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更新方法的多元探索 |
黄彬 |
《新建筑》 |
|
Pluralistic Explora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
HUANG Bin |
|
文章导读 随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空间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十年,我国城市更新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创新,更新对象包括历史风貌、历史街区、工业遗产、老旧社区、城中村、老旧建筑等;工作范畴不仅是物质空间环境的改造更新,还涉及更新目标、更新导向、产权构成、更新规模、更新对象、参与主体、改造方式、功能变更、土地流转、安置模式等关联领域[1]。城市更新行动在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增进居民福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建军等)。本期专栏10篇文章从方法论层面对城市更新进行了多元探索,既有基于空间生产、历史性城镇景观、日常生活、有机更新等视角的理论思辨,也有基于西安、上海、日本中小城市等典型案例的实践评述,以及基于新技术的精细化更新方法的尝试。
城市发展往往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动态过程,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认知新与旧的时空关系,相关议题包括城市空间演进机制研究、历史遗产价值认定、城市活力评价等。城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权力结构的表达载体,在权力空间和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视角下,对规划遗产这一新型遗产类型进行解读,可以理解规划遗产如何塑造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格局和拼贴的城市风貌环境(张杨)。面对以西安古城为代表的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再生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面临缺少实践方法论的现实困境,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或许是一种选择(王瑞坤)。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分析西安明城区更新过程、特征及机制,可以发现旧城更新是各利益主体围绕目标诉求与行动逻辑的相互作用,推动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再构(宋玢等)。城市活力研究是当前存量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不同类型研究对象活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特征调整和丰富活力影响因素指标(高富丽等)。
实践探索方面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围绕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质、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针对近期我国部分中小城市为解决城市发展活力不足,以康养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更新的情况,借鉴日本“生涯活跃街区”政策实施经验,探索我国中小城市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路径(初楚等)。高强度的增量开发导致城市内出现大量的消极空间,其中街区边界空间是分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类,结合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研究建构高效、复合且具有韧性的街区边界空间的方法(张险峰等)。以上海市黄浦区现存标准化菜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在自上而下的空间限定及管控下,如何将摊贩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蕴含的空间智慧转化为设计资源(张海翱等)。
新技术推动着城市更新方法的进步。手机LBS数据、点评数据、无人机航拍影像、皮电活动(EDA)及眼动追踪等新技术的涌现,为对城市空间特征、历史风貌、人群需求开展精准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更新研究与实践中采用精细化设计分析(康善之等)、多元公众参与(张若曦等)等方法成为可能。
城市更新目标的综合性、整体性、公平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要求建筑师与城市规划者主动跨越“空间实践”的专业领域,以设计为抓手,融合社会治理、功能业态、日常生活等多维角度,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通过对建成环境的拆除新建或整治提升,实现资源整合、满足当前或未来发展需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本期专栏文章既有对从宏观到微观不同更新尺度问题的关注,也有自上而下与由下而上视角的双向解读,呈现了对这一行动路径的思考和探索。 |
|
|
|
|
[1] |
冯江,平辉. 建筑与海[J]. 新建筑, 2024, 42(2): 1-1. |
[2] |
田梦晓. 清代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沙田围垦中的疍民建筑和聚落[J]. 新建筑, 2024, 42(2): 4-9. |
[3] |
禤文昊. 海陆之间
——华南竹筒屋起源考[J]. 新建筑, 2024, 42(2): 10-15. |
[4] |
麦晟,张晓桐,刘骁*. 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的营造与建构[J]. 新建筑, 2024, 42(2): 16-21. |
[5] |
刘家琨,郭廖辉. 阿尔贝托·波尼斯的建筑世界
——玉林颂展览讨论实录[J]. 新建筑, 2024, 42(2): 22-26. |
[6] |
林畅斌,郑力鹏,黄如琅. 隅园返舰记
——从舰船到建筑的变换[J]. 新建筑, 2024, 42(2): 27-32. |
[7] |
孙泽鑫,陈志宏*,成丽. 顺海之势,造桥福民
——福建沿海地区宋至明清时期石桥分布与类型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2): 33-39. |
[8] |
潘莹,范佳伟,施瑛*. 水利开发影响下雷州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2): 40-45. |
[9] |
王海松,周冉,杨智荣,陈雨杉,宾慧中. 潮汐影响下的江南滨海传统聚落“环境-人居”形态及其成因[J]. 新建筑, 2024, 42(2): 46-52. |
[10] |
金子晋也,平辉*,雷蕙玮. 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谱系
——海洋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及其近代化[J]. 新建筑, 2024, 42(2): 53-58. |
[11] |
关晓曦,陈志宏*,涂小锵. 越洋传播与跨境保护
——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模式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2): 59-64. |
[12] |
修文文,冯江* .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的起源[J]. 新建筑, 2024, 42(2): 65-71. |
[13] |
王宗祺,张路峰*. 从抵御到接纳
——荷兰填海造地实践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J]. 新建筑, 2024, 42(2): 72-77. |
[14] |
王婉琳,许懋彦. 废墟·过程·群岛
——世界主义者矶崎新的城市思想简析[J]. 新建筑, 2024, 42(2): 78-83. |
[15] |
杨威,邓蜀阳*. 未来海上城市设计构想[J]. 新建筑, 2024, 42(2): 84-8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