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附件(2025年6月更新版)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阶段相关文件(2025年6月更新版)
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01
主题专栏
设计研究
专栏导语
聚落与民居
建造与遗产
专栏导语
1
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
宫聪,胡长涓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模式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模式,营造一个有感觉、有温度、“高感知”的城市成为城市设计方向的重要议题,并呈现出“神经转向”的趋势——强调情感、身体及“非理性”等主体特征。同时,随着研究技术及工具的发展,除经验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传统方法之外也逐渐发展出大数据、多模态数据、人因实验等数智化研究方法,追求更客观的环境感知定量研究。因此,亟待对新技术支持、多学科融合、地域化背景、精细化导向下的“人-境”多维感知关系展开多向研究,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体验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从“离身”到“具身”的范式转换,推动城市设计“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转变。 感官是连接自身知觉与周围世界的媒介,城市公共空间包含丰富的感官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环境心理学将空间感知过程分解为“感觉—知觉—认知—行为”4个阶段,环境感知的优劣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情绪和行为。“具身感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身在场”指的是身体、认知、在地环境三者的关联交互,即空间变量对公众切身在地的感知产生影响。消费时代感官的延伸使“具身在场”逐渐转换为跨越时空的“远程在场”,消解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感官的多维知觉体验。 面对这一趋势,“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专栏将“空间类型、具身感知、技术进步、交互机制”相结合,探索具身感知研究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念、方法与应用,并分期刊发遴选的优质论文。本期专栏论文为其中的10篇,涉及阶梯与立体空间、步行街道、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非正式空间等空间类型,通过调研、问卷、访谈、人因实验、大数据等手段获取人群的心理感知、生理感知以及行为活动数据,运用实地测量、空间句法、无人机、点云模型、街景地图等工具与方法获取各类空间数据,进而探究不同地域环境、行为、感知的关联交互机制,以及差异人群的感知偏好与恢复效益,并涉及空间评估与方法评价。 在阶梯与立体空间研究中,宫聪等揭示了山地城市公园上下阶梯路径中多模态感知、行为、空间的关联交互机制;于瀚婷等构建了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量化评价体系与优化策略。步行街道环境中,李韵琴等揭示了校园街景要素对视觉感知的差异化影响;吴莞姝等探究了商业性混合街道中安全感知、街道环境与停留活动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在公园绿地研究中,成实等与翟宇佳等均以小微绿地为空间研究对象,前者重点探寻老年人群多维绿视感知与社交感知的关联性,并筛选出影响社交感知的空间因子;后者研究了不同尺度与类型的小微绿地对青年人群感知恢复效益的差异性。历史街区环境中,胡长涓等探究街巷空间要素与生理感知、心理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机制;夏正伟等揭示了虚实场景中街道空间视觉感知的差异性特征与关键影响要素。在非正式空间研究中,刘健琨等研究了“空间-行为”匹配关系驱动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机制;许珩玥等揭示了不同尺度下多维具身感知与自发性集市空间的交互影响机制。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与跨学科知识体系不断融合,城市具身感知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行为、感知、空间的交互机制解析,情感体验的评价研究已逐渐深入到认知、地域、文化和社会层面,符合情感内涵型城市更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也为理解人类的多维情感和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联系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期待未来建筑师、研究者、城市管理者更多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微观感知品质,并进一步探究新技术背景下城市具身感知设计的实操方法,以及相应规范与导则,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居民幸福感稳步提升。
2024 Vol. 42 (6): 1-1 [
摘要
] (
63
)
HTML
(1 KB)
PDF
(0 KB) (
26
)
主题专栏
4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山地城市公园阶梯空间具身感知研究
宫聪,杨昕雨
DOI: 10.12069/j.na.202406020
山地城市公园阶梯步道中居民感知、行为、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多模态数据结合推动了现场实验环境下立体空间具身感知研究。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中2处典型阶梯空间形成的上下4条路径为空间研究对象,对多模态感知数据与环境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路径与节点环境、视声环境、运动方式等差异对被试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舒缓感知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自然下行>人工下行>自然上行>人工上行;上下阶梯环境中,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知评价并非完全一致;由于山地环境整体影响,不同路径中同一空间要素也会产生生理感知差异。
2024 Vol. 42 (6): 4-10 [
摘要
] (
60
)
HTML
(1 KB)
PDF
(0 KB) (
46
)
11
基于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的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研究
于瀚婷,郭雨寒,李燕,叶宇*
DOI: 10.12069/j.na.202407005
章聚焦人本视角下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运用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量化分析高密度复杂环境中的要素权重,测度空间品质;更新了可视化方式,从人视点提取关键要素,采用模块化、抽象化的方式绘制SP问卷;并基于问卷的选择偏好,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与层次分析法,计算要素权重,关联要素与品质测度;以上海市陆家嘴地铁站为案例,展示了从现状量化评价到应用策略工具箱提出优化方案的全过程。研究为构建人性化、精细化的站域步行环境提供了策略建议,并为空间品质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2024 Vol. 42 (6): 11-17 [
摘要
] (
47
)
HTML
(1 KB)
PDF
(0 KB) (
29
)
18
基于Grad-CAM的校园街道步行空间视觉感知体验研究
李韵琴,张嘉新*,谢雨辰
DOI: 10.12069/j.na.202407001
相较于城市街道,校园中更为简单的人群结构和低差异性的空间,提供了相对严格的控制变量条件和可重复性更高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更专注地分析特定的校园街景要素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文章采用类激活可视化解释技术(Grad-CAM),对南方某大学的校园街道步行空间视觉感知体验进行研究。通过对比Grad-CAM类激活图与眼动追踪数据,并结合SHAP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归纳了影响校园街道空间步行感知的主要街道特征,揭示了街景要素对视觉感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可为街道步行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更复杂的城市街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 Vol. 42 (6): 18-23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0 KB) (
42
)
24
安全感知视角下街道环境对停留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
吴莞姝,李欣迪,余欢
DOI: 10.12069/j.na.202406056
街道是城市居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对街道的安全感知是促进居民停留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改善街道环境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厦门市两条商业性混合街道为例,基于安全感知、街道环境与停留活动三项指标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探究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街道功能业态对安全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尺度界面与家具绿化对安全感知均为负向显著影响;安全感知在街道环境对停留活动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性别、年龄等个体属性差异会使影响机制的路径效应存在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街道环境优化策略,为城市更新与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024 Vol. 42 (6): 24-29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0 KB) (
26
)
30
基于多维绿视感知的小微绿地老年社交行为规律及关键绿视因子研究
成实,蒋碧炜,宋悦溢,顾程博,张冠亭
DOI: 10.12069/j.na.202407012
研究立足于城市小微绿地空间,借助LiDAR点云技术、无人机航拍监测等技术手段与数学决策分析方法,建构“老年社交行为感知”与其“多维绿视感知”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寻老年人群绿视感知与其社交行为规律,并筛选出影响老年社交行为的关键因子。选取南京10块小微绿地作为案例对象,分析发现:从老年社交层面而言,无论社交时长的长短,均与绿视感知显现出明显的关联变化,且群体性社交行为更容易受绿视感知的影响;从空间层面而言,植被层次、植被紧凑性2项指标为对老年社交感知存在影响的关键因子。
2024 Vol. 42 (6): 30-36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2
)
37
城市小微绿地尺度与类型对青年人感知偏好与感知恢复效益的影响
翟宇佳,余静瑶,范彬彬,陆滢之,尹杰*
DOI: 10.12069/j.na.20240333
大城市生活重压以及与自然疏离加剧青年精神负担,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城市更新中,优化小微绿地以提升青年日常体验,促进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尤为重要。研究采用图片模拟与PRS-11量表,分析12个不同尺度(10 m×10 m至40 m×40 m)与类型(水面、草地、广场)小微绿地的感知恢复效益。627份有效样本显示:尺度上,水面与草地中较大尺度(30 m×30 m、40 m×40 m)的恢复效益显著;类型上,草地的恢复效益最优,水面次之,广场最低,其中水面具高远离感与魅力性;个人属性上,童年居住在乡村和男性青年感知恢复效益更强。研究为小微绿地更新提供实证依据,推动促进青年感知恢复效益的健康城市建设。
2024 Vol. 42 (6): 37-42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0 KB) (
31
)
43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感知偏好及影响因子研究 ——以重庆磁器口为例
胡长涓,宫聪*,傅静雯,龙灏
DOI: 10.12069/j.na.202406054
多维感知评价引导空间品质提升成为满足山地城市复杂需求的重要方法。以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理数据在地实测、空间数据测量和问卷调研,通过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山地历史街巷环境中具身感知的差异性,空间要素与生理感知、心理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整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山地历史街巷感知差异大;D/H值、开敞度、坡度和特殊声对生理感知影响较大;拥挤窄巷、人工声干扰与传统业态缺失等对心理感知有负面影响;心理与生理感知偏好结果高度吻合。最后,基于此构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引导山地历史街区更新。
2024 Vol. 42 (6): 43-49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50
虚拟与现实场景下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视觉感知对比研究 ——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夏正伟,陈月莹,徐琳,姜佳怡*
DOI: 10.12069/j.na.202407007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历史文化空间场景的感知体验方式逐渐突破了“人-境”关系的时空限制。对于那些富含历史印记信息和人文活力的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而言,人们在虚拟空间环境和真实世界中的视觉感知体验具体存在哪些差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以苏州平江路为例,采用眼动实验、SD语义分析法等进行了虚拟与现实场景中街道空间视觉感知的主客观数据采集和分析,揭示了虚实场景中空间视觉感知的差异性特征与关键影响要素。研究成果可服务于数字文旅时代历史街区街道空间发展与利用。
2024 Vol. 42 (6): 50-55 [
摘要
] (
75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56
基于“空间-行为”匹配关系的社区非正规性空间形成机制探析
刘健琨,姜寒,张薏,辛善超*
DOI: 10.12069/j.na.202407013
针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资源供给与市民日常行为需求错位,设计主体对“空间-行为”匹配关系影响下的空间形成机制认知尚不充足,传统规划形成的公共空间易忽略居民主体性,并未以人的“在场体验”为核心,以及其存在预设性而无法有效表征“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等问题,文章以非正规性空间为切入点,研究“空间-行为”匹配关系驱动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机制,并将其图解化与可视化,构建更符合市民日常行为需求的优化设计图库;探索“人-境”关系的新范式,为存量更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提供更具落地性的依据。
2024 Vol. 42 (6): 56-62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26
)
63
多维具身感知与传统街区自发性集市交互影响机制研究
许珩玥,李旭*
DOI: 10.12069/j.na.202407003
文章聚焦多维具身感知与传统街区自发性集市的交互影响机制,探究多维具身感知与自发性集市空间的耦合关系。以西安西仓集市和长沙上碧湘街集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具身感知与自发性集市空间交互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综合空间尺度的具身感知和城市尺度的空间结构感知对自发性集市空间进行分析。空间尺度的研究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分析具身感知的交互影响反映出的不同自发性集市空间的差异性。城市尺度上,利用空间句法的定量模型分析集市产生前城市空间结构感知对集市空间的影响以及产生后集市感知影响下城市空间节点的转移和重构。
2024 Vol. 42 (6): 63-68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0 KB) (
28
)
设计研究
69
基于眼动追踪的地铁站地下空间色彩评价研究 ——以南京鼓楼站为例
刘珏,包阳,邢寓,冷嘉伟*
DOI: 10.12069/j.na.20240444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作为城市地下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地铁站,不仅承担改善城市交通和满足公众日常出行的功能需求,还被赋予更高的视觉感知及美学价值。文章重点关注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色彩环境,以江苏南京鼓楼地铁站地下空间为例,基于色彩学和眼动追踪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色彩环境的物理特征,运用眼动仪对被试者的视觉行为进行记录,发放问卷获取色彩趣味性和舒适度的主观评价。对照这三组数据,对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色彩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建议。
2024 Vol. 42 (6): 69-73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26
)
74
多主体介入下的西南山地传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以四川南江华润希望小镇为例
褚冬竹,喻焰,秦文智
DOI: 10.12069/j.na.20240218
我国西南部分乡村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条件而面临交通不便、良田匮乏等发展瓶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会责任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优势日益凸显。在政府、国企、高校、村集体等多主体介入和参与下,直面由地理及区位条件带来的发展滞后、产业单一、建设困难、用地零碎等问题,通过基于现实且富有创新的多主体参与,将复杂地形等不利条件转化为乡村特色亮点和发展机遇。通过对多种主体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引领下参与乡村建设的讨论,提出了充分发挥各主体特长与山地乡村特殊优势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并以四川南江华润希望小镇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为例,对前述思考展开实证与思辨,以期为相似条件下的相应工作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6): 74-80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81
基于建筑策划的城市居住区儿童友好化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曲阳新村为例
涂慧君,刘潇,汤佩佩,李若帆,于斐*
DOI: 10.12069/j.na.20230637
城市中的居住区是儿童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但其存在诸多问题,加之低生育率的严峻现实,进一步催发了城市空间供给与儿童友好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章以上海市曲阳新村为例,基于建筑策划问题搜寻法,结合实态调研,梳理了建设大都市居住区儿童友好化所面临的挑战,系统性寻找居住区儿童友好化面临的显著性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儿童友好城市居住区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2024 Vol. 42 (6): 81-86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建造与遗产
87
交织的时空 ——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张光玮
DOI: 10.12069/j.na.20240469
文章选取厦门、青岛两地建于19、20世纪之交和20世纪3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几处近代建筑遗产,就其建造过程、技术措施、工艺材料等实施细节,探察这些案例中体现的建造技术逐渐演进的痕迹。同时,分析技术策略与其背后的文化选择及社会动因之间的关联,从演进的技术看现代性逐渐形成的表征,进而试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作为当代文物保护实践对象的近代建筑遗产在建造维度的深层价值。
2024 Vol. 42 (6): 87-93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32
)
94
营造匠师视角下近代镇江蚕种场的现代性移植与地方性调适
孔子萌,王彦辉*
DOI: 10.12069/j.na.20240460
随着对文化遗产概念、范畴和价值的扩展,乡土工业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历史研究,探讨中国近代蚕种技术引进背景下,营造匠师许氏兄弟建造的镇江三座蚕种场建筑的环境性能调控方法。其独特的气窗构造设计源于对医寓建筑构造的拼贴,展现了现代性技术移植中的地方性建造调适。通过分析介于“建筑师-工程师-施工员”之间的营造匠师独特的工作模式,揭示其具备的“地方性知识”和“建造的自由度”是塑造遗产本体特殊性的关键。研究拓展了近代乡土工业遗产基本价值之外的“认知价值”与“功能价值”,为理解和保护遗产,以及当代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2024 Vol. 42 (6): 94-99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27
)
100
近代大学校园营建的本土群像与实践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研究
平辉,王镇林
DOI: 10.12069/j.na.20240459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民国时期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及营造厂设计建造的大规模建筑工程,是研究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实践的生动样本。文章试图回溯其工程实施现场的群像,以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为主要资料源,分析了校园营建过程中大学、建筑师、承建方等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互动关系,明晰了对遗产物质空间形态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建筑生产组织网络,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建材生产、工艺技术、办学理念等因素。研究以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为例,为群落式近代建筑遗产在整体工程尺度上的价值挖掘提供新的线索。
2024 Vol. 42 (6): 100-106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28
)
107
在地适应与场所营造 ——深圳大学演会中心建造溯考
张轶伟,刘尚,罗泽霖
DOI: 10.12069/j.na.20240453
深圳大学演会中心是深大校园中央组团建设历程(1983—1988年)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梁鸿文主持设计与建造。该建筑利用体现建构学特征的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营造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校园集会空间,并已被列入现当代建筑遗产名录。以演会中心的建造历史为主线,依托翔实的图档文献和口述史资料,从场所环境关系、建造策略与流程等方面阐述了其独特的建造历程,强调其体现地域与时代特征的遗产价值体系。研究所梳理的建造史料与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
2024 Vol. 42 (6): 107-113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0 KB) (
41
)
114
跨境视野下的建造模式 ——以新加坡国家古迹莲山双林禅寺复原工程为例
向兴,郑静*,何培斌
DOI: 10.12069/j.na.20240466
在近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华人在中国的华南原乡和东南亚侨居地之间以及人口与技术两方面均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状态。文章基于建造模式理论和跨境网络视角,结合新加坡当地文集、报刊等资料和工地田野访谈,分析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自1990年代以来修复工程中的建造实践过程,揭示该工程中对始于原乡的建造传统进行的在地化移植与跨境协作创新。这一跨境合作模式为认识和理解地域视角下建筑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4 Vol. 42 (6): 114-119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3
)
聚落与民居
120
民族考古学理论在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中的应用
刘文卿
DOI: 10.12069/j.na.20240337
借助人类学领域的考古遗址和民族志素材的古今关联类比分析法,将民族考古学理论引入传统民居形态演进研究中,解读民居样本的选取原则、民居样本和考古遗址的关联类比程序、类比结果解读方式等核心问题,建构符合建筑学视角的民族考古学研究思路。
2024 Vol. 42 (6): 120-125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40
)
126
基于形状语法的福建传统合院民居生成设计方法研究
张崟,李翰林,王志刚,李昕宇,许蓁*
DOI: 10.12069/j.na.20240343
福建传统合院民居是我国建筑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该类民居既遵循着一定的空间秩序和尺度规律,又在组合方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展现出多样性。研究旨在探究基于形状语法的福建传统合院民居生成设计方法,对其灵活的平面类型及生长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建立语料库、语法规则并模拟其发展演变过程,深入探索福建传统合院民居的数字化生成逻辑。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效生成符合该类民居特征的平面布局,为该类民居的存量保护和增量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24 Vol. 42 (6): 126-131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132
仪式塑造空间 ——场景理论视角下可邑村“阿细跳月”的空间变迁
陈虹羽,陈斯亮,杨毅*,汤瑱杰
DOI: 10.12069/j.na.20240113
风土聚落的仪式空间建构对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可邑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场景理论动态观察方法,结合对仪式传承人的口述史访谈,聚焦从“阿细跳月”仪式伊始直至现代转型的全过程,挖掘仪式行为如何唤起空间的场景特征。对“跳月仪式如何塑造建筑空间”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仪式空间由仪式的日常习性、社会关系和消费传播织就而成。研究旨在为仪式空间的发展提供启示,并助力风土聚落仪式传统的存续及其空间的活化更新。
2024 Vol. 42 (6): 132-136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2
)
137
区域关联视野中传统市镇聚落景观形态及类型研究 ——以荆襄历史廊道地区为例
许广通,何依*,孙亮
DOI: 10.12069/j.na.20231024
传统市镇作为区域历史环境的网络节点和城乡沟通媒介,其聚落形态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关联性和景观整体性。针对当前聚落遗产保护普遍缺乏区域视野与系统观念的问题,从个体聚落转向地理单元、从重点要素转向整体秩序,将传统市镇聚落及其地景环境视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景观综合,提出一种“立足区域、观照整体、兼及内外”的区域聚落遗产观和结构关联分析方法,并以荆襄历史廊道地区为例,在区域关联中揭示出四种典型市镇聚落景观形态及其类型特色——围垸堤市、关隘寨市、渡头水市与古道街市,以期为聚落景观遗产的精准保护与特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照逻辑。
2024 Vol. 42 (6): 137-143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29
)
144
聚焦新时代我国民居的传承与高质量发展 ——第28届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综述
何川,许建和,唐成君*
DOI: 10.12069/j.na.20240128
2023年12月1—3日,第28届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长沙理工大学举办。会议以“聚焦新时代我国民居的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为主题,从“聚焦·谋战略——城乡融合下聚落空间治理与新时代探索” “探索·固根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深挖·精对象——多元文化视角下传统民居演化与更新研究”“传承·研匠技——地域匠作体系与营造技艺的传承研究”“实践·理人居——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人居环境营造”5个分议题探讨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推进新时代民居发展创新,聚焦了我国民居发展需求,集中展示了最新成果,拓宽了研究视野。
2024 Vol. 42 (6): 144-147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34
)
148
“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
DOI: 10.12069/j.na.202411040
2024 Vol. 42 (6): 148-156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