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01
篇首语
主题专栏
新作视窗
设计研究
考察与研究
城市问题
演变中的建筑学
篇首语
1
老旧小区改造
宋昆
2024 Vol. 42 (3): 1-1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548 KB) (
79
)
主题专栏
4
人本·融合·互联 ——基于谨慎更新理论的未来智慧社区营造模式与实践探索
杨雪 宋昆 李昊 赵迪
DOI: 10.12069/j.na.20230804
通过智慧技术推动社区有机可持续更新已成为全球趋势,为避免社区营造过程中信息化设施重复建设及忽视人文关怀等生态和社会问题,未来智慧社区营造需形成“重人本需求,轻技术产品”的行业共识。文章基于谨慎更新理论提出未来智慧社区营造“人本”“融合”“互联”的价值体系,并以天津时代奥城天玺社区作为验证性实践样本,从评估策划、建设实施、运营管理3个层面提出未来智慧社区营造的实施策略,为城市社区可持续更新提供模式借鉴和方法支撑。
2024 Vol. 42 (3): 4-9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2488 KB) (
585
)
10
县城社区更新的在地性与联动性 ——以湖北公安县老城油江社区更新为例
李向锋 谢帆 李皓天
DOI: 10.12069/j.na.20231013
当前,我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速,县城社区更新行动随之展开。县城社区更新有别于城市社区更新,具有多目标复合、问题导向复合、空间关系复合等特征。文章以湖北公安县老城油江社区更新为例,调研并梳理县城、社区两个层级更新需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在地和联动为目标,设定县城社区更新的整体策略和方法路径,提出“起、承、转、合”的整体更新思路和“5+X”社区在地更新模式,并在油江社区东侧片区展开实践;以期引发对县城社区更新的再思考,推动县城社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2024 Vol. 42 (3): 10-15 [
摘要
] (
47
)
HTML
(1 KB)
PDF
(5693 KB) (
768
)
16
巷弄“毛细血管”作为旧区风貌载体 ——上海老城厢更新改造的教学探索
蔡永洁
DOI: 10.12069/j.na.20231001
以上海老城厢为对象,通过设计实验探讨街区内部的巷弄体系——毛细血管——在旧城改造中对于风貌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潜力。选取不同时空语境下的2轮毕业设计成果,从形态学、类型学视角分析6个设计案例中对待内部巷弄体系的立场与设计策略,论证和总结不同策略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阐明保护巷弄的类型学特质是以毛细血管为线索的城市设计策略的关键。实验显示:保持巷弄的结构、形态、层级和空间尺度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建筑的类型可以多样;建筑与巷弄达成紧密的空间关系是设计操作的核心。
2024 Vol. 42 (3): 16-21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5574 KB) (
264
)
22
基于场景营造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重庆白马凼街区为例
许芗斌 陈志毅 江曼
DOI: 10.12069/j.na.2023100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品质提升对老旧社区更新具有重要价值。场景营造作为老旧社区更新的一种新途径,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同时注重挖掘文化价值内涵,进而激发社区内生动力。研究针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发展困境展开分析,基于场景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探讨社区场景形成机制,并结合重庆白马凼街区更新实践,提出结合场景营造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拓展我国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思路。
2024 Vol. 42 (3): 22-26 [
摘要
] (
46
)
HTML
(1 KB)
PDF
(5574 KB) (
255
)
27
“社区-城市联动”的老旧小区改造路径探索 ——以昆山中华园东村改造为例
刘元 倪冶 李锦嫱
DOI: 10.12069/j.na.20231003
通过中华园东村老旧小区改造案例,探索 “社区-城市联动”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基于“共同缔造”的工作方式,形成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生成方法;以“与城互动”为目标,利用小区内各类存量资源,在改造老旧小区的同时为街区和城市补充服务功能;为实现小区各项功能的“创新提升”,探索可“长效推进”的实施方法。研究形成了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和城市更新工作有效衔接的方法,更好地推进了昆山城市更新,为其他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2024 Vol. 42 (3): 27-31 [
摘要
] (
39
)
HTML
(1 KB)
PDF
(4094 KB) (
578
)
新作视窗
38
从虚幻到现实 ——杭州电竞中心设计实践与技术创新
李春舫 王力 陆晓雅
DOI: 10.12069/j.na.202405003
2024 Vol. 42 (3): 38-41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12810 KB) (
5
)
42
纵向天井 校园聚落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综合楼
郭钦恩 陈子坚 郭嘉 刘彬艳 谌珂
DOI: DOI 10.12069/j.na.20230715
2024 Vol. 42 (3): 42-45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6517 KB) (
167
)
设计研究
46
精微链接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出入口设置特征与策略
褚冬竹 苏红
DOI: 10.12069/j.na.20230940
轨道交通枢纽站是城市交通与空间发展中的聚焦点、复杂点。出入口作为站城融合的首位空间,与轨道站点运行质量和城市空间发展趋向关联密切。基于城市显微的精细化视角,对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慕尼黑5个城市的10个枢纽站进行数据采集、量化分析与实例解读,提出3种不同类型(水平延展型、地下纵深型、竖向整合型)站点的出入口设置策略与方法。通过探求不同国情与理念下轨道交通枢纽站的出入口设计特征,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3): 46-52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4481 KB) (
399
)
53
线索与情节 ——吉奥·庞蒂住宅设计中视觉引导的家庭叙事
宫聪 胡长涓
DOI: 10.12069/j.na.20231026
吉奥·庞蒂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视觉”的限制和引导机制在其从内到外的建筑空间生成过程中至关重要。通过考察庞蒂设计的三座经典翼形别墅平面中的“对角视觉序列”与“扇形视觉序列”线索,归纳出“对景”“角落”“发散”“对角”“全景”等5类视线类型,进而揭示家庭空间中由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参与构建的多样情节。庞蒂“差异化”的家庭叙事具有空间体验式、日常情感化且反秩序等特征,由此延伸出对当下商品住宅的批判性思考。
2024 Vol. 42 (3): 53-59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5864 KB) (
299
)
60
空间作为方法 ——房间之家设计札记
董笑笑
DOI: 10.12069/j.na.20240223
“房间之家”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一个高密度村庄深处,日照、采光和通风十分受限。经过对建造细节的推敲,发现“房间”这个建筑学基本事实的设计潜力,并尝试以此作为一种方法,形成一种概念性秩序:房间,在4个L形柱的结构限定下精准满足使用者所需空间尺度;群房间,在基本空间尺度基础上考察房间群的关系;间房间,考虑房间之间空间的使用及其意义;上房间,在房间秩序的基础上考虑屋顶露台设计;出房间,聚焦更高热舒适性能的“房间”外围护、通风、采光等设计。最终,“房间”串联起项目诸多范畴:结构、空间、功能、宅型文化(合院)、日照、采光和通风,它不仅是一种“聚集”,也体现了对浸润于资本、沉溺于“空间经济学”的地产户型设计的批判。
2024 Vol. 42 (3): 60-65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4617 KB) (
401
)
66
墨菲西斯事务所的增强景观概念、策略及实践
玄峰 周武忠
DOI: 10.12069/j.na.20230835
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艺术相结合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从该理念出发,汤姆·梅恩及其创立的墨菲西斯事务所在长期研究实践中摸索出以增强景观概念为核心的完整设计逻辑。文章基于汤姆·梅恩建筑设计思想演变过程,探讨了增强景观概念的内涵、策略,并结合巨人网络总部项目的系统分析,展现了该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最后指出,增强景观概念探索的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景观化平衡,它为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2024 Vol. 42 (3): 66-71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5502 KB) (
229
)
72
现代木构景观小品的三种符号策略 ——以意大利阿特塞拉公园为例
虞中尧 马可·因派拉朵利 董璁
DOI: 10.12069/j.na.20230346
现代景观小品常常兼具人文自然、建造实验之目的与动机,也难以避免符号化的问题。意大利阿特塞拉公园汇集了世界范围内著名艺术家与建筑师的景观小品。文章以罗兰·巴特的3个“符号想象”为理论基础,将阿特塞拉公园中的13个现代木结构景观小品分为3组,研讨了“原型再现”“构件比较”和“环境制约”3项符号表达倾向,以期为建成环境的符号表达策略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3): 72-77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5751 KB) (
323
)
78
环渤海地区院落式酒店建筑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庞佳 刘加平 何文芳 杨梦
DOI: 10.12069/j.na.20231241
针对环渤海地区气候特征,研究院落式酒店建筑空间布局低能耗设计的有效流程与途径。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与极差分析的方法,选取典型院落4个设计参数,即院落长宽比、院落宽高比、院落朝向与窗台高度,通过模拟设计参数与风环境性能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酒店建筑院落布局的气候适应设计策略。然后,基于不同性能空间的需求进一步对4种空间层级布局类型进行能耗模拟和结果对比,确立了包围式和嵌入式缓冲空间与普通性能空间的层级布局模式。
2024 Vol. 42 (3): 78-83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2410 KB) (
497
)
84
健康性能驱动的教室融合光环境模拟评估与优化 ——以苏州地区中学典型教室为例
徐俊丽 李丽妹 张玲玲
DOI: 10.12069/j.na.20230857
光环境的非视觉效应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教室作为日常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天然光与人工照明融合光环境下的非视觉健康性能尚不清晰。研究首先选取苏州地区中小学校普通教室进行建筑特征与光环境的现状调研,进而聚焦中学典型教室模型,提出一套评估教室融合光环境非视觉健康性能的方法与流程,综合使用有效空间百分比、EML值空间分布与空间达标深度3个指标量化分析教室非视觉健康性能在时空维度的变化规律。再通过调整窗墙比、人工照明参数提出教室健康光环境设计的精细化策略,以期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环境支持。
2024 Vol. 42 (3): 84-89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57
)
考察与研究
90
基于原型理论的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探索
党雨田 赵康乐 王筱婕 刘加平
DOI: 10.12069/j.na.20231244
减少乡村建筑碳排放是实现建筑业“碳中和”目标的必须任务。通过分析“碳中和”目标下的乡村建筑碳排放面临问题、主要特征和工作难点,提出乡村低碳建筑设计与推广的关键是建立新模式以同时应对“宜居”和“绿色低碳”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原型理论对构建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的意义和实现路径,形成了基于“空间原型”与“技术原型”提炼协同的建筑设计方法,通过量化分析传统民居建筑样本空间要素和技术要素,提取归纳原型的关键设计策略,并根据建筑地域环境和外部需求进行原型调试改进和设计转译。基于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的构建思路,以黄土高原靠崖窑民居改造设计为例进行实践应用。进一步提出市场化产品化、工业化标准化、示范性工程、增量式设计的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的推广建议。
2024 Vol. 42 (3): 90-95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2292 KB) (
405
)
96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研究维度与认知流变
项啸鹏 王竹 郭睿 裘知 浦欣成
DOI: 10.12069/j.na.202306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科学领域在不同时期针对不断变化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积累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当下乡村振兴步入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出现的问题与需求,更应探索精准的学理与法则。为此,需要回溯与归纳以往的研究脉络,厘清学术逻辑,研判未来乡村营建的发展路径。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以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解析建筑科学领域中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研究维度与认知流变,阐述了乡村营建理论知识体系的迭代演化,揭示出国家政策调控引导、内生需求驱动、多元外力助推和学者价值研判等学术作用机制,并归纳和展望了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永续发展。
2024 Vol. 42 (3): 96-101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1851 KB) (
467
)
102
“原型”与“演化”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建筑体系解析
周茜 亮罕 杨毅
DOI: 10.12069/j.na.20230951
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橄榄坝区曼远村为样本,考察该区域风土建筑在平面体系的庭院与居室,以及建筑体系的结构与营造4个方面的构成特征,从原型—变化法则—类型—案例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对空间的认知由单体转向体系,由静态转向动态。风土建筑的原型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其中,平面体系的变化对应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改变,建造体系的变化对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转变。总结曼远村风土建筑的原型演化模式,有助于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与风土建筑保护提供资料依据,建筑体系的建构图示也为风土建筑再生提供了可参考的图示语言范式。
2024 Vol. 42 (3): 102-107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3615 KB) (
227
)
108
国家叙事与地方表达 ——论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主体性价值
乔杰 李晓峰 洪亮平
DOI: 10.12069/j.na.20240221
民族村寨建设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国家叙事和地方表达。通过考察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建设中文化自觉、文化惯性和文化生产过程,从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因应性和回应性中重新认识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面对国家政策设计和地方实践表达中的话语矛盾与冲突,从匠作技术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和地方性空间生产中分析民族村寨建设中的主体实践挑战;最后,从主体回归、实践赋权和空间活化三个层次提出我国民族村寨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价值面向。文化主体性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024 Vol. 42 (3): 108-113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2412 KB) (
286
)
114
全日型社区老年人照料设施用房特征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吴艳珊 程晓青 李世熠 李佳楠
DOI: 10.12069/j.na.20230429
北京市于2014年起开始推广建设全日型社区老年人照料设施——养老照料中心。根据2020年对北京市养老照料中心的全面调查数据及大量实地走访调研所获取的案例资料,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从总体发展现状、用房规模、功能与空间配置3个方面对北京市195家中心的用房特征进行总结。针对中心在各区域分布差异大、既改类数量多、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发展策略:依据人口分布与地域特点进行规划布局;加强康复功能与对外服务功能,以灵活设置空间和输出服务等方式弥补空间的不足;加强对既改类中心适老化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2024 Vol. 42 (3): 114-119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2090 KB) (
177
)
篇首语
120
建筑学的演变及新时代挑战
叶飞 刘加平 何文芳
DOI: 10.12069/j.na.20231158
基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通过回溯国内外建筑学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建筑学学科的属性、范畴、知识基础与研究目标,提出当前建筑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跟随社会进步制定、修订或提升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发展新需求,解析建筑学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新时代建筑学人才培养改革方向,提出缩短本科学制、取消重复专业学位、设置专业型博士学位等建议。
2024 Vol. 42 (3): 120-122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619 KB) (
157
)
主题专栏
123
探索·前行
丁沃沃
DOI: 10.12069/j.na.20231266
“转型”已成为我国各个行业持续了近10年的热词,但转型的方向与目标并不非常清楚。过去3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的切身体验,而且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所在。这场灾难深刻揭示了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对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建筑学作为构建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学科,其任务因此变得尤为明确。文章从历史和科学两个认知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建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行路径。
2024 Vol. 42 (3): 123-125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1223 KB) (
505
)
演变中的建筑学
126
励新致远,力行育人 ——从重庆大学在《新建筑》的近年发文谈“演变中的建筑学”
陈科 杜春兰
DOI: 10.12069/j.na.20231266
通过梳理近年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在《新建筑》杂志发表的若干文章,从科研、实践和教学3个层面就“演变中的建筑学”展开探讨。在科研方面,学院教师敏锐捕捉热点议题,多次主持学术专栏,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探讨复杂议题;在实践领域,学院教师积极探索基于特殊结构技术的建筑设计创新和社会转型背景下城乡空间营造实践;对于教育教学,学院教师在回溯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源流的同时,持续探索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新理念、新方法。
2024 Vol. 42 (3): 126-129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397 KB) (
488
)
130
建筑教育的意义 ——天津大学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
孔宇航 刘健琨
DOI: 10.12069/j.na.20230853
近现代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移植西方范式,导致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当代建筑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建筑教育规律,提出了厚植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融通历史、设计与建造的教学体系为载体,以新工科创新实践平台为支撑的建筑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开设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课教学专题。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成功构建了具有挑战性的建筑教育本土新范式,为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24 Vol. 42 (3): 130-135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4535 KB) (
270
)
城市问题
136
基于MXI测度的街区功能混合类型及分布特征解析 ——以南京老城区为例
王正 黄宜文
DOI: 10.12069/j.na.20231143
功能混合是城市集约发展和活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街区是功能混合的关键尺度层级,其混合测度有助于存量空间功能布局的认知和评估。选用功能混合指数(MXI)来测度南京老城街区单元的功能构成,通过测度结果的GIS地图映射和类型分析,呈现不同功能混合街区单元的空间分布,解析街区功能混合类型的分布与老城区位及空间结构的关联性,归纳街区混合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并提示低混合度街区可能存在的问题。
2024 Vol. 42 (3): 136-141 [
摘要
] (
42
)
HTML
(1 KB)
PDF
(1184 KB) (
191
)
142
街道界面与街道网络的形态关联性研究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周钰 卢曼 唐诗
DOI: 10.12069/j.na.20231033
街道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其街道界面与街道网络的形态关联性。街道界面形态的测度参数为界面密度与近线率,街道网络形态的测度参数为整合度与选择度。结果显示:界面密度与整合度、选择度在全局尺度下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分区尺度下仅与整合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近线率与整合度、选择度在全局尺度下均未呈现出相关性,但在分区尺度下与整合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街道可达性越高,则对应的街道界面也越密集;但街道界面是否也越整齐则因不同的城市肌理类型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形态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项形态要素在不同城市尺度上与城市空间活力的关联性,可为我国建设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提供助力。
2024 Vol. 42 (3): 142-146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4171 KB) (
229
)
147
构建日常生活网的城市微更新 ——以三明市沙溪滨水绿地微游乐场所更新为例
吴抒玲
DOI: 10.12069/j.na.20230732
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区微游乐场所更新设计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探索构建日常生活网的城市微更新模式。文章首先对三明市区老年儿童活动场地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接着梳理以日常生活为导向的城市微更新理论体系及实践案例,然后从系统性、日常性、场所性及可持续性4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的实践策略,并对实践成果进行观察、反思与总结,提出未来可提升的方向,最后指出,城市微更新的关键在于发现和理解城市生活。
2024 Vol. 42 (3): 147-151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4334 KB) (
681
)
152
社区建成环境与邻里健康 ——集体效能作为潜在影响介质的实证探索
何琪潇
DOI: 10.12069/j.na.20230844
揭示社区建成环境对邻里健康的影响机制,正成为探索人居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科学规律的重要突破领域和难点。文章在“邻里效应”既有研究基础上,植入“集体效能”理论,建构空间特征和结构特征双重叙事的环境描述,探索社区建成环境与集体效能水平的作用机理,健全“社区建成环境—集体效能—个体健康行为—邻里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理论。选取重庆市48个典型社区作为调查样本,量化土地利用、商业业态和交通容量3类参数关联的18个环境因子指标反映社区建成环境的空间特征,集中劣势、居所流动、移民集聚关联的17个环境因子指标反映社区建成环境的结构特征;运用里克特量表问卷调查704名本地居民,测算所在社区集体效能水平;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测算环境因子对集体效能水平的正负相关关系,揭示社区建成环境对集体效能的影响程度;以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政策工具为基础,提出“空间调控、空间培育、空间干预、空间绩效、空间引导”的邻里健康主动式规划干预方法。
2024 Vol. 42 (3): 152-157 [
摘要
] (
44
)
HTML
(1 KB)
PDF
(2162 KB) (
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