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 |
|
Discussion: “Paths and Pattern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Architectural Culture” |
[1] |
宫聪,胡长涓. 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J]. 新建筑, 2024, 42(6): 1-1. |
[2] |
宫聪,杨昕雨.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山地城市公园阶梯空间具身感知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6): 4-10. |
[3] |
于瀚婷,郭雨寒,李燕,叶宇*. 基于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的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6): 11-17. |
[4] |
许珩玥,李旭*. 多维具身感知与传统街区自发性集市交互影响机制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6): 63-68. |
[5] |
向兴,郑静*,何培斌. 跨境视野下的建造模式
——以新加坡国家古迹莲山双林禅寺复原工程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114-119. |
[6] |
李韵琴,张嘉新*,谢雨辰. 基于Grad-CAM的校园街道步行空间视觉感知体验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6): 18-23. |
[7] |
吴莞姝,李欣迪,余欢. 安全感知视角下街道环境对停留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24-29. |
[8] |
涂慧君,刘潇,汤佩佩,李若帆,于斐*. 基于建筑策划的城市居住区儿童友好化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曲阳新村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81-86. |
[9] |
成实,蒋碧炜,宋悦溢,顾程博,张冠亭. 基于多维绿视感知的小微绿地老年社交行为规律及关键绿视因子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6): 30-36. |
[10] |
刘健琨,姜寒,张薏,辛善超*. 基于“空间-行为”匹配关系的社区非正规性空间形成机制探析[J]. 新建筑, 2024, 42(6): 56-62. |
[11] |
褚冬竹,喻焰,秦文智. 多主体介入下的西南山地传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以四川南江华润希望小镇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74-80. |
[12] |
翟宇佳,余静瑶,范彬彬,陆滢之,尹杰*. 城市小微绿地尺度与类型对青年人感知偏好与感知恢复效益的影响[J]. 新建筑, 2024, 42(6): 37-42. |
[13] |
胡长涓,宫聪*,傅静雯,龙灏.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感知偏好及影响因子研究
——以重庆磁器口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43-49. |
[14] |
夏正伟,陈月莹,徐琳,姜佳怡*. 虚拟与现实场景下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视觉感知对比研究
——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50-55. |
[15] |
刘珏,包阳,邢寓,冷嘉伟*. 基于眼动追踪的地铁站地下空间色彩评价研究
——以南京鼓楼站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6): 69-7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