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与海 |
冯江 平辉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
Architecture and the Sea
|
FENG Jiang PING Hui |
|
文章导读 海洋与陆地互为图底,孕育了人类文明的两种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演进脉络。在建筑学领域,海洋与陆地也是一组重要的相对概念,以海洋为线索展开的建筑图景,是区别于陆地视角的另一番景象。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探索海洋、开发海疆,在与海洋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开展了营造空间、房屋、船舶、生产设施和祭祀场所的活动,构建了有别于陆地的建成景观和社会系统,发展出适应海洋气候、地形、水文、物产等条件的建造知识,孕育了因海而生的海洋文明。
以风帆和洋流为动力的航行编织了横跨欧亚大陆和非洲东部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19世纪中叶蒸汽动力时代的来临将全球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来自万里之外的物产得以出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里,带来了海岸带沿线港口与城市的繁荣,同时促进了建筑类型、样式、技术和空间观念的传播与交融,在捍卫海权和管理海上贸易的过程中发展了海防与海关系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
海洋也是现代建筑学探索的重要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当代技术发展的语境下探讨人类与海洋环境共存共生的路径,从海岛建筑、濒海开发到未来海上城市,都是建筑学人持续关注的研究议题。
为推动与海洋有关的建筑学研究,以“建筑与海”为主题,征集并遴选了14篇文章。根据与海洋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可整理为5条线索:适海建造、海陆之间、濒海聚落、跨海传播、海上城市。
适海建造:田梦晓借助图像资料还原了清代珠江口沙田围垦过程中海陆交界处疍民的住家艇、建筑并延伸至聚落;禤文昊考证了华南竹筒屋单开间、大纵深的民居与疍民上岸前以艇为宅、编篷成聚的水居格局的关联;麦晟、刘骁等分析了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的传统营造技艺。
海陆之间:刘家琨、郭廖辉藉由成都玉林颂展览,讨论了意大利建筑师阿尔贝托·波尼斯在撒丁岛的建筑实践与海岛环境的互动关系;林畅斌、郑力鹏等试图破译近代住宅“隅园”始建者的舰船设计经历对住宅设计的影响;孙泽鑫、陈志宏等借助福建沿海古石桥分布与类型的研究,探讨了海陆交界处城镇空间网络的营建文化。
濒海聚落:潘莹、范佳伟等从水利开发影响的视角考察了雷州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王海松、周冉等从潮汐所带来的产业条件与防御需求等视角剖析了江南濒海聚落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机理。
跨海传播:金子晋也、平辉等考察并梳理了由近代渔业扩张带来的日本木构建筑文化传播路径,以及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类型与谱系;关晓曦、陈志宏等分析了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的越洋文化传播特征与跨境合作保护模式;修文文、冯江通过对文史和图像资料的深读,探讨了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在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过程。
海上城市:王宗祺、张路峰总结了荷兰填海造地实践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从抵御到接纳的策略转变;王婉琳、许懋彦回顾了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城市思想,并通过考察废墟、过程、群岛等概念与构想,揭示其思想的海洋意象和世界主义特征;杨威、邓蜀阳记录了“南沙未来海上城市”联合设计工作坊课程中对海上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本次征文的作者以来自沿海地区的建筑学人为主,亦有身处内陆的研究者对海洋进行观察与思考;多位年轻学人和知名学者、建筑师一起贡献了自己的成果。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富有启发的新成果。 |
|
|
|
|
[1] |
玄峰 周武忠. 墨菲西斯事务所的增强景观概念、策略及实践
[J]. 新建筑, 2024, 42(3): 66-71. |
[2] |
虞中尧 马可·因派拉朵利 董璁. 现代木构景观小品的三种符号策略
——以意大利阿特塞拉公园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3): 72-77. |
[3] |
党雨田 赵康乐 王筱婕 刘加平. 基于原型理论的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探索[J]. 新建筑, 2024, 42(3): 90-95. |
[4] |
周茜 亮罕 杨毅. “原型”与“演化”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建筑体系解析[J]. 新建筑, 2024, 42(3): 102-107. |
[5] |
刘元 倪冶 李锦嫱. “社区-城市联动”的老旧小区改造路径探索
——以昆山中华园东村改造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3): 27-31. |
[6] |
李春舫 王力 陆晓雅. 从虚幻到现实
——杭州电竞中心设计实践与技术创新[J]. 新建筑, 2024, 42(3): 38-41. |
[7] |
郭钦恩 陈子坚 郭嘉 刘彬艳 谌珂. 纵向天井 校园聚落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综合楼[J]. 新建筑, 2024, 42(3): 42-45. |
[8] |
褚冬竹 苏红. 精微链接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出入口设置特征与策略[J]. 新建筑, 2024, 42(3): 46-52. |
[9] |
蔡永洁. 巷弄“毛细血管”作为旧区风貌载体
——上海老城厢更新改造的教学探索[J]. 新建筑, 2024, 42(3): 16-21. |
[10] |
董笑笑. 空间作为方法
——房间之家设计札记[J]. 新建筑, 2024, 42(3): 60-65. |
[11] |
徐俊丽 李丽妹 张玲玲. 健康性能驱动的教室融合光环境模拟评估与优化
——以苏州地区中学典型教室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3): 84-89. |
[12] |
叶飞 刘加平 何文芳. 建筑学的演变及新时代挑战[J]. 新建筑, 2024, 42(3): 120-122. |
[13] |
丁沃沃. 探索·前行[J]. 新建筑, 2024, 42(3): 123-125. |
[14] |
许芗斌 陈志毅 江曼. 基于场景营造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重庆白马凼街区为例[J]. 新建筑, 2024, 42(3): 22-26. |
[15] |
陈科 杜春兰. 励新致远,力行育人
——从重庆大学在《新建筑》的近年发文谈“演变中的建筑学”[J]. 新建筑, 2024, 42(3): 126-12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