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01

    主题专栏
    设计研究
    求索
    研究广角
    作品
    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
     
            主题专栏
    1 专栏导语
    谭峥
    导读: 当下的建筑学专业教育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市场、行业、技术等多种变革的剧烈冲击。相比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学等相邻专业,建筑学受制于更沉重的本体负担,亟需反思当下的实践需求对学科知识内核的反馈,探索新的教育纲领、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再次激发建筑学专业的韧性与活力。因此,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新技术、新观念、新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强固建筑学的学科内核,拓展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与应用领域,最终培养坚守建筑学事业的未来专业者,已经成为新时期建筑教育的紧迫议题。 专辑以“建筑教育中的本体——实验与实践”为题,依序聚焦教学本体与价值创新、方法与体系创新、媒介与认知创新的案例,真实生动地展现教学实验中尚具争议但反响激烈的部分,为未来建筑学领域的教法、教案、教具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三篇文章通过反思建筑学学科的本体与价值,追问建筑学教育的纲领、内容与内核。其中,谭峥等探索了北大建研中心的实验性教育纲领的基本历史态度、学科本体认识与教学组织方法,借助对北大建研中心初创十年的关键文本分析,在历史群像中评估其教育思想与历史地位。张轶伟等提出了以“泛设计”为理念的空间认知教学法,引导学生熟悉建成环境与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主张建筑学向内涵更为宽广的人居环境学科过渡。朱渊探索了结构专题训练中结构的多重属性——城市性、开放性、空间性和表现性,以掌握结构在场所与社会、时间与适用、结构与空间、本体与再现多重关系中的辩证关系。 四篇文章从不同的教学领域,充实建筑学的教学方法与体系。其中,辛善超等回顾了基于中华传统营建原型的当代建筑设计训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当代应用转换路径,为根植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建筑设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刘珩等分析了当下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城市设计教学的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教学需求,以斯宾诺莎知识层次理论模型为框架,主张从“多张图”到“一张图”迭代的教学模式转向。陈永明等聚焦“具身性剖面”的理论建构,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材料、构造与剖面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范式转型。王衍等提供了来自环境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经验,他以日常空间设计民族志为框架,评估“具体感”对拓展设计工作边界的意义,为广义设计教学在认知体系和工作方法上的整体变革提供了本体意义的框架与思辨。 最后两篇文章反思了媒介、评论等教学工具对建筑学的感知与认知训练的意义。汪原等探讨了电影和游戏作为叙事和互动媒介影响建筑空间设计的机理,通过电影的空间叙事和游戏互动分析,构建跨媒介教学框架。徐腾等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建筑评论”课程为讨论对象,探讨以“具足结构”为名的总体认知框架,以此训练学生细致地理解日常建筑和空间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本专辑主要聚焦当代建筑学教育中核心设计类课程案例,同时也纳入对建筑学的理论、技术、历史领域课程的讨论,更兼顾了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平行视角。专辑通过探查实验性教案对空间、结构、环境、场地等经典建筑学议题的关注与诠释,记录并解析以教学实验拓展建筑学实践视野的实况,归纳跨学科、多媒介的教学模式对丰富学科专业领域的作用,以展望服务新社会需求的未来建筑学教育体系。
    2025 Vol. 43 (4): 1-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求索
    4 走向(一种)新建筑:低空人居环境架构与基础设施营建
    谭刚毅1,白晓霞1*,黄文声2
    DOI: 10.12069/j.na.202507030
    以技术驱动的空间驯服切入,提出低空空域开发的必然性,从本体维度、时空维度、信息维度、能量维度及伦理维度阐述低空空域开发对人居环境的系统性重塑。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地-空一体的城市复杂巨系统的协同机制,提出建筑作为低空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的论断,以及建筑需要从空间智能的融入、建筑边界的扩展、天际空间的共享、技术端口的增强、功能组织的再造、建造标准的升级等多个方面进行低空人居环境的潜在适配,旨在启发万物互联时代的建筑学的思考。
    2025 Vol. 43 (4): 4-1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主题专栏
    12 实验的纲领 ——再探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初创十年的教育思想
    谭峥,俞泉
    DOI: 10.12069/j.na.202412051
    张永和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2000—2009年)对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的巨大影响为学界公认。它通过创新的课程组织、多元的师资、面向本体的训练内容、多媒介的成果传播等教学特色,向社会输出影响力。然而,既有的建筑教育研究鲜少概括北大建研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核心立场与观念。研究回顾了安德森对“概念纲领”与“建造纲领”关系的界定,追问北大建研中心的实验性教育纲领的基本历史态度、学科本体认识与教学组织方法,尤其尝试重读北大建研中心初创十年的关键文献与事实,以在历史群像中评估它的教育思想与历史地位。
    2025 Vol. 43 (4): 12-1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8 “泛设计”的空间认知 ——深圳大学建筑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探索
    张轶伟1, 2,孙聪1*,顾蓓蓓1
    DOI: 10.12069/j.na.202409004
    以深圳大学建筑类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案与练习设置为例,探讨一种基于“泛设计”理念的空间认知教学法。课程通过系统与观察、尺度与测量、身体与制作、感知与建构、场所与环境五个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熟悉建成环境与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上述“泛设计”跨学科属性的设计教学,强调基于现实环境的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以适应人居环境学科更为宽广的知识体系。
    2025 Vol. 43 (4): 18-2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25 结构的氛围 ——东南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练习化探索
    朱渊
    DOI: 10.12069/j.na.202410001
    结构是长久以来建筑建造与发展的重要命题。空间感知与物理性能的结构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形成设计思考的起始点和主线。面对结构主题设计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从结构的空间秩序、受力感知、力流阅读及空间情境四个不同维度,展开空间、力学、感知等结构氛围相关内容的讨论。研究体现了结构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由此呈现结构氛围感知在设计推进过程中的认知意义。
    2025 Vol. 43 (4): 25-2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30 根植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当代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以天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辛善超,于楠,张睿
    DOI: 10.12069/j.na.202409003
    针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课教学多源自欧美体系、设计主干课与历史理论课衔接不足的问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重构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大纲,设置“综合+专题”互补递进的设计课题,采用“双主线交织”的教学内容,开展基于中华传统营建原型的当代建筑设计训练。教学试图建立设计与历史有机融通的课程体系,探索传承中华传统营建理论与方法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构建传统智慧认知框架,启发学生探究当代应用转换路径。研究可为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根植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建筑设计教学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43 (4): 30-3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38 渐进式更新背景下的“小项目集群”设计教学探索 ——从城市到建筑的知识、教学层次分析
    刘珩1, 2, 3,陈坚1, 4,肖靖1, 2,索菲亚·莱奥尼5,言语1, 2, 3*
    DOI: 10.12069/j.na.202410046
    当下转型期以渐进式城市更新为主题的城市设计教学需求,呈现从城市到建筑的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整合性的趋势。以斯宾诺莎的知识层次理论模型为框架,检视并整合了克莱默、罗西、柯林·罗等的观点,认为转型期的建筑教学应在“以做为学”理念指导下,实现教学编排从“多张图”向“一张图”的方向转变,并以类型学、诺利地图、拼贴城市、集群设计等方法为任务书设计和教学环境营造的出发点。研究为适配转型期的建筑学基础教学做出了实验性探索。
    2025 Vol. 43 (4): 38-4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46 面向“附近”的“日常空间设计民族志”
    王衍,袁亦雯,宋雨泽
    DOI: 10.12069/j.na.202410052
    空间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双重本体,是设计“向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样本。文章剖析同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四年级研究型课程“日常空间设计民族志”,为设计通识教学提供以“质性定义”为目标的空间认知框架与工作模板。借用“附近”概念作为基本空间模型和民族志方法,介绍“粮油店”“二次元”“东北大姐”三个课程案例,梳理评议了设计民族志工作中的三个任务步骤——田野、图鉴、写作,及其目的、内容和关键理论问题。研究强调空间的“近距离”和“具体感”对拓展空间设计边界的重要作用,为建筑和设计教学在认知体系和工作方法上的整体变革提供本体意义的框架与思辨。
    2025 Vol. 43 (4): 46-5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53 具身性剖面: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范式
    陈永明1, 2,王世君2,梁俊辉2,彭长歆1, 2*
    DOI: 10.12069/j.na.202502016
    现象身体和客观空间之间的互动通过以体验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塑造了建筑的空间属性。由身体延伸而出的“具身”理论影响了人类学、建筑学、设计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发展。在建筑设计理论中,由“具身”一词的延伸出的“具身设计”概念,是一种以人的身体特性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空间设计来触动并塑造人的情感与体验的建筑设计方法。通过进一步聚焦“具身性剖面”的理论建构,将行为、场景、氛围设计与剖面设计相结合,从而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材料、构造与剖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使用者行为和使用场景。文章通过引入“具身性剖面”教学视角,旨在推动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范式转型。
    2025 Vol. 43 (4): 53-5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60 基于电影与游戏媒介的建筑空间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汪原,尹若冰,彭越
    DOI: 10.12069/j.na.20240476
    当前建筑领域对电影与游戏的研究多侧重其艺术与媒介特质,而对二者在建筑教学及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讨不足。探索融合二者叙事性与互动性的建筑空间设计教学路径,能为建筑教育及设计方法创新提供指导。文章梳理电影、游戏与建筑三者在媒介特性、空间表现、核心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游戏互动性的空间转化逻辑。在教学实践环节,基于对电影叙事逻辑与游戏互动机制的分析,构建融合多种媒介特征与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态空间感知与跨媒介转译能力。结合课程成果,总结了叙事驱动与规则适配两种向空间设计逻辑转化的操作方式,以及元素随机式、结构抽象式、概念介入式三种空间建构手法。教学实践表明,跨媒介融合的空间设计思维助力学生在数字语境中实现空间叙事表达与互动反馈的耦合。深化虚拟交互向现实建构的空间转换逻辑,结合数字工具开发多维化表达,是新时代建筑教学与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5 Vol. 43 (4): 60-6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66 在美与丑之外 ——武汉大学“建筑评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徐腾,周璇
    DOI: 10.12069/j.na.202410059
    中国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人口数量和建造规模,理应有自身独特的建筑文化生产逻辑和表现。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建筑评论”课程以此判断为基本出发点,重点关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建筑和空间现象,由此针对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生产的驱动力问题展开剖析,通过概念工具与案例分析并重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旨在解决日常生活建筑与空间观察中长期存在的“往哪看”和“怎么看”难题,进一步帮助他们更加细致地理解建筑空间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2025 Vol. 43 (4): 66-7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作品
    72 自然、传统与现实的交织 ——嵩县三馆合一建设项目
    王晖,刘梦嫚
    DOI: 10.12069/j.na.20240327
    2025 Vol. 43 (4): 72-7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76 与“骨”为“形” ——南书院改造的现代木构
    马科元1,薛育红2,陈戈3
    DOI: 10.12069/j.na.20240208
    2025 Vol. 43 (4): 76-8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设计研究
    82 共性与差异 ——坎波·巴埃萨创作中的类型逻辑探析
    侯世荣1,仝晖1*,聂明正2
    DOI: 10.12069/j.na.20231264
    为探究巴埃萨设计中相似形式表达背后的逻辑,运用类型方法对其创作成熟期至今的全部建筑方案进行分类研究,并运用图解分析、草图阅读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巴埃萨的创作根据形式要素可分为五种不同的设计类型,不同类型对应于特定的环境及空间特征。通过分析虚盒子/平台类型中的三个典型案例可知,设计者面对共同的设计问题时,通过对场地环境、功能规模及类型、开启方式三个方面的不同处理,使得同一类型的表达产生合理的差异。研究揭示了巴埃萨设计中隐含的类型逻辑,梳理出不同类型之间以及同一类型应用时建筑形式处理上的异同点,有助于把握其创作规律。
    2025 Vol. 43 (4): 82-88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89 循环建造理念下废旧木材的重组设计策略研究
    赵亚敏,黄童涵
    DOI: 10.12069/j.na.20231134
    对废旧木材的再利用是循环建造的重要方式。文章首先明晰废旧木材再利用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积极作用,并厘清此类木材获取途径与再利用基本原则;继而选取三类典型的废旧木材为代表,通过实践解析、设计推演方法,探索基于不同种类废旧木材特点的再利用设计策略与操作手法。研究旨在挖掘废旧木材作为建筑创作要素的应用潜质,从设计层面将其转变为可利用资源,以期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对废旧木材的再利用提供参考。
    2025 Vol. 43 (4): 89-9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96 一种逻辑驱动的结构性能化设计方式 ——从简支梁的截面作用假想模型推演谈起
    李媛1, 2, 3,李林林1,李德新1, 2, 3*
    DOI: 10.12069/j.na.20231007
    自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促发了更复杂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和计算就不再是建筑师的工作内容,从此建筑师仅凭有限的结构类型做设计,限制了方案生成时思维的连贯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为打破结构类型的禁锢,更深入理解结构类型间的关系,从简支梁的截面作用假想模型出发,将简支梁内力简化为弯矩正应力,以增加梁跨度与结构自重的比值为目标,通过数理论证、物理实验、软件模拟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应力、荷载、梁高和梁宽的结构性能化推演过程。研究揭示了演化规律背后的逻辑驱动思维方式,以及数字化技术对材料更加高效配置的积极作用。
    2025 Vol. 43 (4): 96-10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
    102 虚拟场景真实程度对具身感知的影响研究
    王川1,陈诗宇1,朱嘉珺1,付雨陌1,汪妍泽2*
    DOI: 10.12069/j.na.202407011
    构建虚拟场景是建筑与城市设计中传递空间预期感受的常用方法,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与元宇宙兴起,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然而,虚拟场景达到何种真实程度才能唤起潜在空间使用者充足的具身感知,尚待精细化研究。文章以城市中最常见的生活型街道为对象,搭建了三种真实程度的虚拟场景视频进行感知对比实验。通过以眼动追踪为核心、情绪量表与问卷调查为辅助的分析,研究证实了更高真实度场景在主客观上都能带来更强烈、更积极的情绪,同时带来更多对细节的注意。研究结果也表明,空间设计需要提前考虑建筑细部、文字信息和环境互动等因素,以确保实践成果能够有效回应人群的感知需求。
    2025 Vol. 43 (4): 102-10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08 私密性活动视角下环境恢复性效应测度与感知偏好研究 ——以桂林滨水公共空间为例
    刘韩昕,吴罡*,刘敏怡
    DOI: 10.12069/j.na.202407002
    文章选取桂林滨水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样本地进行探索性实验,基于私密类型与功能理论设置行为任务,结合经典心理量表和生理荷尔蒙指标对反映被试者恢复性效应的相关指标进行精准测度计算,重点考察进行私密性活动时的恢复性表现。同时,结合视觉语义分割和环境感知量表对不同行为状态下的视图构成、空间感知进行量化计算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滨水公共空间中私密性活动环境偏好与个体恢复性效应之间的关联表现。结果表明:1)相较于常态性活动,私密性活动在客观生理数据和主观评价数据上均呈现出更好的恢复性效应;2)在私密性活动的环境偏好方面,环境偏好与认知恢复的相关性高于情绪恢复,视图构成与情绪恢复相关性高于认知恢复;3)山水景观要素在主观评价和恢复性模型拟合中表现出关键作用。
    2025 Vol. 43 (4): 108-11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14 基于环境模拟的冬季街道空间对居民主客观情绪感知影响研究
    叶洋,李潼*,杨玉涵
    DOI: 10.12069/j.na.202407009
    利用街景图像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空间情绪感知研究逐渐普及,然而对气候条件考虑的欠缺和感知数据的主观性都影响了现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文章利用冬季街景图像与实验室气候条件模拟还原寒地城市冬季环境,运用生理监测和人机对抗获取主客观情绪感知评分,探讨了冬季街道空间对情绪感知的影响机制,以及主客观情绪感知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6项环境指标都与主观情绪感知存在强相关性,其中4项与客观情绪感知显著相关,同时大部分主客观情绪感知呈现显著相关。研究成果为寒地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实践提供了方法与依据。
    2025 Vol. 43 (4): 114-11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20 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跨群体认同研究 ——基于VR眼动跟踪的场景感知
    张若曦,张乐敏*
    DOI: 10.12069/j.na.202406035
    历史街区风貌保护需协调不同群体感知以增进其对街区的文化认同。基于场景理论视角,运用虚拟现实和眼动追踪技术,对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微更新前后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风貌感知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类群体在关注尺度、感知侧重、评价取向、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社会属性和空间体验对风貌感知的影响。群体感知差异体现风貌价值认知差异,进而影响文化认同程度。研究建议微更新应融合多元感知,优化场景,增进风貌价值共识,重塑文化认同,推动街区活力再现。研究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新视角,对协调社会感知、传承城市文脉具启示意义。
    2025 Vol. 43 (4): 120-12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26 儿童独立出行与通学路径空间特征关联研究 ——基于心智感知与身体形态的双重视角
    何琪潇,罗锐*,董莉莉,张俊杰
    DOI: 10.12069/j.na.202406058
    研究以重庆江南小学为例,聚焦6~12岁儿童通学路径空间,探究其独立出行行为与空间特征的关联性。通过深度学习模型(CNN/YOLO)量化晨间和午后独立/结伴通学流量,结合回归分析解析空间感知特征与形态特征对通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晨间出行受空间感知特征主导,感知健康和感知趣味中的部分特征因子能显著促进独立出行;午后出行与结伴行为相关,部分空间感知特征因子呈正向影响。空间形态特征对午后出行影响更大,形态健康、形态舒适、形态便捷、形态趣味的部分特征因子有正向影响,而文化熏陶规模性因子呈负向影响;对晨间出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独自出行,部分空间形态特征因子为负向影响。研究提出儿童友好型通学环境设计要点,为城市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2025 Vol. 43 (4): 126-13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33 城市弹幕 ——媒介情景视角下公共空间文字标识的观察与思考
    周详,李天骄*
    DOI: 10.12069/j.na.202407018
    弹幕,作为一种社交媒体用户深度参与网络互动的方式,具有流动与覆盖、表演与观看、“语-图”互文等多媒体特征。媒介情景视角下的弹幕研究,关注媒介动态变化如何通过情景氛围转移,对人的观看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视角,文章尝试将“城市弹幕”概念引入公共空间研究,并从时间维度与空间形态两个层面,对城市弹幕的生产机制与审美表征进行类型学研究。通过路上观察法对身边的城市弹幕进行实证分析,在对统一规划与自由生长两种状态下形成的城市弹幕进行分类解析后,研究发现:城市弹幕作为一种实用性符号,常与使用场景、空间功能、目标人群紧密关联;其共性与个性表征,不仅是商家审美取向与店铺商业氛围的体现,更是社会阶层与文化资本的整体映射。最后,基于媒介情景视角,文章总结了城市弹幕作为一种流动媒介,在激发城市公共空间临时利用方面的可能性,期使其为介入城市更新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025 Vol. 43 (4): 133-13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研究广角
    140 大木营建知识体系视角下湖南通道县侗寨匠帮比较研究
    徐峰,李杨文昭*,苏亦薇
    DOI: 10.12069/j.na.20240340
    匠帮是我国传统建筑匠作谱系构建的核心。聚焦湖南省通道县侗寨各片区内匠帮群体的营建流程,采用口述资料、现场考现、实物测绘三者互证方法,对通道县侗寨多匠帮营建知识体系进行建构,进而聚焦鼓楼营建中不同匠帮的原型、墨理、匠技,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辨析侗族匠帮营建异同要素及其动因,揭示多元文化下侗族小片匠帮谱系区分因子。
    2025 Vol. 43 (4): 140-14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48 江淮民居典型构筑样本的空间气候机理研究
    肖葳1,李楚极2,张彤1*,徐涵1
    DOI: 10.12069/j.na.20240336
    传统民居是特定地域条件下的适应性产物,也是建筑适应气候的典型样本。从气候适应角度出发,以江淮地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实测调研与性能模拟,从气候要素塑形、形体空间类型、空间气候梯度、气候调控界面、性能导向构造五个维度分析当地代表性民居空间形态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民居建筑构形要素进行数理上的凝练归纳,进而总结江淮地区获得良好室内舒适度的建造措施。可为该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性修缮及适应性改造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技术策略。
    2025 Vol. 43 (4): 148-15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56 云南景谷县南传佛寺大殿建筑构架特征研究
    尹蕾,杨大禹*
    DOI: 10.12069/j.na.20240338
    在云南景谷县傣族及布朗族村寨遗存的80余座南传佛寺建筑中,其核心建筑佛寺大殿基本都呈现汉傣交融的独特风貌。基于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运用构架类型学方法重点解析景谷南传佛寺大殿建筑的构架特征,通过对比其形制做法、空间营造及细部装饰,重点解析汉式建构技艺在南传佛寺大殿纵深构架格局中的融合应用。研究表明,在地域文化语境下,大殿入口牌门与主体构架的有机搭接,实现了由世俗空间向神圣空间的递进转向,同时演化形成了错位、叠落、重楼、楼阁等多种不同构架做法的牌门组合。其不断融合、勇于开拓创新的工匠实践,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性建构的融合机制与灵活应用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样本参考。
    2025 Vol. 43 (4): 156-16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62 开埠与筑港 ——大连港的设计轨迹与建设进程研究(1898—1945年)
    罗文婧
    DOI: 10.12069/j.na.20231135
    大连港历史悠久,作为近代仅次于上海港的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定位,是联系日本、韩国、朝鲜等多地港口的纽带。在档案图纸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以晚清时期大连军港建设作为发端,系统阐释大连港在俄占和日占时期的设计轨迹与建设进程,探索近代大连港工程在建设理念、筑港技术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先驱性,关注在港口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与个人,以期深度挖掘近代大连港的工程技术史价值。
    2025 Vol. 43 (4): 162-16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168 新中国早期对外建筑交流之典例 ——中国、波兰建筑交流史料摭轶(1953—1966年)
    刘亦师
    DOI: 10.12069/j.na.20240125
    对外建筑交流是新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相关史料是深化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我国与波兰的建筑交流始于1953年,创造了新中国国际建筑交流的一系列“第一”,直至中苏交恶的1960年代仍保持了相对密切的交流。交流形式从参加会议、讲学到两国建筑师学会的互访和互展,涉及建筑历史、城市规划和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工业化、建筑器械、新结构形式等多方面内容,是了解当时世界建筑思想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基于各类一手史料,考订新中国与波兰在1953—1966年间双向建筑交流的重要事件及人物,藉此理解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开展建筑交流的形式和流程,并讨论中波建筑交流对新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2025 Vol. 43 (4): 168-17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