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附件(2025年6月更新版)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阶段相关文件(2025年6月更新版)
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01
篇首语
主题专栏
作品专辑
专访
设计研究
访谈
篇首语
1
建筑理论与历史新视野
李华
2025 Vol. 43 (1): 1-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530 KB) (
47
)
主题专栏
4
当代建筑理论的困境与路径:一个反思
李华
DOI: 10.12069/j.na.202502019
针对中国建筑界有关建立中国建筑理论体系的讨论,文章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理论在欧美遭遇的困境、受到的质疑及其产生的缘由;阐述了建筑理论构建两大路径(内向的本体倾向,外延的社会/哲学倾向)的特点与蕴含的议题;并对建筑理论中存在的权力问题和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检省。以此为参照,分析了建筑理论建设在中国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进行理论构建的可能路径。
2025 Vol. 43 (1): 4-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2940 KB) (
102
)
11
面对社会现实的中国建筑理论困境
赵辰
DOI: 10.12069/j.na.202502020
2025 Vol. 43 (1): 11-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1635 KB) (
47
)
14
越界:危机中的建筑学进路 ——从1983年《新建筑》创刊号谈起
杨宇振
DOI: 10.12069/j.na.202409039
当下的建筑学危机是社会总体发展问题与学科本身内部长期问题共构的结果,如果要有所突破,需要在两者的辩证运动中去探寻可能的路径。从这一点上讲,1983年《新建筑》创刊号里指出和探讨的建筑学的多个维度问题,至今仍然尖锐和持续地存在,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实在值得思考。文章从《新建筑》创刊号中的文本状态和内嵌理念谈及当时建筑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和呈现出来的三种状态,进一步探讨当下社会状况和发展危机中的建筑学进路,指出建筑学应从工具性实践更新为社会实践,从物的生产转换为社会空间的生产。
2025 Vol. 43 (1): 14-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1407 KB) (
35
)
20
命题作文:建筑议题的发明
冯江 张欣 康纤星晨
DOI: 10.12069/j.na.202502040
组织特定命题并遴选文章发表,逐渐成为建筑期刊的普遍做法。从这一“命题作文”现象出发,文章以新千纪以来的《新建筑》为主要对象,通过梳理期刊论文组织方式的演变,分析了建筑议题的产生机制及其基本特点,并揭示了围绕事件、作品和长期议题展开的命题所形成的知识结构特征。结合建筑理论教学中对部分西文期刊“命题”与“非命题”做法的观察,探讨了“命题作文”之于建筑学知识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存在的局限性。
2025 Vol. 43 (1): 20-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2606 KB) (
145
)
25
文化遗产学的新范式
徐苏斌 涂颖佳 青木信夫* 付宇煊 孙兆君 赵敏君
DOI: 10.12069/j.na.202411036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个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聚焦其新范式构建,既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不同适用性,文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学在学科综合与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我国的文化遗产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哲学发展,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文化遗产学概念框架。这一框架范式转化的目标从学科细分转变为学科综合,因此文化遗产学新范式并非形成一个新的学科,而是形成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知识生产的平台,从而协助科学共同体跨越学科边界建立合作,获得新视角、新知识,从而完善实践。
2025 Vol. 43 (1): 25-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851 KB) (
113
)
31
全球互动下具体境遇之省思 ——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进路
李海清
DOI: 10.12069/j.na.202409038
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需要综合性的时空观,即立足于全球互动和具体境遇这两种视角之交汇点上的全面观察。文章指出“具体境遇”是对全球互动背景下现代化进程中具体的时间、空间、主体和机制等核心组成要素之多维度、多方向和多层面的理解,其实质是赓续数千年的超大规模古老文明遭遇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理念、制度和机制。呈现整合与差异之间的巨大张力并揭示其实质,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应基于此背景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从而更全面地逼近历史的真相。
2025 Vol. 43 (1): 31-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3816 KB) (
457
)
36
图像的构建现场:进路与场景
王家浩
DOI: 10.12069/j.na.202502033
当前的图像生产已经不再是建成物的工具或增补,而是遍布在与整个建造活动联结的社会网络的各种场景之中。文章从2013年的一场建筑研讨活动中的议题出发,试图突破它所限定的边界,重新审视建造活动以及当下建筑师的角色。回溯几个历史节点上建筑图像生成机制的流变和拓展过程,揭示其中实用和想象这两个面向的统合方式,重申必须充分地分析不同场景中的“可能性条件”,方能在面对两难处境时,继续保持建筑评论的有效性。
2025 Vol. 43 (1): 36-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4737 KB) (
144
)
44
解图与图解 ——论如何研究文艺复兴建筑史?
胡恒 雷雨舟
DOI: 10.12069/j.na.202410030
在以“伟大建筑”为绝对核心的西方建筑史写作中,文艺复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还蕴藏着颠覆这一建筑“拜物教”思想的种子——图像。它们由艺术家/建筑师所绘制,传达出超前的理念、视野、个人野心以及群体智慧。它们虽然伴随建筑而生,但成为独立的存在。对这些图像的解析将颠覆公众对大师名作的常识认知,以及由其构成的建筑史的普遍价值标准。“图解”下的文艺复兴建筑史并非一尊稳定可靠的美学纪念碑,而是一种广阔的、激荡的历史现象。
2025 Vol. 43 (1): 44-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3250 KB) (
279
)
50
探索一种古建筑认知与表征的新方法 ——基于《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的智化寺万佛阁大木构架数字信息模型建设研究
郭华瑜 韩庆洁 孙政*
DOI: 10.12069/j.na.202411026
以刘敦桢先生1932年发表的《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为研究文本,对智化寺万佛阁大木构架展开数字信息模型建设研究。尝试以《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等当代研究成果中的明代建筑详细构造与匠作技艺,作为刘敦桢一文的BIM建模补充来源,并互相印证,旨在建立一个基于多重批判性信息来源、不断开放接纳新研究成果、综合诠释古代建筑形制特征、工程做法、匠作技艺的数字模型,探索中国古建筑设计与建造一体化的模型建设新方法,以及建筑遗产认知与表达的新路径。
2025 Vol. 43 (1): 50-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4052 KB) (
137
)
作品专辑
56
水韵太湖 ——江南大学东氿校区体育馆
郭钦恩1,2 刘宇波1* 朱小雷1 邓寿朋1,2 陈向荣1,2
DOI: 10.12069/j.na.20230905
2025 Vol. 43 (1): 56-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6221 KB) (
76
)
60
模糊而严谨 ——徐州市沛县文景学校设计中的空间重构与场景塑造
王思宁1 钱舟2 黄志强2
DOI: 10.12069/j.na.20240118
2025 Vol. 43 (1): 60-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5536 KB) (
32
)
64
县级体育中心的“三低”设计实践 ——广西博白县体育中心
赖盼1 卜晔婷2* 庞波1
DOI: 10.12069/j.na.20240225
2025 Vol. 43 (1): 64-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8042 KB) (
3
)
设计研究
68
动态感知引导空间设计生成
江立敏 罗溪*
DOI: 10.12069/j.na.20231127
文章通过呼吁“建筑设计应回归空间本质”,将建筑设计的关注点重新聚焦于空间的感知,并从更贴近使用者真实的感知状态(动态感知)出发,从而引发出“动态感知引导建筑的空间设计生成”的探讨。文章从过往文明历史中寻找动态感知的潜在意识萌芽,结合数字感知增强技术中的动态感知逻辑,最终落位到建筑学范畴中的空间感知和空间动态感知,并提出空间动态感知中几个主要特点——整体连续性、立体路径化、全局叙事性。围绕上述三大特点,结合作者设计实践中的具体案例,阐述动态感知在创作实践中对空间设计的引导运用。
2025 Vol. 43 (1): 6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8896 KB) (
1
)
75
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全运会场馆设计策略研究
姚伊迪1 汤朔宁2,3
DOI: 10.12069/j.na.20231254
全运会作为大型城市事件,能在短时间内整合大量资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全运会场馆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回应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回顾我国全运会场馆的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分析2025年全运会场馆的发展趋势和设计理念,再结合北美城市案例研究和城市触媒理论,提出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全运会场馆设计策略:全运场馆的关注点将从强调竞技、造型宏大转向强调全民健身、场馆与城市融合;体育场馆将作为城市触媒,激活城市功能、结合城市设计,实现城市功能的再设计和城市空间的再组织。
2025 Vol. 43 (1): 75-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9390 KB) (
2
)
82
空间紧约束条件下的建筑屋顶利用探索 ——以深圳市“共享屋顶”规划设计为例
郭洁1 缪洁1 毛媛媛2,3* 刘畅1
DOI: 10.12069/j.na.20240224
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建筑屋顶空间是长期被忽视的重要空间资源。在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新时代,建筑屋顶空间的价值日益凸显。文章以“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的试点工作经验为基础,构建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管理”多层级规划设计指引体系,以指引深圳市“共享屋顶”建设。初步探索了高密度城市在空间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建筑屋顶空间活化改造的范式,以及建设“共享屋顶”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实施管理机制,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发利用建筑屋顶存量资源、建设“共享屋顶”提供参考。
2025 Vol. 43 (1): 82-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5561 KB) (
145
)
88
讨论一种以“结构”为线索的当代乡村营造路径 ——藉由江苏溧阳方村项目
王艺彭
DOI: 10.12069/j.na.20230803
藉由江苏溧阳方村项目,试图讨论一种乡村聚落营造路径,并对当代语境下乡建相关的部分议题做出回应。从方村所在话语脉络位置出发,探讨其背景与路径生发的条件;而后从结构认知、要素拼贴和场所形成三个层面对方所项目中的建筑学路径进行分析,再将其与背景相联系,总结、归纳出方村的营造路径;最后结合方村营造路径及其设计者(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的理念,联系到“野性思维”理论及受其影响的“拼贴城市”理论,探讨方村营造路径的理论性价值及其中可能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在当代语境下,方村营造路径与围绕它的讨论或可提供一种范式思考。
2025 Vol. 43 (1): 88-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7878 KB) (
1
)
94
黄河流域堡寨聚落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模式研究 ——以关中地区为例
王绚 范伟* 王艳
DOI: 10.12069/j.na.20230706
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营建堡寨是当地居民寻求安全自保的重要聚落与建筑方式。关中地区作为黄河中游的典型区域,有着广泛的堡寨分布与遗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以关中地区堡寨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史料背景及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明该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特征及驱动要素;进而,根据堡寨聚落分布的地形特征将其划分为平原和塬边堡寨聚落类型,运用图示方法分别揭示堡寨聚落受地形影响下的空间模式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堡寨聚落具有集群分布特征;平原和塬边堡寨聚落类型分别具有“自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特征。
2025 Vol. 43 (1): 94-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4543 KB) (
103
)
99
基于网络凝聚子群分析的万里茶道沿线古村落集群式保护利用研究 ——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
袁磊1 雷靛1 刘晗2 刘小虎1*
DOI: 10.12069/j.na.20231206
五峰县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节点,探索其古村落的集群式保护利用模式,有利于文化线路沿线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文章运用MCR最小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采用“集群—核心村—核心廊道”的逻辑顺利展开研究,探索五峰县古村落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五峰县万里茶道与当今的交通布局高度契合;②五峰县古村落大多集中分布在西部武陵山脉地区,基本沿古茶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线性分布特征;③基于五峰县集群网络计算得出4个凝聚子群、6个核心村、1条核心廊道。进而提出“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综合集群式保护利用策略。
2025 Vol. 43 (1): 99-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7114 KB) (
1
)
106
基于扎根理论的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吴思睿 王军*
DOI: 10.12069/j.na.20231154
20世纪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各大学逐步完成了从“传统书院”向“近现代大学”的转变,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是西安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突破了权威遗产话语的构建模式,对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的综合价值进行自下而上的挖掘,并运用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建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旨在建立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框架,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2025 Vol. 43 (1): 106-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3861 KB) (
110
)
112
“红旗渠类灌溉工程”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建构
王通1 张文彦1 王沛泽2 杨雪媛1
DOI: 10.12069/j.na.202405002
红旗渠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而建设的灌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研究旨在构建“红旗渠类灌溉工程”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为该类工程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维视角下判定和建构科学技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智慧价值3个准则层及17个指标层。结果显示,历史文化价值的权重最大,指标层中干渠及其水系的权重最大。该评估体系为其他非典型性遗产的价值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5 Vol. 43 (1): 112-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860 KB) (
124
)
117
多模式整合的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探索 ——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为例
孙澄1,2 王飞1,2 解文龙1,3*
DOI: 10.12069/j.na.20240205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其目的是整合原有碎片化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强化技术和管理的统合作用。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所开展的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探索为例,从模式创新、模式支撑、模式成效三方面解析了基于城市总设计师制、建筑师负责制、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项目负责人和全过程咨询的五位一体全过程管理模式及实施要点,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展多模式整合的全过程管理实践提供模式和经验借鉴。
2025 Vol. 43 (1): 117-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1013 KB) (
75
)
122
城市地下综合体空间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方翰 沈中伟* 喻冰洁 彭迎澳 韩磊
DOI: 10.12069/j.na.20231138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存量土地再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平面延伸广度及竖向建设深度均有所拓展,更表现出空间组织立体多变、建筑功能叠加交织的特征。地下综合体成为实现城市空间高效运转的新基面与驱动点,其空间效能的发挥对城市可持续、高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地下空间研究脉络,构建了城市地下综合体效能评价体系;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对国内典型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空间效能进行系统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法,识别了地下综合体的空间效能主导类型。研究旨在为城市立体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为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理论和实践提供支撑。
2025 Vol. 43 (1): 122-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293 KB) (
104
)
128
轨道交通枢纽站中的标识密度与寻路效率 ——以上海世纪大道站为例
吴夏安 徐磊青* 赵釜剑 李牧纯 周奕辰
DOI: 10.12069/j.na.20230916
标识系统对于轨道交通枢纽站中的寻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针对标识系统的研究中定量研究仍较为缺乏,对项目设计与评估的指导性相对不足。为此,文章通过在上海世纪大道站实地开展寻路实验,对轨道交通枢纽站中的标识密度与寻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统计分析表明,标识的空间分布密度与乘客寻路过程中的超越步行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它们间的量化关系表现出幂函数的形式;标识密度也会对乘客对站点平面布局复杂度的评价、对站内标识标牌的主观满意度、寻路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指标间的回归方程,提出了对轨道交通枢纽站中的标识密度进行一般性评价和特殊性评价的两种方法。前者可提出适用于大多数寻路线路的标识密度评价标准,后者可用于对距离过长的特殊线路进行专门性评价。
2025 Vol. 43 (1): 12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126
)
134
小学生放学步行路径慢行空间时空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旧城区为例
王琰1 李慧斌2 李志民1* 许懿3
步行通学路径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空间,普遍存在空间局促、标准低、设施差、安全不足等问题,亟待更新优化。以建设儿童友好环境为导向,以促进小学生安全通学、活力通学、健康通学为目标,运用GPS时空轨迹追踪、GIS核密度图像分析、行为注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安旧城区4所小学的放学步行路径慢行空间展开调研,总结其时空分布特征与时空行为特征,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并针对校前区、人行道、道路交叉口、商业外部空间、口袋公园及广场等重要节点空间提出优化原则与策略,为提升通学空间环境品质提供参考。
2025 Vol. 43 (1): 134-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6565 KB) (
132
)
141
夏热冬冷地区铁路客站站区开敞空间特征对微气候的影响 ——以成都东站与成都南站为例
范莉 崔叙* 郝杨光
DOI: 10.12069/j.na.20231242
铁路客站站区作为城市门户与气候敏感区域,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由城市边缘演变为城市核心,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研究通过移动实测大尺度低密度的成都东站与小尺度高密度的成都南站,深入分析两个站区空间形态与微气候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站区开敞空间微气候变化冬季比夏季更为明显;到股道垂线距离对站域微气候变量的影响显著,且股道面积越大,显著性越强;夏季东站绿地面积比绿地数量相关性强,南站正好相反;同时,街道比例、朝向与天空可视因子SVF对东站微气候影响不显著,却是南站微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识别并分析了具有相对良好微气候效应的空间要素组织特征,为夏热冬冷地区气候适应性站区的未来开发和规划提供启示。
2025 Vol. 43 (1): 141-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3930 KB) (
57
)
148
健康人居环境创新类课程跨学科教学机制研究
薛滨夏1,2 张鹏3 李同予1,2* 李罕哲1,2
DOI: 10.12069/j.na.20231123
以“人因”概念为核心、人地关系为视角是健康人居环境与传统人居环境课程体系的根本差异。文章以高校创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架构,融入心理学、公共卫生、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内容,提出跨学科多视角知识板块耦合的教学机制模型。以“健康人居环境”为核心理论范式,融合广泛的跨学科知识,辅助学生掌握前沿健康人居理论和概念体系,搭建面向公共健康的现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技能。在高度集中的课程框架中,使学生深度掌握并体会创新类课程教学机制及其目标和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视角选择、调查研究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健康人居环境领域的自我建构学习意识,在学科协同和知识耦合过程中,完成创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2025 Vol. 43 (1): 14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907 KB) (
69
)
专访
154
人工智能时代建筑规划学科与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彭仲仁教授访谈
刘小虎 袁磊 徐利权*
DOI: 10.12069/j.na.202409023
经过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从高峰期逐渐回落,市场对建筑人才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骤减。行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文章是对佛罗里达大学彭仲仁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如何理性看待建筑行业的发展周期规律与趋势预判、人工智能与行业的结合,以及建筑教育体系的创新探索。旨在为中国城乡建设行业和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2025 Vol. 43 (1): 154-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85 KB) (
60
)
访谈
158
“坚守·创新——应对建筑学的时代挑战”笔谈
庄惟敏等
DOI: 10.12069/j.na.202501040
2025 Vol. 43 (1): 158-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875 KB) (
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