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4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01

    主题专栏
    新作视窗
    设计研究
    城市问题
    专栏导语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展
     
            专栏导语
    1 建造与遗产
    李海清,李新建
    导读: 价值认知是建筑遗产的基本问题。作为人类建造行为物质性的结果,在有形可感、可居可游背后,建筑遗产还层积了千百年来非物质性因素的隐性影响:技艺、习俗、准则、记忆、情感、思想与观念,乃至有趣的灵魂。其价值观照与认知也自然浸润着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纷繁复杂且难以绕开。 近现代以来,全球航路开通,各国联系空前紧密,遂成“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建筑活动在外力与内情交互作用下,步入全面转型的急变期。从建造技术、管理制度到相关观念,以及作为背景的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皆处于剧烈变动中,且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因此大势,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认知难免众说纷纭。和古代遗存相比,近现代建筑遗产量大面广,是当下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面对海量的保护利用现实需求,其价值认知与评估必须走在前端。 而以建造作为讨论切入口,因其结果的物质性、过程的实践性和认知的主体性,更能凸显建筑学科自身的特点——建造如何形塑建筑遗产本体?如何底定建筑遗产价值?进而又如何为存活着、生长着的建筑遗产的继续发展赋能?有鉴于此,本专栏基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3年底主办的、以“建造与遗产”为主题的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讨会成果,同时邀请更多学者围绕建造的物质性行动与建筑遗产价值认知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征文活动得到了学界热烈响应,应者踊跃,提交的研究成果视野开阔、视角多元。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酝酿,专栏初成,将分两期陆续刊发遴选的优质论文。本期专栏论文为其中的11篇。 在基础研究板块,李海清从建造视角提出了建筑遗产的元价值认知,阐释建造何以可能承载建筑遗产的元价值,并指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若干误区;李新建等建构了基于建造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框架,探讨其理论可能及实践对策;侯实等则聚焦“价值变化”视角下的近代建筑建造特征、价值认知,并归纳出三种修复理念。在案例研究板块,徐苏斌等考察了近代天津怡和洋行仓库中的营建技术引进,关注营建价值保护在遗产化过程中的困境与方法;刘晖等关注解放初期广州工人新村规划与建造,以及背后技术转移与本土响应的遗产价值;郑红彬以上海三一教堂为例,基于建造史对其价值进行重估、对其修缮进行反思,从而讨论建造和遗产的关系及其实质;胡石从遗产价值视角考察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造,指出固有形式与新材料之结合源于对当地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和追求;许可等则以意大利传统葡萄酒庄为例,呈现建造行为对乡村风土建成遗产保护的回应。在区域研究板块,唐莉等从建造维度分析边陲云南近现代时期的三个案例及其遗产价值,分辨其建造条件之微差与影响;宿新宝基于实践经验与案例,论述了上海近代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演变及其价值认知;而张天等则探讨上海、宁波及其周边地区近代营造厂经营者自宅的建造技艺与遗产价值,呈现了近代建筑技术在城乡之间传播的一条可能路径。 不难发现,这些作者的背景、阅历和观点各有不同,所关注的具体建筑遗产也分布于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但其思考能兼容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直率且切身地从建造维度审视遗产的价值认知和保护利用等问题。其学术视野、视角与相关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已跨越中外、古今、学科之界分,彰显出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研究的综合属性与交叉属性。我们深信,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阶段性转型,建筑遗产及其价值认知将会进一步受到广泛关注,建造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前置性、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无疑会愈发凸显。
    2024 Vol. 42 (4): 1-1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主题专栏
    4 元价值可能 ——建造视野下遗产保护理念再思考
    李海清
    DOI: 10.12069/j.na.202406001
    关于建筑遗产价值认知的讨论少有涉及终极意识的思考。基于对人类建造活动的基本认知,论述建造何以可能承载建筑遗产的元价值,包括客体性的、特定环境中可步入尺度空间的物性,主体性的意图乃至意志,以及二者间的桥梁,即人的劳动。后二者从根本上指向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正是人创造了建筑遗产的物性本体并做出价值认知和判断。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只能由此元价值派生而来,属于次生价值。建造所可能承载的元价值具有前置性、基础性、决定性乃至某种超越性。基于此认知,检视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指出实践中存在的若干误区,以及即使是元价值也难以规避的有限性。
    2024 Vol. 42 (4): 4-10 [摘要] ( 59 ) HTML (1 KB)  PDF  (0 KB)  ( 23 )
    11 “建造的遗产化”和“遗产化的建造” ——基于建造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对策
    李新建,李岚
    DOI: 10.12069/j.na.202406019
    从“建造的遗产化”和“遗产化的建造”两个相互衔接的历时性视角,建构了基于建造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框架。详细阐述了建筑遗产的历史建造信息挖掘和历史见证价值评估方法,明确以增强当代传承价值为目标的当代建造工作要点,并提出了传统建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对策。
    2024 Vol. 42 (4): 11-16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17 “价值变化”视角下近代建筑的建造特征、价值认知与修复理念
    侯实,赫永皓
    DOI: 10.12069/j.na.20240479
    从近代时期开始,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参与到都市建筑的建造活动中,而这些近代建筑保留的丰富史料又使得对其建造过程的追溯和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考证变得可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近代建筑的价值认知。由于遗产价值的主观性,近代建筑的价值认知也具有“动态变化”的属性,其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会因历次建造活动而变化,纪念性价值会随历史事件发生而变化,且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从“价值变化”的视角来看,可以将近代建筑的修复理念归结成“以艺术价值为导向”“以纪念性价值为导向”和“艺术价值与纪念性价值兼顾”三种。
    2024 Vol. 42 (4): 17-22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23 近代天津怡和洋行仓库营建技术及其价值保护研究
    徐苏斌,吕志宸,张文正,王若然*
    DOI: 10.12069/j.na.20240471
    近代天津怡和洋行仓库E座是天津最早采用无梁楼盖体系的仓库建筑之一,是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基于一手档案与实地调查,从营建技术出发考察其在全球技术传播背景下引进的理念、材料、设备及构件,剖析营建价值保护在遗产化过程中的困境与方法。研究表明:该仓库在卫生、通风、采光等方面均具有时代领先性,并影响了天津近代营建制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相关遗存营建价值的评估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基础。对天津乃至全国遗产营建信息的系统化调查发掘亟待深入,以期为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技术传播过程提供更为多元的佐证。
    2024 Vol. 42 (4): 23-29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22 )
    30 技术转移与本土响应 ——广州工人新村规划与建造的两条线索
    刘晖,郭嘉,陈子卓
    DOI: 10.12069/j.na.2024047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伴随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广州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回顾其设计建造模式的阶段性演变,可见建筑材料构造、平面和空间形态,以及工业化、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受到苏联等国家技术转移的明显影响。其中不仅有吸收、响应,也有反思和扬弃,体现了对气候适应性和岭南传统的强烈追求。这对我国住宅建筑、住区规划和城市风貌,都产生了持久的潜在影响。广州工人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呈现的外来技术吸收和本土适应性响应之间的互动,是其多元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应在遗产认定时予以特别关注。
    2024 Vol. 42 (4): 30-34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
    35 建成遗产的结果呈现、建造历史与价值评估之审思 ——以上海三一教堂为例
    郑红彬
    DOI: 10.12069/j.na.20240424
    建成环境是建造的物质性行动过程的结果呈现,对建造的物质性行动过程的历史考查则是建造史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经过价值评估及筛选后的建成环境则被纳入建成遗产的范畴。因此,建成遗产的结果呈现、建造历史与价值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三者又均与遗产保护修缮工程息息相关,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以上海三一教堂为例,深入考察其遗产现状,分析其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的价值评估,挖掘其建造历史,并基于此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进而反思其保护修缮工程。研究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反思来凸显建造史研究对于遗产价值评估和保护修缮工程的重要意义。
    2024 Vol. 42 (4): 35-40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
    41 仿写、建造、传统 ——从遗产价值的角度看大禹陵禹庙大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造的传承
    胡石,郑蒨*
    DOI: 10.12069/j.na.20240463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融合了传统建筑形式与新型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并通过乡土工匠对建造过程的参与延续了当地对大禹祭祀传统的承袭。从建造与遗产价值角度来看,固有形式与新材料之间的结合源于对当地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和追求。通过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掘传统地方建造系统所具有的巨大惯性和灵活兼容性。
    2024 Vol. 42 (4): 41-47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
    48 建造行为对乡土建成遗产保护与再生的有效回应 ——以意大利南蒂罗尔省马宁科葡萄酒庄为例
    许可,钱翔*
    DOI: 10.12069/j.na.20240461
    作为乡土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乡土建成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基于科学原则引入建造行为既能促进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又能盘活乡土文化资源,为我国乡村振兴赋能。文章以乡土建成遗产实践的建造行为与原则为基础,以保护乡土建成遗产的三重价值属性为核心,围绕原生性保护和适应性再生两个维度探讨建造行为中设计和生产的互动关系,并聚焦欧洲传统葡萄酒庄这一代表性的乡土遗产类型,对意大利南蒂罗尔马宁科葡萄酒庄的保护与再生项目展开解析,识别其在遗产保护中的建造引入措施,以期为我国的乡土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2024 Vol. 42 (4): 48-54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 )
    55 遗产价值的建造维度 ——从云南近现代三例建筑谈起(1900—1950年代)
    唐莉,姚正沙,曹谨韵
    DOI: 10.12069/j.na.20240470
    云南近现代建筑具有开放包容、因地制宜等实用理性特征。既往研究多认为地处边陲的云南近现代建筑实践存有先天缺陷,价值乏善可陈。文章关注其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地域性,从建造维度探讨其建筑遗产价值认知,聚焦1900—1950年代云南三次发展契机下的三例代表性建筑。基于现场测绘、原始图文档案及口述访谈等资料,结合结构设计、力学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建造技术及策略,探讨云南近现代建筑在受限的物质环境下的自我探索。研究旨在回归建筑学科基本问题,揭示有关建造历史过程及结果的研究在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中的不可替代性,拓展及深化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及历史研究视域。
    2024 Vol. 42 (4): 55-60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61 上海近代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演变及其价值认知
    宿新宝
    DOI: 10.12069/j.na.20240458
    1843年上海开埠,西式建筑进入上海并引起了建筑风格和式样的巨大变化,而支撑这种变化的正是新的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出现和演变。它们在百年时间内经历了从传统到改良、从舶来到自产的过程,现代建筑施工业也逐步取代了传统匠作营造业。文章通过搜集整理近代文献、图纸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并结合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工程中的实物案例,概要性梳理了上海近代建筑中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类型、特征与演变过程;并从建造价值的角度,阐释了建造技术与建筑遗产的关系,并基于近代建筑建造的价值认知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2024 Vol. 42 (4): 61-66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0 KB)  ( 17 )
    67 入城归乡:建造技术的“洄游” ——上海、宁波周边近代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技艺与遗产价值研究初探
    张天,张晓春*
    DOI: 10.12069/j.na.20240464
    近代营造厂经营者的流动,是推动近代技术在不同地域间、城乡之间传播的动力之一。依托大城市营造厂经营者返回乡村后的自宅建造实践,近代建筑技术得以产生一条渗透至乡村的可能路径。文章针对上海、宁波周边的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实践展开研究,以此讨论近代建造技术与工艺在城乡间流动的问题;落脚于营造厂经营者自宅的遗产价值问题,讨论其作为技术“样本”的保存对建造模式、工艺的留存等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024 Vol. 42 (4): 67-72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新作视窗
    74 “环丘”之间的新旧融合 ——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改造
    何小欣,苏平*
    DOI: 10.12069/j.na.20230808
    2024 Vol. 42 (4): 74-79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2 )
    80 悬浮与翻卷 ——如东幼儿园创作手记
    谭亮,马晓东
    DOI: 10.12069/j.na.20231124
    2024 Vol. 42 (4): 80-83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22 )
            设计研究
    84 超越分隔与连接 ——两座乡镇步行桥设计探讨
    杨宇振,覃琳
    DOI: 10.12069/j.na.20240309
    桥的本意在于连接两处,它改变了地方的空间结构和人们行动的轨迹。桥作为一种存在物成为建成环境一部分,它所处的位置和形态成为有意味的新景观。桥作为人们相遇的空间节点,它可以超越基本的功能,成为地方的公共空间。文章从齐美尔讨论“桥与门”的关系开始,借用齐美尔论述桥的三个差异功能“分者相连”“意图付诸实施”和“直观可见”来讲述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场镇上两座新步行桥(小河桥和大河桥)的形成过程,探讨它们成为场镇上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重要的公共空间背后的设计理念。
    2024 Vol. 42 (4): 84-89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23 )
    90 流动·增容 ——基于结构托换技术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方法
    韩雨晨,韩冬青*,吉天宇
    DOI: 10.12069/j.na.20240126
    结构托换能够有效降低空间改造的工程量,是建筑改造工程朝向精细化、轻量化、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结构托换技术与空间设计目标的协同需要跨专业的方法体系指导。文章从形态学视角概括了结构托换技术的类型及与其协同的空间设计策略,提出了结构与空间协同的托换空间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在南京小西湖街区部分建筑改造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为托换技术与空间改造设计的协同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
    2024 Vol. 42 (4): 90-95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24 )
    96 “地方”观念的转变与建筑学在行动
    雷晶晶,汪原*
    DOI: 10.12069/j.na.202406045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向后工业甚至“超工业”的转型,伴随着深度工业化,将世界纳入流动体系,但也蔓延危机。地方观念从“场所”开始,经历“无地方”“无地方感”“非地”三次观念转型,对应后工业文化批判(1950—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1980年代)、超现代全球化(1990年代至今)等时代问题。建筑学以行动意识直面危机,重构人地交互。解读地方观念转变,识别空间-人本主义、行为-身份认同、时间-人机互构三种建筑学行动路径,以及抵抗型再地方、敞开型再地方和速度中继三类应对策略,重申建筑学行动潜能。
    2024 Vol. 42 (4): 96-102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31 )
            城市问题
    103 全龄友好的城市环境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向
    贺慧,荣升,张彤
    DOI: 10.12069/j.na.20240216
    在全龄友好的议题广泛渗透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营等各方面的背景下,文章以梳理全龄友好的发展脉络、明确全龄友好概念为目标,对发表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 256篇文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188篇文献分别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和争论,对全龄友好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研究表明:现阶段全龄友好的相关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全龄友好为发展导向的城市环境能够促进代际融合,提升城市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城市品质,进而促进各年龄段的人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 Vol. 42 (4): 103-109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展
    110 “数字发现” ——长城防御体系20年研究部分成果展
    李哲,衣保锦,施雯馨,张玉坤,李严*
    DOI: 10.12069/j.na.20240342
    自2003年从北方堡寨聚落转到长城堡寨研究后的20年中,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先从宏观层面钩沉明长城堡寨的层级性组织,扩展到烽传、驿传等各类子系统的层级组织、间距线路,从建筑学科视角重构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规划策略、体系格局,修正“长城就是一道墙”的固有观念。再深入微观层面,以全线连续采集实景三维数据为基础,揭示众多未知设施、构件,跨地域统计潜在形制规律,发现微观设施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恰逢中国民居展这一难得机遇,遂综合运用图示、多媒体、实物展品将复杂的巨系统和部分新发现以鲜活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是线性遗产体系化展示的一次有益尝试。
    2024 Vol. 42 (4): 110-115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25 )
    116 营造尺系 ——度制变迁之于乡土建筑的历时性线索探讨
    李浈
    DOI: 10.12069/j.na.20240353
    文章首先阐述了营造尺作为传统营造工具的科研意义,指出其尺值变化带来的营造用尺的共时性特征和历时性变迁。然后,基于我国营造尺系的官方背景和乡土习俗,论述了南、北方营造尺使用的历史特征和源流变迁,指出南方尺系的稳定性区域特色,以及北方尺系对官方制度因素等的密切响应。在此基础上,分辨了吴越尺系、闽尺系、淮尺系、赣尺系、粤尺、鲁尺、晋冀尺等的共时性使用情况,以及唐宋明清以来官尺的历史遗留及影响。最后阐明尺系研究对乡土建筑区划和谱系探讨的参考所在。
    2024 Vol. 42 (4): 116-121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0 )
    122 东北民居的“形”与“态” ——哈尔滨工业大学民居研究综述
    张雪菲,周立军,董健菲*,徐洪澎,朱莹
    DOI: 10.12069/j.na.20240408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域,其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民居类型。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东北民居,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多民族的研究对象、重实践的研究应用和由点及线的研究趋势4个方面探析东北民居形态,挖掘其外在物质表征与内在形成原因。文章基于近年来东北民居形态研究成果,通过归纳与总结、比对与分析等方法探寻传统聚落发展模式及其保护的策略及原则,旨在拓展东北地区聚落与民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东北传统民居的发展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 Vol. 42 (4): 122-125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20 )
    126 湖南大学民居研究与建筑创作互动发展
    卢健松,张月霜,丁振家,姜敏*
    DOI: 10.12069/j.na.20240423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受到三湘大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民居聚落滋养。文章分为3个部分:首先,回顾20世纪20年代以来湖南大学的乡土民居研究及其相关实践,并从启蒙初识、乡土调研、当代转型、多元融合4个阶段进行阐释,梳理总结了湖南大学民居研究与建筑创作的时代特征;随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民居研究地区的扩散、民居与创作结合的驱动、民居引入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最后,选取4个典型团队的工作成果,呈现当下民居领域史学研究、地域创作、技术解析、乡村营建领域的状态。旨在通过上述研究,呈现当代中国建筑教育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与一类典型经验,阐释民居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的地区建筑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4 Vol. 42 (4): 126-131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18 )
    132 华南民居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的传承创新
    潘莹,冯思懿,施瑛*
    DOI: 10.12069/j.na.20240433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核心研究力量的华南民居研究团队,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对中国民居建筑进行基础性研究,历经90余载的持续探索,倡导建立了民居建筑学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民居研究方向,建立了稳定的民居研究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民居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文章回顾华南民居研究发展历程,梳理近十余年来华南民居学术群体在跨学科多元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民居与民系聚落、民居与文化线路、民居与文化地理、民居与环境景观、民居与审美文化、民居与修缮技术、民居与传承应用、民居与数字技术等内容,以期为推动中国民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4 Vol. 42 (4): 132-137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31 )
    138 从福建乡土民居到海外华侨聚落 ——华侨大学民居聚落研究综述
    陈志宏,涂小锵*
    DOI: 10.12069/j.na.20240436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其山海环境造就了类型多样的传统民居与聚落。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以方拥、关瑞明为先驱的学者们薪火相传,在民居聚落研究领域积淀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并持续拓展研究领域。文章通过梳理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在福建民居聚落研究领域40年的发展历程,从民居类型的调查测绘、聚落人居环境、营造技艺整理等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和评述,并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视角展望了海内外华侨民居聚落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2024 Vol. 42 (4): 138-143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144 淳淳在野、向阳而生 ——昆明理工大学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与传承
    杨大禹,崔玉良,赵浩苏*
    DOI: 10.12069/j.na.202404106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积淀丰厚的人文历史,造就了云南历史城镇与传统建筑风格类型的多元共存和地域民族的独特风情。文章回顾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的传统民居研究历程及重要成果,既体现出云南传统民居、村落与历史城镇质野朴实的建筑特质,也反映了常年游走于西南边疆民族村寨中的学院师生和民居研究者直面乡野、踏实钻研的学术性格。在前辈的行动和思想引领下,承前启后,学院培养出大批扎根乡土、从事传统建筑保护研究的从业人员。他们从“民居村落”切入到“人居环境”的整体思考,从“地方身份”认同到“地区、本土、边缘”的学术思想转变,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历史城镇的保护传承、更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4 Vol. 42 (4): 144-149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0 KB)  ( 22 )
    150 山高水长路修远,继往开来日月长 ——重庆大学西南民居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
    陈蔚,刘婷,李月
    DOI: 10.12069/j.na.20240493
    西南地区高山丘陵河谷纵横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民族杂居共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塑造了特色鲜明的西南民居之形貌。百年来,几代建筑史学者深入田野,以期对其营造体系有完整认识。借助“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的成功举办及学术研讨活动契机,文章以中国营造学社等开创的西南民居研究成果为肇始,从“开创与奠基”“继承与发展”和“多维与多元”三个阶段,回溯了以重庆大学为主要研究力量的西南民居研究路径与阶段成果,并以此致敬前辈学者耕耘奋进的90年。
    2024 Vol. 42 (4): 150-156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