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造与遗产 |
李海清 李新建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
Construction and Heritage |
LI Haiqing LI Xinjian |
|
文章导读 价值认知是建筑遗产的基本问题。作为人类建造行为物质性的结果,在有形可感、可居可游背后,建筑遗产还层积了千百年来非物质性因素的隐性影响:技艺、习俗、准则、记忆、情感、思想与观念,乃至有趣的灵魂。其价值观照与认知也自然浸润着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纷繁复杂且难以绕开。
近现代以来,全球航路开通,各国联系空前紧密,遂成“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建筑活动在外力与内情交互作用下,步入全面转型的急变期。从建造技术、管理制度到相关观念,以及作为背景的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皆处于剧烈变动中,且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因此大势,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认知难免众说纷纭。和古代遗存相比,近现代建筑遗产量大面广,是当下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面对海量的保护利用现实需求,其价值认知与评估必须走在前端。
而以建造作为讨论切入口,因其结果的物质性、过程的实践性和认知的主体性,更能凸显建筑学科自身的特点——建造如何形塑建筑遗产本体?如何底定建筑遗产价值?进而又如何为存活着、生长着的建筑遗产的继续发展赋能?有鉴于此,本专栏基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3年底主办的、以“建造与遗产”为主题的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讨会成果,同时邀请更多学者围绕建造的物质性行动与建筑遗产价值认知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征文活动得到了学界热烈响应,应者踊跃,提交的研究成果视野开阔、视角多元。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酝酿,专栏初成,将分两期陆续刊发遴选的优质论文。本期专栏论文为其中的11篇。
在基础研究板块,李海清从建造视角提出了建筑遗产的元价值认知,阐释建造何以可能承载建筑遗产的元价值,并指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若干误区;李新建等建构了基于建造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框架,探讨其理论可能及实践对策;侯实等则聚焦“价值变化”视角下的近代建筑建造特征、价值认知,并归纳出三种修复理念。在案例研究板块,徐苏斌等考察了近代天津怡和洋行仓库中的营建技术引进,关注营建价值保护在遗产化过程中的困境与方法;刘晖等关注解放初期广州工人新村规划与建造,以及背后技术转移与本土响应的遗产价值;郑红彬以上海三一教堂为例,基于建造史对其价值进行重估、对其修缮进行反思,从而讨论建造和遗产的关系及其实质;胡石从遗产价值视角考察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造,指出固有形式与新材料之结合源于对当地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和追求;许可等则以意大利传统葡萄酒庄为例,呈现建造行为对乡村风土建成遗产保护的回应。在区域研究板块,唐莉等从建造维度分析边陲云南近现代时期的三个案例及其遗产价值,分辨其建造条件之微差与影响;宿新宝基于实践经验与案例,论述了上海近代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演变及其价值认知;而张天等则探讨上海、宁波及其周边地区近代营造厂经营者自宅的建造技艺与遗产价值,呈现了近代建筑技术在城乡之间传播的一条可能路径。
不难发现,这些作者的背景、阅历和观点各有不同,所关注的具体建筑遗产也分布于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但其思考能兼容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直率且切身地从建造维度审视遗产的价值认知和保护利用等问题。其学术视野、视角与相关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已跨越中外、古今、学科之界分,彰显出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研究的综合属性与交叉属性。我们深信,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阶段性转型,建筑遗产及其价值认知将会进一步受到广泛关注,建造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前置性、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无疑会愈发凸显。 |
|
|
|
|
[1] |
刘伯英 佘高红. 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J]. 新建筑, 2024, 42(5): 1-1. |
[2] |
单霁翔 李珂(整理). 中国文化遗产探索与展望
[J]. 新建筑, 2024, 42(5): 4-7. |
[3] |
王福永. 滇越铁路保护与利用
——在有共识的基础上合力共进[J]. 新建筑, 2024, 42(5): 26-29. |
[4] |
王若然 吕志宸 徐苏斌*. 从洋行贸易看铁路技术的传播
——以英国怡和洋行在近代天津的铁路建设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5): 36-41. |
[5] |
唐琦 杨金洁 朱雅坤. 英国铁路发展历程及遗产保护体系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5): 42-48. |
[6] |
夏海山.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价值概览[J]. 新建筑, 2024, 42(5): 8-13. |
[7] |
董贺轩 毛桦颖 赵孜冉 张飞*. 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和设计策略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J]. 新建筑, 2024, 42(5): 30-35. |
[8] |
朱晓明 林钰然 邓原. 更好的场所
——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及其在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呈现[J]. 新建筑, 2024, 42(5): 49-55. |
[9] |
苏腾飞. 空间的赋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学习中心[J]. 新建筑, 2024, 42(5): 56-59. |
[10] |
刘杰 蔡雨晴 顾容竹*. 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设计建造一体化探索[J]. 新建筑, 2024, 42(5): 60-65. |
[11] |
欧振宇 赵志庆* 张轲. 铁路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新建筑, 2024, 42(5): 14-19. |
[12] |
胡映东 和欣蕊 关一立 董玉香. 北京市郊铁路遗产京门-门大线“一线四矿”再生策略[J]. 新建筑, 2024, 42(5): 20-25. |
[13] |
郑兴 孙磊磊* 程玥彤. 从魏森霍夫到阿那亚
——群展建筑模式的考源、流变与当代范式[J]. 新建筑, 2024, 42(5): 73-79. |
[14] |
马杰茜 沈中伟* 梁朋朋 潘亮宇. 基于Kano模型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空间要素感知测量及优化
——以成都SKP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5): 80-86. |
[15] |
张献泽 潘文特*.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综述[J]. 新建筑, 2024, 42(5): 66-7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