,同时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来弥补标准化菜市场的空间设计不足。
2023 Vol. 41 (6): 46-51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58
)
52
新城市科学视角下的街道微更新技术探索 ——以上海南汇新城古棕路提升研究为例
康善之,陈晓雨,黄成成,李晶,闫瑾,叶宇*
DOI: 10.12069/j.na.202306052
人本视角的街道微更新依赖于对空间特征与市民需求的精准分析,而传统的分析方法在信度和效度上有提升空间。研究响应我国城市设计转型需求,提出了一个基于新技术的街道微更新策略框架。该框架整合了大、小数据,一方面立足客观视角,基于LBS数据、航拍影像、点评数据等对街道中的人群行为和设施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立足主观视角,基于皮电活动(EDA)、皮肤电导(SC)、肌电(EMG)及眼动追踪等监测技术测度的数据对街道使用者的空间感知进行测度,进而实现自上而下与具身循证相结合的空间品质审计,以支持精细化的设计导控。本研究在古棕路对上述策略框架开展了示范性应用,尝试为街道微更新实践探索具有可推广性的新方法。
2023 Vol. 41 (6): 52-57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53
)
58
VR眼动跟踪下历史地区风貌人群视觉感知研究 ——以漳州古城为例
张若曦,李光凯,张乐敏*,黄青阳
DOI: 10.12069/j.na.202306058
风貌感知是对历史地区综合人文特征的整体场域认知,研究人群背景差异对风貌特色感知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为风貌感知研究提供科学性支撑。文章应用可阐释心理认知及空间行为的VR眼动跟踪技术,分析不同背景人群对历史风貌的视觉关注行为,探索多元公众参与下的历史地区风貌特征感知和保护的科学方法。以漳州古城为例,进行历史地区风貌人群视觉感知实验,发现不同专业及文化背景人群对于城市风貌视觉感知存在差异并呈现一定的规律,后基于此进行风貌要素分类,为风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2023 Vol. 41 (6): 58-63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66
)
新作视窗
64
乡村工业遗存的改造更新策略 ——浙江安吉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
杜春宇,王园园*
DOI: 10.12069/j.na.202306064
2023 Vol. 41 (6): 64-67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0 KB) (
57
)
68
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创作实践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
郑斐,王宇清,刘甦*,孟建民
DOI: 10.12069/j.na.202306068
2023 Vol. 41 (6): 68-71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52
)
72
在规则中寻求突破 ——普洱市思茅区小凤凰幼儿园
苏笑悦,郭嘉,陈子坚*
DOI: 10.12069/j.na.202306072
2023 Vol. 41 (6): 72-75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0 KB) (
82
)
考察与研究
76
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现代传承之困
郭华瑜
DOI: 10.12069/j.na.202306076
木构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特征。近几十年里,历史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得传统木构建筑的营建无法有效承续,对其传承价值产生误判与漠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智慧无法对应当下,更遑论引领未来。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当下面临之传承困境主要有理念之困、结构之困、材料之困、人才之困四个方面。通过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走入困局的历史原因及传承发展的现实遭遇,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木构建造的诸多限制,本土建材的现代化研究缺乏,以及传统木结构无法得到有效计算等问题,明确传统木构建筑在当代传承的发展障碍及其原因。并提出从观念上摆脱对传统木构认识的形式误区,建立基于传统木构自身营建规律的知识体系。从传统出发,或能寻求突破,摆脱困局。
2023 Vol. 41 (6): 76-81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76
)
82
风土宅形演进脉络中的侗族当代住宅改良刍议
巨凯夫
DOI: 10.12069/j.na.202306082
历史上侗族长期与特殊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磨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并稳定传承的住宅形制。现代化与城镇化对传统居住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侗族宅形需进行当代重构以回应环境变化。研究运用建筑人类学方法,对侗族传统宅形及其当代演变过程做连续性的回溯,揭示侗族住宅结构、空间的当代变迁规律,发现传统居住文化与现行住宅形式间的矛盾。继而提出宅形改良方案,使之在符合当代民族文化心理和营造习惯的同时,能够对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传承。
2023 Vol. 41 (6): 82-87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0 KB) (
65
)
88
技、日常及礼 ——四川省南部县转角门之寓
冯棣,李科林,查红叶
DOI: 10.12069/j.na.202306088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转角空间有着封闭性强、与院落关系疏远等特点。这些特点与民居空间所需的便捷性形成了矛盾。以此为研究背景,对四川南部县转角门民居呈现的设计突破展开研究。从这一类民居转角空间的技术设计、对生产生活空间的容纳调试,以及对等级空间的系统性塑造三方面展开,总结其依赖斜置门洞与车心柱的组合技术,破除夹屋空间的封闭性,体现出从细微出发并牵动整体的民间设计智慧。
2023 Vol. 41 (6): 88-93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53
)
94
19世纪汉口城墙建制的民治理念与空间策略
雷晶晶
DOI: 10.12069/j.na.202306094
19世纪中叶,汉口已成长为中华帝制晚期最重要的商业都市。汉口的经济职能和行政级别错位,为探索地方治理创造了机遇。以汉口1864年修筑城墙为关键历史断面,分析城墙的形态来源、筹建过程及空间命名系统。研究认为,汉口修筑城墙是晚清地方治理的典型事件,据此探究传统民治理念的地方实践和空间策略。
2023 Vol. 41 (6): 94-100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52
)
101
从逃避到享受 ——景观认知变化中的平潭海坛岛聚落环境研究
张燕来,林蕴沅
DOI: 10.12069/j.na.202306101
海岛与陆地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空间、时间和生产等因素影响了人们对海岛地域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认知变化。以福建平潭海坛岛的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从景观变化的角度探讨海岛聚落环境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人地关系中社会活动对聚落环境的影响,为海岛聚落的环境和景观设计提供思路。研究认为,从逃避海岛极端自然环境到享受海岛独特景观资源,是海岛聚落景观认知的主要转变。
2023 Vol. 41 (6): 101-105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62
)
设计研究
106
从“分工协作”“专业协作”到“多工种协同” ——数字技术语境下的并行建筑运作模式研究
马立,张天金,周典*
DOI: 10.12069/j.na.202306106
从参与主体、信息传递媒介、组织运行方式三个层面对传统“匠人营造”模式、串行建筑运作模式进行解析,提出适用于数字时代的并行建筑运作模式及三个构成要素,并从以建筑师参与的多工种跨学科团队为主体、以集成建筑信息模型为信息流转与交互的媒介、以环节循环的协同方式进行运作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建构过程。便于数字时代的建筑运作模式的优化与革新,从而使得建筑运作更加趋于科学与完善。
2023 Vol. 41 (6): 106-111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62
)
112
从本质到现象 ——拉力索线结构的发展演变与空间表现
冉富雅,戴航*
DOI: 10.12069/j.na.202306112
拉力索线作为高效、轻盈的拉力结构体系,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构建了拉力本质与现象感知的关联主线,讨论了拉索中力的逻辑与设计表现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拉索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完整展示和总结其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分析本质原因和空间感知的关系;通过案例对比的方式总结以拉索为代表的拉力建筑的设计逻辑和视觉表现方法,揭示了拉力索线从力学本质到空间现象表达的设计内涵。
2023 Vol. 41 (6): 112-117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0 KB) (
80
)
118
条带 ——一种结构化的原型图式与设计方法
杨超
DOI: 10.12069/j.na.202306118
城市设计方法论的核心是结构化。中心化主导的他组织结构一直是当代规划设计的主流模式之一,虽极大提升了空间效率和安全性,但也带来了风貌趋同、创新活力不足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根因在于城市自组织机能的丧失。条带是一种能有效激活自组织活动与景观的空间结构。文章在简要回溯条带原型成形源流的基础上,揭示其内在的现代性二元机制及去中心化的结构潜力,并进一步剖析条带不同于常规他组织结构的自组织本质。由此结合北京南中轴的在地实践,将条带图式的结构化原理转化成一种以二元辩证统一律为底层逻辑、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以期初步探讨当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模型,为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2023 Vol. 41 (6): 118-123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55
)
124
基于风驱雨模拟的专业足球场罩棚形态优化设计研究
陶露露,史立刚*,李玉青,杨朝静
DOI: 10.12069/j.na.202306124
坐席区的观赛舒适度关乎观众上座率和专业足球场精细化发展,对夏热冬冷地区而言,风驱雨是影响观赛舒适度的核心,专业足球场罩棚形态对观众区风驱雨分布的影响机制亟待揭示。文章基于风驱雨CFD数值模拟,以坐席潮湿比为评价指标,评估了24种典型罩棚形态的专业足球场模型的风驱雨遮蔽性能,进而提出罩棚形态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专业足球场的循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41 (6): 124-130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0 KB) (
55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科创办40周年技术类论文选登
131
基于生态空间微气候调节的城市与水体相互影响作用研究 ——以水网城市武汉为例
周雪帆,张帅*
DOI: 10.12069/j.na.202306131
文章以水网城市武汉为例,旨在讨论城市与水体之间的气候调节影响作用,并找到应对城市高强度发展的生态空间调节策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构建了高分辨率城市冠层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季节水体的微气候调节作用,发现:夏季水体对城区有明显的降温效果,日间平均降温幅度达到0.5℃;过渡季(秋季)日出前水体对地表气温增幅达0.6℃,能够有效缓解辐射逆温现象;冬季夜间水体将主城区风速提升了0.2 m/s,能够帮助城市空气污染物的疏散,减少雾霾现象。此外,建筑密度的升高增强了水体与高空的对流换热,而城市容积率的升高则削弱了水体的降温效果。
2023 Vol. 41 (6): 131-137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55
)
138
基于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历史文化街区外部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刘晖,林紫珊,王雨萌
DOI: 10.12069/j.na.202306138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易受到交通污染的影响,对其空气污染状况的研究可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提供环境品质提升方面的对策。选取武汉市16个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厘清街区空间形态与空气污染物扩散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空气污染物扩散分布的重要因素是街区的街道空间形态与建筑布局。继而基于污染物控制,针对性提出外部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2023 Vol. 41 (6): 138-143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49
)
144
基于行为活动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热舒适性及热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武汉典型居住区为例
管毓刚,王剑文*,陈宏,徐昌顺
DOI: 10.12069/j.na.202306144
以武汉典型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采用实测与问卷调查获得的室外热环境参数数据、使用者的热舒适性投票为数据来源,通过分析武汉地区居民室外活动特征和室外热舒适性特点,以及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的关联性,探讨活动类型差异对热舒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空间的天空可视因子值越高,热舒适指标水平越高;社会性活动对于热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低于自发性活动;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之间存在二次抛物线关系。最后,提出差异化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热舒适性改善策略。
2023 Vol. 41 (6): 144-148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58
)
149
高层住宅内凹槽形态对厨房油烟颗粒物扩散影响的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
徐燊,游洁琦,王明豪*
DOI: 10.12069/j.na.202306149
我国高层住宅厨房由于中式煎炸爆炒等烹饪手法,极易形成油烟强暴露的环境,危害人群健康。高层住宅内凹槽作为与中间户型厨房直接相邻的室外过渡空间,其形态对油烟颗粒物通风扩散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采用调研与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间户型厨房油烟扩散与凹槽内过渡流场的关联关系,探讨自然通风条件下高层住宅不同凹槽形态对厨房油烟扩散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凹槽平面进深的增大,厨房平均风速呈提升趋势,颗粒物浓度分布降低,到达一定进深范围后出现峰值,此后厨房平均风速降低,油烟高浓度面积占比增大。最终得出结论:内凹槽形态比例在1∶5.0~1∶3.0区间范围内更有利于厨房油烟颗粒物对外扩散。
2023 Vol. 41 (6): 149-154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58
)
新观察
155
自由与幻想 ——城市中的沿街商铺与购物中心
冯果川
DOI: 10.12069/j.na.202306155
2023 Vol. 41 (6): 155-156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