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说明
著作权转让协议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格式及相关说明-2023年11月更新版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01
主题专栏
新作视窗
设计研究
考察与研究
城市问题
广角镜
专栏导语
丝路沿线的城与村
专栏导语
1
建筑与海
冯江,平辉
导读:
海洋与陆地互为图底,孕育了人类文明的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演进脉络。在建筑学领域,海洋与陆地也是一组重要的相对概念,以海洋为线索展开的建筑图景,是区别于陆地视角的另一番景象。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探索海洋、开发海疆,在与海洋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开展了营造空间、房屋、船舶、生产设施和祭祀场所的活动,构建了有别于陆地的建成景观和社会系统,发展出适应海洋气候、地形、水文、物产等条件的建造知识,孕育了因海而生的海洋文明。 以风帆和洋流为动力的航行编织了横跨欧亚大陆和非洲东部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19世纪中叶蒸汽动力时代的来临将全球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来自万里之外的物产得以出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里,带来了海岸带沿线港口与城市的繁荣,同时促进了建筑类型、样式、技术和空间观念的传播与交融,在捍卫海权和管理海上贸易的过程中发展了海防与海关系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 海洋也是现代建筑学探索的重要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当代技术发展的语境下探讨人类与海洋环境共存共生的路径,从海岛建筑、濒海开发到未来海上城市,都是建筑学人持续关注的研究议题。 为推动与海洋有关的建筑学研究,以“建筑与海”为主题,征集并遴选了14篇文章。根据与海洋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可整理为5条线索:适海建造、海陆之间、濒海聚落、跨海传播、海上城市。 适海建造:田梦晓借助图像资料还原了清代珠江口沙田围垦过程中海陆交界处疍民的住家艇、建筑并延伸至聚落;禤文昊考证了华南竹筒屋单开间、大纵深的民居与疍民上岸前以艇为宅、编篷成聚的水居格局的关联;麦晟、刘骁等分析了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的传统营造技艺。 海陆之间:刘家琨、郭廖辉藉由成都玉林颂展览,讨论了意大利建筑师阿尔贝托·波尼斯在撒丁岛的建筑实践与海岛环境的互动关系;林畅斌、郑力鹏等试图破译近代住宅“隅园”始建者的舰船设计经历对住宅设计的影响;孙泽鑫、陈志宏等借助福建沿海古石桥分布与类型的研究,探讨了海陆交界处城镇空间网络的营建文化。 濒海聚落:潘莹、范佳伟等从水利开发影响的视角考察了雷州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王海松、周冉等从潮汐所带来的产业条件与防御需求等视角剖析了江南濒海聚落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机理。 跨海传播:金子晋也、平辉等考察并梳理了由近代渔业扩张带来的日本木构建筑文化传播路径,以及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类型与谱系;关晓曦、陈志宏等分析了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的越洋文化传播特征与跨境合作保护模式;修文文、冯江通过对文史和图像资料的深读,探讨了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在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过程。 海上城市:王宗祺、张路峰总结了荷兰填海造地实践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从抵御到接纳的策略转变;王婉琳、许懋彦回顾了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城市思想,并通过考察废墟、过程、群岛等概念与构想,揭示其思想的海洋意象和世界主义特征;杨威、邓蜀阳记录了“南沙未来海上城市”联合设计工作坊课程中对海上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本次征文的作者以来自沿海地区的建筑学人为主,亦有身处内陆的研究者对海洋进行观察与思考;多位年轻学人和知名学者、建筑师一起贡献了自己的成果。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富有启发的新成果。
2024 Vol. 42 (2): 1-1 [
摘要
] (
49
)
HTML
(1 KB)
PDF
(0 KB) (
44
)
主题专栏
4
清代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沙田围垦中的疍民建筑和聚落
田梦晓
DOI: 10.12069/j.na.20231118
文章以清末及民国初期的影像和绘画为主要研究材料,对18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区域疍民建筑和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进行整理和还原。主要针对形成于沙田围垦土地上的小型聚落,考察其线性的分布方式、依靠堤坝建立的寮屋建筑,以及在由船居到陆居的过程中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探讨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进与疍民建筑和聚落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珠江三角洲的水土环境变化及沙田围垦活动,是影响和推动珠江流域的疍民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建筑空间演变和渔民聚落呈现线性延展分布的根源。
2024 Vol. 42 (2): 4-9 [
摘要
] (
72
)
HTML
(1 KB)
PDF
(0 KB) (
59
)
10
海陆之间 ——华南竹筒屋起源考
禤文昊
DOI: 10.12069/j.na.20231117
竹筒屋以其单开间、大纵深的狭长平面得名,曾为华南传统城镇建筑主流,惟其起源尚待深究。聚焦史料丰富的广州,基于方志、经界图、舆图、影像等证据,可发现早期竹筒屋地段普遍位于明清时期的岸线上。利用冲积趋势竞相向海填筑,既是城镇空间扩张的主要手段,也是大纵深屋地得以形成的关键机制。与此同时,世居华南江海的疍民,正日趋附城谋生并陆续上岸归化。其以艇为宅、编篷成聚的古老水居习俗,至少是联排单间成为当地城居模式的重要参照。在华南竹筒屋的形塑中,濒海环境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2024 Vol. 42 (2): 10-15 [
摘要
] (
49
)
HTML
(1 KB)
PDF
(0 KB) (
65
)
16
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的营造与建构
麦晟,张晓桐,刘骁*
DOI: 10.12069/j.na.20231147
数世纪以来,澳门逐渐形成以海神信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海神庙宇作为物质与精神世界和谐统一的象征,承载着多重公共属性,影响城市发展,见证城市变迁。神功戏作为海神信俗神诞庆典中流程核心及仪式高潮,其空间载体神功戏棚的周期性营造和搭建活动体现了海神信俗文化对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间的影响。以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为例,从场地、空间、营造与建构等方面,梳理神功戏棚这一海神文化空间特征,以及澳门海神信俗与建筑、城市发展之间动态、和谐及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解读蕴藏于节庆民俗中的建筑营造与建构智慧,同时引发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2024 Vol. 42 (2): 16-21 [
摘要
] (
57
)
HTML
(1 KB)
PDF
(0 KB) (
41
)
22
阿尔贝托·波尼斯的建筑世界 ——玉林颂展览讨论实录
刘家琨,郭廖辉
DOI: 10.12069/j.na.20240363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贝托·波尼斯的度假住宅设计在民居的外观下有着当代的精神和清晰的概念。文章依托在成都玉林颂·设计空间举办的展览“撒丁岛的矮橡树:阿尔贝托·波尼斯的建筑世界”开幕当天的分享和讨论实录,梳理了阿尔贝托·波尼斯的实践线索和作品特征,并以对谈的形式围绕其设计意图进行了深度挖掘。
2024 Vol. 42 (2): 22-26 [
摘要
] (
77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27
隅园返舰记 ——从舰船到建筑的变换
林畅斌,郑力鹏,黄如琅
DOI: 10.12069/j.na.20231144
隅园坐落在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内。相较于街区中其他花园洋房多采用的聚拢对称布局及较高的建筑密度,隅园选择了自由的布局,且保持着极低的建筑密度。文章复原了隅园的原貌,结合始建者伍景英的个人经历,对隅园和仲恺号炮舰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隅园在空间布局和流线上和炮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借助其在行走体验上对仲恺号的回溯,以及在形象经验上对仲恺号的参考,总结从炮舰设计到建筑设计的变换办法,由此进一步明确隅园的价值。
2024 Vol. 42 (2): 27-32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49
)
33
顺海之势,造桥福民 ——福建沿海地区宋至明清时期石桥分布与类型研究
孙泽鑫,陈志宏*,成丽
DOI: 10.12069/j.na.20231148
福建沿海水系分布密集,河网交织,石桥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石桥在水陆交通贸易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活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现有对福建沿海的石桥研究仍有较多不足,关于沿海石桥的分布规律暂未明晰。文章以福建沿海的石桥为例,运用文献梳理、田野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地区石桥的分布与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为石桥研究、遗产保护与展示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2): 33-39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0 KB) (
42
)
40
水利开发影响下雷州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潘莹,范佳伟,施瑛*
DOI: 10.12069/j.na.20231214
被誉为“广东第三大水利枢纽”的雷州滨海洋田区,经过历代水利开发与围海造田,建成了集防洪、防潮和灌溉于一体的综合水利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特的传统聚落景观。以水利开发为视角切入,从时空上对滨海洋田区的水利发展历程和水利系统结构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四大功能结构单元;进一步从宏观聚落空间分布、中观聚落景观格局和微观居住地景观特征进行多层级分析;最后从“人-地-海”互动关系揭示了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制,为区域内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024 Vol. 42 (2): 40-45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43
)
46
潮汐影响下的江南滨海传统聚落“环境-人居”形态及其成因
王海松,周冉,杨智荣,陈雨杉,宾慧中
DOI: 10.12069/j.na.20231140
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聚落包括低乡聚落、高乡聚落及滨海聚落。过往研究较多集中于低乡及高乡区域,对滨海区域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环境-人居”视角,结合潮汐对滨海地区环境的影响,从熬波煮盐、灶田垦殖、抗倭设防、沙岛求生等维度,剖析江南滨海地区传统聚落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团灶聚落、圩田聚落、墩汛聚落、宅沟聚落等4类典型传统聚落的形成机理及形态特征。
2024 Vol. 42 (2): 46-52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43
)
53
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谱系 ——海洋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及其近代化
金子晋也,平辉*,雷蕙玮
DOI: 10.12069/j.na.20231139
聚焦日本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历史与环境变迁的交叠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并梳理其谱系。以18个鲱鱼渔场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研究将代表性建筑形式分为5类:19世纪的“运上屋”和“渔家”,以及20世纪前后的“番屋建筑”“积丹式民家”和“仕込屋”。通过各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总结出两条谱系——从运上屋到仕込屋的谱系,以及从渔家到番屋建筑的谱系——由此论证鲱鱼渔场建筑在19世纪上半叶从日本传统民居派生形成,并在20世纪向渔业生产的功能空间转变的发展脉络;此外,从木构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看,南部硕大粗犷的梁柱结构以及北部屋架的抗风雪性能和顶梁柱形式是其突出特征。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渔场建筑群整体的产业空间特征,以及日本东北与北海道地区的木构文化传播。
2024 Vol. 42 (2): 53-58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9
)
59
越洋传播与跨境保护 ——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模式研究
关晓曦,陈志宏*,涂小锵
DOI: 10.12069/j.na.20231119
历史上在海上贸易和移民传统影响下华侨在东南亚等地营建聚落,当代海内外华人协同推进东南亚华侨建筑遗产跨境保护工作,两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共同促进了华侨建筑文化的跨洋传播交流与保护传承。文章以越海移民参与侨居地建设的历史脉络为背景分析华侨建筑遗产特征,通过对重点修缮项目的田野调查、个案解读及相关人员口述访谈,从实践基础、工作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总结槟城华侨建筑遗产跨境合作保护模式。通过对华侨建筑遗产海洋文化内涵的探讨,归纳海外华侨建筑保护未成体系、地缘割裂影响逐步消除、文化情感联结加深等跨境保护模式形成动因,以期为海外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提供借鉴和思考。
2024 Vol. 42 (2): 59-64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0 KB) (
45
)
65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的起源
修文文,冯江*
DOI: 10.12069/j.na.20240219
日本学者藤森照信将外廊样式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认为其最早当在广州十三行街登陆。或因十三行商馆区在1856年毁于大火,有关外廊样式起源的具体情形尚未得到深入探究。文章将外廊样式的流播置于17世纪以来亚洲海港城市的时空范围,结合对历史文献和外销画、洋画的深读,聚焦商馆南端的平面与立面,探讨外廊样式形成的过程。文章认为,广州十三行外廊样式主要包括以法兰西行为代表的檐廊式和以新英国行为代表的门廊式,并于1760年代末在法兰西行正立面上首现;尽管十三行商馆外廊样式立面受到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其空间主要由广州传统建筑演化而来,因此并非完全舶来的殖民地样式。
2024 Vol. 42 (2): 65-71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6
)
72
从抵御到接纳 ——荷兰填海造地实践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王宗祺,张路峰*
DOI: 10.12069/j.na.2023110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滨海空间利用亟需综合性的创新方案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荷兰有丰富的填海造地工程实践经验。文章从2010年以来16个荷兰填海造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中提炼出“建造结合自然”策略;并选取马肯湖瓦登海生态群岛项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策划、设计、建造与监测过程进行内容与形态分析,总结其生态策略及创新治理模式,以期为我国滨海地区的空间利用提供新思路。
2024 Vol. 42 (2): 72-77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0 KB) (
42
)
78
废墟·过程·群岛 ——世界主义者矶崎新的城市思想简析
王婉琳,许懋彦
DOI: 10.12069/j.na.20231156
文章围绕矶崎新1960年代以来主要的城市提案、展览装置和文字著述,对其城市思想进行简述。分析矶崎新如何从“废墟”的概念出发,逐渐形成“过程规划论”的方法,通过1990年代与海洋相关的3个提案,将“群岛”城市的未来构想具象化;并试图呈现矶崎新对全球化时代的建筑、城市和社会形态的再思考及其背后的世界主义特征,以此追忆矶崎新始于废墟、终于大海的一生。
2024 Vol. 42 (2): 78-83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35
)
84
未来海上城市设计构想
杨威,邓蜀阳*
DOI: 10.12069/j.na.20231146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将“未来”“海洋”与“城市”三者紧密结合进行研究设计,为未来城市向海洋拓展提供灵感与导向是未雨绸缪之举。2023“未来海上城市”研究生国际联合工作坊以广州南沙龙穴岛海域设计构想为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重庆大学设计小组方案融入海洋科创、海上人居、海上田园、海洋能源、海洋交通、海洋生态等要素,聚合科学与技术手段,从不同视角梳理总结未来海上城市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径的可能性,是对未来海上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远景的探索与尝试。
2024 Vol. 42 (2): 84-89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0 KB) (
51
)
新作视窗
90
社会公平视角下基础设施的人文关怀 ——深圳湾海风运动广场公厕
王浪,黎宇明,王振*
DOI: 10.12069/j.na.20230826
2024 Vol. 42 (2): 90-93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52
)
设计研究
94
装配式建筑可拆卸设计策略研究
邵明,吴奇轩
DOI: 10.12069/j.na.20230747
可拆卸策略作为一种将建筑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新手段,以装配式技术为基础,可有效从源头减少建筑废料产生,同时还具备提升施工安装进度、提升建筑适用性、节约成本等优势。建筑可拆卸设计研究可从具体技术形式、方法策略和宏观背景3个层面构成建筑可持续动态更新的循环建造模式,而技术更新速度缓慢是该策略实施的现实阻碍。结合对建筑各系统部品的拆解和变更的实际需求分析,提出应对建筑内装系统开展更积极地探究;并从设计阶段、工人操作技艺、各部门协同配合和完善管理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建筑可拆卸设计的发展建议。
2024 Vol. 42 (2): 94-99 [
摘要
] (
75
)
HTML
(1 KB)
PDF
(0 KB) (
51
)
100
装配式节能小住宅的设计与创新 ——德国曼海姆装配式小住宅案例解析及启示
刘立,杨鸿玮*,李反宁
DOI: 10.12069/j.na.20230736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城镇及乡村小住宅建设中有巨大发展潜力,同时,当前对低能耗和居住舒适性的追求对其节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德国曼海姆装配式小住宅案例数据库,归纳其技术特点,分析户型分类特征与多样化、定制化设计策略。曼海姆装配式节能小住宅兼顾适用性、工业化、高能效前提下的建筑创作逻辑,对我国装配式节能小住宅设计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24 Vol. 42 (2): 100-105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
考察与研究
106
毕业选择行动中的建筑师职业认知探析 ——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2022届毕业生为例
沈伊瓦,刘晖
DOI: 10.12069/j.na.20230922
研究从毕业选择的社会行动介入,通过个体化的深度访谈和群体化的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和多方验证的方法,建立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建筑师职业认同框架。在此框架中,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包含三种主范畴:建筑师的职业技术特征、职业社会责任和职业社会地位。进一步的范畴挖掘和关联显示,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在主范畴的相互作用及外部张力下结构失衡,由此带来了职业认同的危机。
2024 Vol. 42 (2): 106-110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58
)
城市问题
111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城市更新研究进展评析
郑文晖,陈欣晖
DOI: 10.12069/j.na.20230428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城市更新相关文献(1993—2022年)进行知识图谱解析,发现:我国城市更新研究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合作研究趋于增加;规划、建筑、地理类期刊是论文刊发的主要平台;研究历程呈现紧密结合重大政策、实践需求的特点;研究可归纳为多元视角、城市经验、生态维度、更新模式、更新动力等五个领域。最后,提出城市更新研究未来应加强成果转化、把握前沿动态、促进学科融合。
2024 Vol. 42 (2): 111-115 [
摘要
] (
68
)
HTML
(1 KB)
PDF
(0 KB) (
44
)
116
现代城市“精明更新”中的“空间悔过”策略 ——结合浙江绍兴老城“削楼”案例的讨论
沈丹杰,杨宇振*
DOI: 10.12069/j.na.20230847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过程有不同诉求。如何面对上一个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和普遍性议题,是一个“精明更新”的议题。绍兴政府试图通过“削楼”方法修复和延续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进而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文章首先探讨作为城市更新空间策略基础的自然山水格局与水系空间;进而分析当下的城市空间矛盾,借鉴多个国际城市的精明更新案例,结合绍兴城的传统空间特征提出重生水路、登高揽胜与重塑城市多样生活的更新策略。
2024 Vol. 42 (2): 116-121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52
)
丝路沿线的城与村
122
“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其“规画”探析
刘淑虎,康振,黄静馨,黄龙英,张兵华*
DOI: 10.12069/j.na.20221134
发掘和弘扬地方人居智慧对传递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以泉州参与“海丝”的空间演化历程为主线,围绕“港-城”关系、城市形制、功能格局、精神场所演化等显性特征,解析“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的格局演化轨迹与规律,并依托“规画”六法解析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营城智慧。研究表明,在“海丝”影响下,古代泉州历经从“港城临近”到“港城分设”,形制从规则到不规则,功能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以及精神空间从“本土信仰”到“内外兼收”的显性转变;从“规画”视野上可发掘其具有“依江立城”“顺势立形”和“纾害归利”的营城经验。当代城市建设应从古代泉州的文化包容、革化调适、顺势立形等营城理念中汲取当代意义,弘扬传统营城的优秀经验。
2024 Vol. 42 (2): 122-128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0 KB) (
50
)
129
江、河、海交融影响下的扬州古城格局演进研究
宋桂杰,程青菡,叶舒,成佳贤
DOI: 10.12069/j.na.20230140
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岸线、运河水系的变迁及海上贸易的影响,对扬州古城格局演进产生了重大作用。运河水系和长江岸线的变迁,推动扬州古城从闾里制度格局下的“单城”,发展为坊市制度及其后的“多城”。随着古代扬州的水环境变迁及工商业贸易的繁荣,扬州古城形态历经从秦至隋时期的“口”字形、唐至元时期的“吕”字形至明清时期的“明”字形的格局变化,以及自唐元时期的“南北纵向”至明清时期的“东西横向”生长方向变化;城市功能也从封闭型防御功能为主逐步演进为开放型商贸功能为主,并呈现“江、河、海共生型”扬州古城空间格局演进特点。
2024 Vol. 42 (2): 129-133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0 KB) (
51
)
134
丝绸之路河西段聚落空间结构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
李军环,张耀珑,黄馨予,阿鑫
DOI: 10.12069/j.na.20230322
丝绸之路沿线乡村聚落受到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文章选取典型的丝绸之路河西段肃南县马蹄藏族乡的芭蕉湾村、南城子村、石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从三维和二维角度运用量化的数理分析方法对样本聚落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其形态特征与空间组织规律,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从“遗传”和“修复”两个层面、“面—线—点”三个层级提出聚落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2024 Vol. 42 (2): 134-138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0 KB) (
39
)
139
丝绸之路甘肃段明清传统木构建筑转角结构演进研究
孟祥武,卢萌*,叶明晖
DOI: 10.12069/j.na.20221128
古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境内尚有大量的传统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其形制存在着明显的交融性及差异性;该区域内等级较高的是歇山建筑,转角结构的区别尤为突出。文章从转角结构的类型出发,运用建筑形制年代学的分析方法,梳理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重镇典型传统建筑转角结构的形制特征和演进机制,从而明晰沿线木构建筑的分布特征与地域差异,挖掘地方建筑营造体系发展脉络的深刻内涵,以期完善该区域的大木营造理论,并由此映射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024 Vol. 42 (2): 139-143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50
)
144
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空间特征及演进规律
王文明,刘加男,尚丹,马明,孙丽平
DOI: 10.12069/j.na.20221149
文章聚焦草原丝绸之路,以张库商道内蒙古段沿线1 133个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村镇时空分布集聚性与自然环境、古道的耦合关系;总结出军防影响型、寺庙影响型、商贸影响型3类历史村镇的形态、功能特征,并通过区域系统理论分析历史村镇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进而得出其演进规律。文章在理论上构建了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的研究框架,为后续沿线历史村镇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历史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2 (2): 144-149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9
)
广角镜
150
杨浦滨江南段废景演进中的“景象”思辨
陈蔚镇,徐一珉,刘荃*
DOI: 10.12069/j.na.20240323
杨浦滨江,在从“锈带到秀带”的工业再生中以视觉作为媒介,通过结合工业遗址、当代艺术及消费文化,创造了一个足以将废弃景观衬托出价值的场域并带来新的意象经济。腹地居民、废墟探索者及建筑师在废弃厂区中的实践呈现出有别于主流景象叙事的他者视角——一种更富有动态性、过程性与社会经济更新意义的视角。文章旨在探讨当废弃景观演进为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并重获公共性时,对它的“介入”应该如何展开。
2024 Vol. 42 (2): 150-155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