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附件(2025年6月更新版)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阶段相关文件(2025年6月更新版)
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01
篇首语
主题专栏
新作视窗
考察与研究
城市问题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展
理论探讨
篇首语
1
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
刘伯英 佘高红
2024 Vol. 42 (5): 1-1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398 KB) (
86
)
主题专栏
4
中国文化遗产探索与展望
单霁翔 李珂(整理)
DOI: 10.12069/j.na.20240488
2024 Vol. 42 (5): 4-7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4532 KB) (
296
)
8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价值概览
夏海山
DOI: 10.12069/j.na.20240496
当前铁路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与利用策略也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对中国铁路遗产价值认知的整体高度不够、活化利用体系性不强的问题。文章通过梳理中国铁路由交通工程向文化遗产演进的过程及其作为遗产的背景和独特性,从时间和要素两条线对中国铁路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层级的基因图谱树状网络关系,阐释了铁路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探讨了中国铁路遗产价值的当代意义,提出其文化价值在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交通强国的文化支撑及“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研究旨在深化对我国铁路遗产的认知,探索铁路遗产文化价值的内涵和本质,以期更好地传承铁路文化。
2024 Vol. 42 (5): 8-13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2676 KB) (
291
)
14
铁路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欧振宇 赵志庆* 张轲
DOI: 10.12069/j.na.20240311
铁路遗产是工业遗产中的主要门类,铁路遗产保护传承逐渐引来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然而我国铁路遗产保护呈现低层次研究、低程度保护和低效率利用的状态。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国际铁路遗产研究前沿、我国铁路遗产保护历程和我国面临的相应困境。然后通过综合比较和详细解析两个方法,从顶层设计、价值挖掘、保护规划和运营维护四个方面,解构铁路世界遗产的保护经验。最后基于铁路世界遗产经验的适用性,总结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传承和申报世界遗产提供参考路径。
2024 Vol. 42 (5): 14-19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2951 KB) (
360
)
20
北京市郊铁路遗产京门-门大线“一线四矿”再生策略
胡映东 和欣蕊 关一立 董玉香
DOI: 10.12069/j.na.20240411
京门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与京张铁路同期完工的铁路支线之一。“一线四矿”(门大线及沿线王平、大台、木城涧和千军台四座煤矿)曾是京西“黑、白、灰”及首钢产业群的重要支撑。为了对京门-门大线进行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以遗产廊道理论及交通引导更新(TOR)理念为指导,围绕京门-门大铁路承接京西通勤与铁路文化旅游的新职能,通过沿线人地关系、产业分布、资源特色等现状调研,提出交通引领区域更新、文旅对接本土资源、设施更新轻资产重服务、塑造铁路旅游品牌四个方面的再生策略,以激活特色工业转型和京西乡村振兴。
2024 Vol. 42 (5): 20-25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5005 KB) (
423
)
26
滇越铁路保护与利用 ——在有共识的基础上合力共进
王福永
DOI: 10.12069/j.na.20240410
自2010年滇越铁路滇段通车100周年以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保护利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2015年5月建水古城小火车的开通运营为标志,云南红河州境内相继开通了开远南北轨道交通和石屏观光小火车,这些线路占米轨铁路总长的1/10。这三个文旅项目的成功运作证明:小火车的开行是保护和利用米轨铁路的关键。铁路与三个地方政府共同高举“在保护中运营,在运营中保护”的旗帜。但是,要在滇越铁路全线或云南米轨铁路实现文旅项目融合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滇越铁路文化的认知仍处于“两根钢轨的对峙”状态——看上去很美好,走起来很艰难。滇越铁路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在有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共进。
2024 Vol. 42 (5): 26-29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2474 KB) (
515
)
30
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和设计策略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
董贺轩 毛桦颖 赵孜冉 张飞*
DOI: 10.12069/j.na.20240422
伴随城市与地铁建设发展,闲置铁路线成为城市高质量建设重要的存量空间资源。文章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通过对比国内外经典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闲置铁路线与城市空间网络共融、边界互通、空间互联的设计策略,并以武汉市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武九铁路段更新利用案例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为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5): 30-35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4838 KB) (
399
)
36
从洋行贸易看铁路技术的传播 ——以英国怡和洋行在近代天津的铁路建设为例
王若然 吕志宸 徐苏斌*
DOI: 10.12069/j.na.20240487
技术传播过程以技术者为媒介,而技术者的流动受政治与贸易影响。文章关注近代受贸易影响而进入中国的外国机构与技术者,以英国怡和洋行为例,它将铁路建设工程确定为开发中国市场的关键,最早派遣铁路工程师将欧洲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天津建设了展示铁路与津沽铁路及其附属建筑。怡和洋行在津的铁路建设一方面巩固了天津作为华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形成市区-塘沽双中心城市格局的雏形,另一方面通过资本的投入与技术的传播共同推动了基础设施近代化进程。考察这一过程,可以佐证近代技术跨境传播的源流与中西文明互鉴的历史过程,进一步阐释现存铁路遗产多元的历史与科技价值。
2024 Vol. 42 (5): 36-41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2956 KB) (
360
)
42
英国铁路发展历程及遗产保护体系研究
唐琦 杨金洁 朱雅坤
DOI: 10.12069/j.na.20240409
英国铁路遗产经历了从铁路物件保护到铁路构筑物再到关注铁路整体价值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英国铁路建设而生成构建的。文章依据英国铁路建设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并以此为轴剖析了英国铁路遗产的保护历程和制度,以及对应不同阶段英国铁路遗产价值阐释的演变和利用模式。
2024 Vol. 42 (5): 42-48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2325 KB) (
169
)
49
更好的场所 ——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及其在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呈现
朱晓明 林钰然 邓原
DOI: 10.12069/j.na.20240421
铁路遗产具有线性、综合性和辐射性的特征,对城市更新影响深远。在澳大利亚铁路遗产更新中,政府建筑师扮演了重要角色。澳大利亚政府建筑师曾负责设计重要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政府持有产权的城市地标。自2016年起,政府建筑师的职责重心从建筑设计转向设计管理。文章以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为线索,分析了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建筑设计和设计管理环节,更新内容涵盖欧缇莫动力博物馆、公共空间和地方级“绿网”三个层面。其中,政府建筑师通过制定设计政策和政策框架,持续地推广优秀案例、推动优质设计。这不仅为城市公共空间复兴提供了借鉴,也为拓展建筑师的职业范畴带来新思路。
2024 Vol. 42 (5): 49-55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7118 KB) (
2
)
新作视窗
56
空间的赋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学习中心
苏腾飞
DOI: 10.12069/j.na.20240143
2024 Vol. 42 (5): 56-59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7135 KB) (
5
)
考察与研究
60
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设计建造一体化探索
刘杰 蔡雨晴 顾容竹*
DOI: 10.12069/j.na.20230836
由于高效和柔性的施工特点,模块化集成建筑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建筑需求的一个可行性方案。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将木材低碳、可持续且多用途的材料优点与模块化建筑的优势相结合,是一种综合利用全预制木构部件和模块化设计原则来实现可灵活制造的快速建造模式。文章聚焦于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利用现有文献及国内外比较研究,论证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特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建筑工程师在木构建筑设计及建造技术方面采取的创新方法,为推动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深度实践提供思路。
2024 Vol. 42 (5): 60-65 [
摘要
] (
60
)
HTML
(1 KB)
PDF
(4091 KB) (
401
)
66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综述
张献泽 潘文特*
DOI: 10.12069/j.na.20231022
人工智能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近14年(2010年—2023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重点分析,系统地梳理了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人工智能方法,随后从机制、应用、流程三个思考维度出发,总结出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嬗变过程,并揭示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复杂问题决策中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局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2024 Vol. 42 (5): 66-72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1553 KB) (
460
)
73
从魏森霍夫到阿那亚 ——群展建筑模式的考源、流变与当代范式
郑兴 孙磊磊* 程玥彤
DOI: 10.12069/j.na.20230917
从历史源流出发,回溯群展建筑的缘起、流变与范型,通过历史分期并关联各时期典例事件勾勒出群展建筑的谱系脉络,明确其在建筑演进体系中的助力性效用。再由数个当代典型范例深入理念、形式、空间等视角展开剖析,进而探明群展建筑的内核特征与模式机制。并以批判性的态度揭示其应用边界的延展性,旨在为未来类似模式的创新嬗变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方法的想象空间。
2024 Vol. 42 (5): 73-79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5022 KB) (
344
)
80
基于Kano模型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空间要素感知测量及优化 ——以成都SKP为例
马杰茜 沈中伟* 梁朋朋 潘亮宇
DOI: 10.12069/j.na.20231131
城市地下综合体兼具地下空间和综合性建筑特征,在物理、心理层面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文章通过测量地下综合体空间要素的感知属性和质量状态,评估当前实践方法是否匹配使用者需求。以成都SKP为例,借助经学科适应性改进的Kano模型,通过问卷获取使用者在要素升级、降级和维持现状情景下的感知评价,识别各空间要素对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据此将空间要素划分为基本型、魅力型、期望型、反向型、双向型和无差别型六类。最后结合感知力和满意度,提出针对“高感知力+低满意度”“高感知力+高满意度”“低感知力+低满意度”和“低感知力+高满意度”四类特征空间要素的优化顺序和路径建议。
2024 Vol. 42 (5): 80-86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2441 KB) (
127
)
87
城乡联动的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基于广东城乡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刘骏遥 曾艳*
DOI: 10.12069/j.na.20231125
针对城市建设发展中居住空间形态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以广东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城乡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演化,揭示城乡居住空间形态分异的影响机制和规律,提出将城市和乡村的居住空间形态、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劣势进行互补。通过借鉴传统民居的形态属性、地域适应性,建设本土化的城市与乡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乡村隔离点,以此构建以城市医院、公共卫生备用建筑、乡村隔离点三级节点为核心的网络状城乡联动的管理体系。
2024 Vol. 42 (5): 87-91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835 KB) (
260
)
理论探讨
92
青木茂“再生建筑”思想实践及其对我国居住建筑再生的启示
李翥彬 张琼* 范悦 王晓
DOI: 10.12069/j.na.20230936
在经历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之后,我国迎来了居住建筑的存量时代。文章以日本建筑家青木茂的“再生建筑”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日本建筑再生的发展历程,并综述了居住建筑再生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阐明了建筑再生的概念内涵及对我国居住建筑再生的启示,指出构建本土建筑再生理论体系对我国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我国居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4 Vol. 42 (5): 92-96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366 KB) (
141
)
97
建筑环境调控话语的四个象限
仲文洲 张彤*
DOI: 10.12069/j.na.20231251
回溯现代主义以来建筑环境调控的话语和实践,以“自然、建筑、人”组成的系统结构为纬线,以机械论和有机论两个向度为经线,构建定位范式类型、价值观念与技术方法的坐标模型。划分出不同逻辑驱动的四个象限,以此作为辨析历史视野中建筑环境调控范式分野及转变的理论框架,揭示其与当代环境议题之间的承袭与差异。同时塑造建筑环境调控话语体系的基底结构,发掘其在凝聚建筑学本体问题中所显示的潜力与可能。
2024 Vol. 42 (5): 97-102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4674 KB) (
301
)
城市问题
103
总体城市设计下“城观山”眺望视廊导控路径初探 ——以南宁市邕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全雨霏 吴晓* 王雪妃
DOI: 10.12069/j.na.20230745
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眺望视廊导控,是实现生态文明指导下“山景互融”“山城互望”景观风貌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以明晰眺望视廊控制的差异化参数及其适用情景,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眺望视廊遴选+眺望视廊控高”2阶段、7步骤的视廊控制框架和技术细节,并以南宁邕江“城观山”眺望景观控制为例,验证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普适性技术框架和共通性技术数据之下,仍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导控参数的差异化应用。同时,眺望视廊的控高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增补和完善过程。
2024 Vol. 42 (5): 103-109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6643 KB) (
190
)
110
基于航标塔多元价值的城市空间规划管控 ——以泉州为例
张兵华 黄禹涵 蔡东 李军*
DOI: 10.12069/j.na.20231221
为响应当下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诉求,以及国土空间语境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要素整合需求,从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地标两个维度重识泉州航标塔的多元价值,围绕航标塔的空间特性,从以关联性要素划定管控范围、以视线关系控制建设高度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管控建议与措施方法:通过划定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管控使用功能与建设行为;依据历史与今时视线关系控制建筑高度。构建航标塔等遗产景观分析空间,以期为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标空间视线、建筑高度提供规划管控方法。
2024 Vol. 42 (5): 110-116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6865 KB) (
3
)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展
117
文野形构 ——华中科技大学的武陵干栏研究40年
汤诗旷 李晓峰*
DOI: 10.12069/j.na.202404107
2024年1月20日在四川李庄成功举办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上,华中科技大学团队以武陵干栏为主题,展出了其深耕武陵40年的研究脉络,包括“致敬传统”“武陵干栏研究进行时”“未来发展趋向”等版块。在此契机下,文章试图回溯华中科技大学民居研究的若干重要阶段,梳理研究团队40年来从经典史论转向田野实证、深耕营造技艺体系化调查并面向当代乡土实践的奋进线索。
2024 Vol. 42 (5): 117-122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5365 KB) (
410
)
123
整体、特征、活化 ——清华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回顾
罗德胤
DOI: 10.12069/j.na.202408017
清华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在四川宜宾李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上展出了五个案例,分别是诸葛村、廿八都镇、哈尼梯田聚落、浙江松阳县和李庄民居测绘。这些案例大致代表了清华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的三个工作阶段,即整体阶段、特征阶段和活化阶段。文章分析了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以及产生阶段变化的原因。
2024 Vol. 42 (5): 123-126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3222 KB) (
151
)
127
井蛙可谈海,夏虫能语冰 ——东南大学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研究历程
龚恺 裴逸飞
DOI: 10.12069/j.na.202408016
东南大学研究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已有70余年历程,其中,既有学术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亦有晚生一棒一棒的后继接力赛,尤为突出的是多专业师生的共同参与、各自阅读,使得徽州民居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借四川宜宾李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在图片、图纸之外,用文字重新梳理各阶段的工作、思考与成果。
2024 Vol. 42 (5): 127-133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4242 KB) (
196
)
134
交融于川 ——西南交通大学民居研究学术史脉络
张宇 沈中伟
DOI: 10.12069/j.na.202408037
文章回顾了西南交通大学民居研究的发端和演化历程,尝试厘清其学术脉络。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团队传承了中国营造学社的现场调研传统,重访了学社在四川调查的民居,汲取了学社的调研方法。团队关注四川民居建筑与聚落背后的逻辑生成,深入研究了巴蜀汉族地区的单体散居和场镇聚落,以及多民族地区的防御性聚落;特别是季富政教授,他在调研中融入了“画意”和“个性”,强调审美意趣和主观体验。在遗产保护层面,团队对民居调查对象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2024 Vol. 42 (5): 134-138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2655 KB) (
349
)
139
脚丈乡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概述
靳亦冰 李冬雪 邹佳勤 赵书仪 王军
DOI: 10.12069/j.na.20240706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始终扎根西部、深耕乡土,致力于西部人居环境改善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海固、河湟、三江源、藏彝走廊等不同研究片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核心学术思想和建立在身体力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区域学科理论建构查漏补缺,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 Vol. 42 (5): 139-144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2156 KB) (
380
)
145
从传统走向未来 ——吉林建筑大学探索寒地传统民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赵宏宇 刘桐 郭苏琳 韦宝畏
DOI: 10.12069/j.na.20240432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关于寒地传统民居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章对近年来吉建大寒地传统民居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历程与研究方向进行梳理,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形态、民居建筑文化和传统村落价值挖掘与保护等方面。当前,团队主动响应吉林省“生态强省”战略,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寒地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挖掘,提出“三低一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驭灾手段;并通过科普传播、高校及社会人才培养等方式传达可持续的生态智慧哲学观,为后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24 Vol. 42 (5): 145-149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4643 KB) (
266
)
150
民居研究与实践教学 ——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实践记录
梁宇舒
DOI: 10.12069/j.na.202407037
不同于常规的以短期搭建实验为主的一次性的学生工作营,南京大学试图建立一种长期的乡村陪伴服务模式——以带队教师2~3年的连续带队为服务周期,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有建筑实录(测绘)、社会学考察、材料建构实验、在地设计研究、小体量建造、学术汇编与策展为一体的乡村发展研究与设计介入。文章在回顾归纳南大与之相关的建筑学术传统基础上,以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阿拉善支队的设计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案例,以我国北方内蒙古地区一个蒙古族游牧晚期的定居聚落为观察对象,逐一阐释“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中南京大学参展成果背后的创新工作模式、案例研究方法、实践成果。文章认为“乡村工作站模式”的探索延续了南大关于地方建构文化与设计的核心学术思想,不仅有助于在教学层面增强学生实际建造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建造中,一定程度规避了传统建筑学教学的弊端,还有助于链接民居研究与地方实践两个学术领域,助力高校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2024 Vol. 42 (5): 150-156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5512 KB) (
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