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01

    主题专栏
    设计研究
    求索
    研究广角
    健康人居
    绿色低碳
     
            主题专栏
    1 专栏导语
    谭刚毅,汤诗旷
    导读: 历史建筑测绘在建筑学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与多维价值,作为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连接历史、技术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当前建筑学正迈向多元化与信息化,各院校也立足测绘教学传统,努力拓展新对象、融合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形成新模式,并不断取得新成果。2024年6月15日至16日,由教指委建筑历史工作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聚焦中外建筑历史与测绘教学的守正与创新,获得全国同仁的热切关注。在数字时代和建筑专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回溯测绘教学传统,讨论实践课程改革方向,正当其时。本期主题专栏的14篇文章基本涵盖了历史建筑测绘教学的历程梳理、课程建设、方法理念、案例与技术等诸方面的讨论。 “历程梳理”部分,陈薇、贾亭立、是霏系统梳理东南大学的园林测绘研究历程,总结各阶段测绘成果与特色,展现出教学研究的深厚积累。刘亦师回溯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研究及测绘工作的发展阶段,探讨测绘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和研究的辅弼作用。朱蕾、张凤梧、吴葱回顾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从传统到数字化,再迈向信息化的三个阶段和一系列探索。 “课程建设”方面,李浈系统介绍了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实录”的课程定位、发展历程和教学流程,强调传统建筑测绘中文化空间的认识方法和价值判别。冷婕、戴秋思回溯了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创设和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成效。李国华、郭华瑜、张蕾、孙政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建设理念与目标,总结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汤诗旷、李晓峰、谭刚毅、万谦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古建筑保护与测绘”从史学认知到通专融合的教学模式转变,总结了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线下课程等课程建设经验与特色,讨论课程目标转换的方法与路径。 “方法理念”方面,林源对比总结了草图测绘和仪器测绘在建筑遗产信息的转译和重构上各自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技术优势,并提出两者互补协作方能科学、精准地完成遗产信息的转译与重构。张力智、牛燕芳探讨了国内古建测绘课程部分内容逐渐转向聚落和乡土建筑测绘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强调以聚落为主题的测绘课程应具备理论自觉,对内容组织和成果表达等应予以系统优化。 “案例与技术”方面,冯棣、滕文皓、康纤星晨阐述了重庆大学崖墓测绘教学特点、技术融合及其对研究的促进作用。石宏超则以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建筑测绘教学与实践为例,介绍其“维度-单元”课程结构,提出“测绘分合”与“匠艺融合”的教学新思路。朱发文、冯江以华南理工大学在英德红旗茶厂的测绘教学为例,阐明传统建筑测绘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行动力,以及通过逆向推演建造过程理解建造逻辑与建造体系。陈国栋、郭宝宇、豆兰探索“全过程数字测绘”教学模式,认为师生教学意识、教学设计与组织、全过程培训、数字成果利用等重要环节的把控是当前历史建筑数字测绘教学的关键。李泽辉、朱宁宁、赵冲、聂复丹、赵逵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图像深度学习技术的建筑类型识别方法,探索图档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建筑类型检出和识别的解决方案。 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发展与转型探索,实际上是新时期我国当代建筑学教育守正创新的缩影与注脚。各作者群从相应的学术背景与教学问题出发,呈现了测绘教学与研究实践中的不同思考,包括课程建设历程、方法理念创新、工具技术引入与应用场景拓展等。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遗产保护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环节的历史建筑测绘教学实践将愈加受到重视,相关的探索与思辨必能更好助力城乡文脉传承与遗产保护战略实施,从而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2025 Vol. 43 (2): 1-1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求索
    4 走向(一种)新建筑:“人-机-物”协同的新人居环境科学
    谭刚毅,李晓峰
    DOI: 10.12069/j.na.202504047
    文章以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切入,探讨作为“时代镜子”的建筑在今天的发展,提出当代“人-机-物”协同共生的新型人居环境科学的转型。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分析了建筑学范式变革的必然性,尝试提出以“人-机-物”协同为核心的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体系重构路径。基于危机驱动和创新牵引,讨论了灾害韧性和新兴技术推动建筑学从传统物理空间的营造,转向基础设施的系统构建与连接;以及从具身认知转向与智能系统、数据流和环境的交互。设计的价值重塑和范式转移,为未来人居环境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与方向。
    2025 Vol. 43 (2): 4-11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主题专栏
    12 园林测绘近百年,东南传承恒创新
    陈薇,贾亭立,是霏
    DOI: 10.12069/j.na.202410037
    东南大学园林测绘以及相关的研究历经近百年,成果丰硕、特色鲜明。文章系统梳理东南大学的园林测绘研究历程,将其分为先驱探索、真实记录、范畴拓展、视角创新四个阶段,列举各阶段测绘成果,总结特色,展现出东南大学在园林测绘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以及持续不断的拓展探索,以期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并激励后辈不断传承和创新。
    2025 Vol. 43 (2): 12-17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18 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测绘教学的历史回顾:缘起·发展·意义
    刘亦师
    DOI: 10.12069/j.na.202410022
    在梳理西方历史建筑测绘传统及其对设计创作、建筑教育、文物保护等影响的基础上,讨论清华大学建筑系测绘课程确立的背景,着重考察该系近现代建筑研究及相应测绘工作的4个发展阶段,论述近现代建筑测绘如何辅弼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和研究。文末展望如何在将来的近现代建筑测绘工作中结合新的测量工具和制图方式。
    2025 Vol. 43 (2): 18-24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25 承前志,启后新 ——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回顾
    朱蕾,张凤梧*,吴葱
    DOI: 10.12069/j.na.202502041
    通过梳理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1990年代),再到信息化测绘(21世纪)的三个阶段的教学变革。重点论述21世纪以来,面对建筑教育改革、测绘技术发展及遗产保护多样化需求,教学团队如何秉持向古代经典学习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融合新技术、创新成果表达等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系统性和规范化为基础,兼具多元化与研究性的教学体系。该体系在实践应用中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可为我国古建筑测绘调查工作的开展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2025 Vol. 43 (2): 25-30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31 从“传统建筑测绘”到“历史环境实录” ——同济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实践的发展与探索
    李浈
    DOI: 10.12069/j.na.202408027
    文章系统介绍了同济大学古建筑测绘课程“历史环境实录”的课程定位、教学发展历程、教学流程等,探讨了教学中区位特色的挖掘、高科技手段及仪器的择用、教学效率提升,以及专业能力强化等现实问题,强调了传统建筑测绘中文化空间的认识方法和价值判别,并指出这一实践课程中品格塑造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双重重要性。
    2025 Vol. 43 (2): 31-35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36 守正·创新 ——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
    冷婕,戴秋思*
    DOI: 10.12069/j.na.202410048
    文章回溯了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创设及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课程发展的阶段特点,重点讨论近年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实践。近十年,面对课时严重压缩、科研及遗产保护需求逐渐转变、测绘技术快速发展等现实,教学组坚持秉承“与时俱进,守创并举”的教学发展思路,一方面坚守课程“以传统建筑文化认知”为核心的教学初衷;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群的整体优化,测绘选题方式、工作量、测绘各阶段时长的调整,教学方法的精细化设计及现代测绘工具的合理化引入等新尝试,积极应对变化,以期综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测绘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
    2025 Vol. 43 (2): 36-41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42 史为核,技为翼 ——南京工业大学“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李国华,郭华瑜*,张蕾,孙政
    DOI: 10.12069/j.na.202410003
    伴随先进测绘仪器的出现和应用,建筑遗产测绘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高校相关教学也随之进行了诸多适应性探索。南京工业大学在一流本科课程“古建筑测绘”的建设中,以理解“传统建筑营建思想”为核心,掌握古建筑测绘技能为目标,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利用科教融汇的方式,在产学研多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并以古建筑测绘实践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体系融合中华优秀建筑传统的探索实践。
    2025 Vol. 43 (2): 42-4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48 从史学认知到通专融合 ——华中科技大学古建测绘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汤诗旷,李晓峰*,谭刚毅,万谦
    DOI: 10.12069/j.na.202503003
    “古建筑保护与测绘”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历年组织的测绘对象类型多、等级高、分布广。课程组长期努力,建设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线下课程等两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文章试图简要回顾测绘课程教学模式从史学认知到通专融合的转变历程,结合实例梳理课程体系建设的特色,讨论时代发展背景下测绘课程目标转换的方法与路径,继而探讨教改深层理念的贡献与反思。
    2025 Vol. 43 (2): 48-54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55 转译与重构 ——对建筑遗产测绘的本质、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林源
    DOI: 10.12069/j.na.202410035
    建筑遗产测绘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原创性工作,通过对建筑遗产信息的采集记录将其价值表达、呈现并阐释出来,本质上是对遗产的特征与价值、意义进行的转译与重构。在此过程中,“绘”的作用更为关键,测绘者通过绘图来达成对测绘对象的认知和理解;由此,绘图深度和测量精度共同作用决定了测绘的精度。基于当下的测量技术和工具条件,提出以草图绘制为主导的草图测绘和以精密测量仪器为主导的仪器测绘是两种基本的测绘工作模式。二者在建筑遗产信息的转译和重构上各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技术优势,互补协作能够更科学、精准地完成遗产信息的转译与重构。
    2025 Vol. 43 (2): 55-59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60 聚落测绘的类型学基础、中国内涵和教学探索
    张力智,牛燕芳*
    DOI: 10.12069/j.na.202411012
    近年来,国内古建测绘课程的部分内容逐渐转向聚落和乡土建筑测绘,课程内容与成果要求日益多样。文章首先探讨了这一转变所蕴含的建筑理论意义:建筑类型学指导下的测绘制图旨在探索建筑与情感、社会及政治的多维度整合。其次,中国传统聚落及其人文传统、图示传统能够很好地整合山水类型、建筑类型与仪式类型,是文化大传统与具体设计操作之间的重要桥梁,因此受到理论研究、类型学设计和教学的重视。再次,尽管中国传统空间观及其图示具有显著优势,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最后,强调以聚落为主题的古建测绘课程应具备理论自觉,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群组织、课程设计和成果表达进行系统优化。
    2025 Vol. 43 (2): 60-65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66 基于学术传统和学科史研究的崖墓测绘思考
    冯棣1,滕文皓1,康纤星晨2*
    DOI: 10.12069/j.na.202408052
    追溯近代以来西南崖墓的测绘及研究情况,阐述了崖墓研究作为一种学术传统,如何在重庆大学被建立和传承,重点讨论重庆大学如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测绘技术对崖墓这一特殊建筑类型进行测绘,集中讨论以下三点:与地上建筑测绘相比,崖墓测绘有何特点;在墓室缺少自然光的情况下如何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布置室内光源以采集图像;与已经出版的考古测绘图对比,数字测绘手段能够记录哪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空间信息,最后讨论崖墓测绘对汉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5 Vol. 43 (2): 66-72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73 艺匠融合·多维再现 ——美院背景下的乡土建筑测绘教学与实践
    石宏超
    DOI: 10.12069/j.na.202410021
    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坚持深入探究本土建筑的思想、资源与匠艺传统,以建立一种“哲匠”式教育模式,乡土建筑测绘课程在保留严谨测绘传统下,强调基于美院体系的艺术维度,体现艺匠融合与多维再现的教学特色。文章梳理了中国美院测绘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教学改革,重点提炼了“两维度、四单元、两转化”的课程结构。两维度即“测绘分合”与“匠艺融合”的结合,四单元包括“解读民居”“现场精测”“引入匠师”“绘制再现”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单元,两转化则是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学生后续设计的基础样本以及保护民居的开放数据。课程尝试将理论探索、现场实践与艺术表达打通,培养具有人文情结和社会责任感的“哲匠”式设计师。
    2025 Vol. 43 (2): 73-78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79 “感人的细部”与“理性的体系” ——以建造认知为主题的英德红旗茶厂建筑测绘教学回顾
    朱发文1,冯江1,2*
    DOI: 10.12069/j.na.202409028
    英德红旗茶厂厂房主要建于20世纪50—60年代,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现存建筑有多样的屋盖结构类型,如豪式木屋架、芬克式与A形钢木屋架、砖拱壳、预制钢筋混凝土组合式三角形屋架等。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连续两年的英德红旗茶厂建筑测绘教学过程中,以“图画结合”等既有经验为基础,借鉴“建造细部”的训练方法,从木、钢、砖、砼等材料和构件的观察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主要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和以之为基础的建造体系和建造逻辑。文章认为,在测绘工具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建筑测绘作为建筑学课程的价值更加体现在通过现场观察、思考、表达,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建造知识的基本框架,培养观察力、理解力和行动力。
    2025 Vol. 43 (2): 79-84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85 历史建筑测绘教学中的数字测绘技术应用路径
    陈国栋1,郭宝宇2,豆兰3
    DOI: 10.12069/j.na.202502012
    通过梳理历史建筑数字测绘技术及教学发展,结合案例分析,探究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HBIM、虚实结合三维建模等数字测绘技术在历史建筑测绘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路径。研究指出数字测绘教学可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与分析能力,提升外业与内业效率;提出“全过程数字测绘”的教学模式提案,指明数字测绘技术在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前期理论教学、中期现场外业教学、后期内业绘图建模,以及创新应用等教学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与应用路径;认为在数字测绘方面强化师生教学意识、教学设计与组织、“前-中-后”全过程培训、校企合作等环节的把控是历史建筑数字测绘教学的关键。
    2025 Vol. 43 (2): 85-92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0 KB)  ( 16 )
    93 基于卫星图像深度学习的建筑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以新加坡“店屋”建筑为例
    李泽辉1,2,朱宁宁3,赵冲4*,聂复丹1,赵逵5
    DOI: 10.12069/j.na.202409029
    针对研究样本量大且资料图档不足给新加坡店屋类型研究带来的困难,融合通用大模型和图像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一套基于卫星图像检出和识别建筑类型的方法。利用SAM通用大模型,实现城市卫星影像要素语义信息的快速提取;运用Mask R-CNN框架,完成建筑类型的高精度分割与识别。以新加坡华人街店屋为对象,对经过改进的Mask R-CNN建筑类型识别框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店屋建筑类型识别上的准确性为90.9%,具有高鲁棒性和召回率。研究为自动、高效检出和识别民居建筑类型提供了技术示例与支撑,并讨论了该方法在同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当前局限。
    2025 Vol. 43 (2): 93-98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设计研究
    99 老年人居住场所中一种楼梯助行机器人系统研究
    胡寒阳1,徐卫国1,2*
    DOI: 10.12069/j.na.20231243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建设服务老年人的智能、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楼梯是居住场所中的重要元素,然而对于携带物品上下楼梯的老年人来说具有不便之处。研究探索了一种低成本、轻量化的携物助行机器人系统,它以楼梯扶手为轨道,设有防侧翻杆件,主体可挂载老年人日常生活用品,同时给老年人上下楼提供支撑力,为老年人提供了更轻松的上下楼方式。机器人系统原型在实际场景中的真实用户实验证实了该系统辅助老年人上下楼的有效性。
    2025 Vol. 43 (2): 99-10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104 基于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建筑体系构建 ——以3D打印建筑功能舱的全过程工程实践为例
    邵韦平,陈颖*,杨栋明
    DOI: 10.12069/j.na.202411009
    近年来,混凝土3D打印作为一项新型建造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建筑实践中,推动建筑领域的新发展。文章基于工程实践案例,提出构建基于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建筑体系研究目标:通过借助数字化工具,协调打印工艺与设计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针对新建造工艺的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策略和施工组织流程,打通从设计源头信息直达设计产品的关键技术环节。构建整体建筑体系可推动高性能智能建造建筑产品工程高效发展,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
    2025 Vol. 43 (2): 104-10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研究广角
    108 多层级建筑遗产保护认定中的空间分布驱动机制研究 ——以福建为例
    顾琰1,张若曦2*,王浩任3,陈凯雯1
    DOI: 10.12069/j.na.20240332
    文章旨在探讨政策约束下的多层级建筑遗产保护认定,如何在多元自然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左右相关遗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并最终揭示其背后的驱动机制。研究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方法,从世界、国家和省三个层级出发,在量化建筑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的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构建和探索更全面的交通、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产业要素对不同层级遗产分布的多元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仅考虑单因子驱动时文化产业因素作用较为明显,而在双因子交互作用中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同时,应将更全面的影响因素纳入比较分析,以实现更为客观科学的研究实践,并促进更加可持续的遗产政策制定。
    2025 Vol. 43 (2): 108-115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116 基于语义分割与层次分析耦合的城市历史街区步行舒适度评价研究 ——以济南将军庙历史街区为例
    高晓明1,2,王航1,2,李超先1,王月涛1*
    DOI: 10.12069/j.na.202407008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步行舒适度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空间品质的改善以及生活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城市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义分割与层次分析的耦合,通过整合街景照片爬取、视觉感知分析和肯德尔相关性分析等技术方法,从客观的机器算分与主观的人工打分两方面构建城市历史街区步行舒适度评价框架;并以济南将军庙历史街区为例,结合视觉感知分析对步行舒适度的人工打分与机器算分进行差异比对和肯德尔相关性分析,从而揭示影响城市历史街区步行舒适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定量分析了城市历史街区步行空间的环境特征及其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偏好,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改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策略。
    2025 Vol. 43 (2): 116-12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122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 ——以恩施州咸丰县马家沟村为例
    张娅薇,周睿彬,王宸烁,舒阳*
    DOI: 10.12069/j.na.20240339
    地方性知识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利用地方性知识进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潜力巨大,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框架及技术路径。文章尝试构建地方性知识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中的应用框架。首先明确了地方性知识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同构关系;其次提出了“地方性知识提取—地方性知识评价—地方性知识应用”的系统性技术路径;最后以马家沟村的实证案例,验证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三种模式。研究以期为地方性知识在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上的运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2025 Vol. 43 (2): 122-12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健康人居
    128 创新型青年社区疗愈场景偏好与营造策略研究
    孟丹诚1,2,徐磊青1*
    DOI: 10.12069/j.na.20240148
    以创新型青年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方法,从制度保障、场景营造与疗愈效应三个核心维度,构建了青年社区疗愈场景及其影响要素的理论框架;着重揭示了疗愈场景特征与青年个体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并基于此提出疗愈场景营造策略。研究认为,创新型青年社区作为知识青年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场所,可为未来青年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以期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城市健康社区环境,同时为环境心理学与城市社区的融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启示。
    2025 Vol. 43 (2): 128-133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134 植物活墙健康效益与减碳潜力协同优化研究
    刘小虎1, 2,高洁3,陈秋瑜1, 2*,耿欣1
    DOI: 10.12069/j.na.20231236
    探索植物活墙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协同提升健康效益与减碳潜力的综合作用机制。基于既往研究,通过多场景实测(街道峡谷、老旧小区及室内环境)、数学模型构建(滞尘与热工性能模型)及软件模拟(ENVI-met、EnergyPlus)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分析了活墙对颗粒物吸附、VOCs降解及微气候调节的作用机制,并探究了植物种类、基质特性与空间布局的协同优化路径。研究证实:在室外环境中,活墙展现出显著的颗粒物捕获能力,同时可通过遮阳效应和蒸腾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微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室内应用方面,特定植物品种表现出优异的污染物降解稳定性,其光合作用过程同步实现了空气净化与碳固定的双重功能。这种多效合一的特性使植物活墙成为连接建筑环境改善与碳中和目标的理想技术载体,体现了生态技术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中的整合优势。研究结果验证了植物活墙在健康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价值,推动了活墙建筑从单目标优化向多系统整合转型,为落实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2025 Vol. 43 (2): 134-139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140 走向可持续的防疫应急医疗建筑
    张昕楠1,曾良1, 2,刘信子2,宋祎琳1*
    DOI: 10.12069/j.na.20231232
    防疫应急医疗建筑近年来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文章介绍了应急医疗建筑产生的背景,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四类应急医疗建筑的特点:强调快速响应、大规模新建的应急救治中心;改造公共建筑并能恢复原有功能的方舱医院;“平疫结合”“平急两用”背景下的长期应急保障提升项目;小型化单体防疫设施。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从健康城市体系出发,引入更大的区域决策与城市规划,建立不同阶段、等级的应急医疗建筑体系及配套管理措施,实现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成本可控、快速响应、循环利用,构建完善、高效、可持续的应急医疗建筑体系。
    2025 Vol. 43 (2): 140-145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146 基于文献图谱的“空间-健康”关系研究评述
    甘月朗1,刘剀2*
    DOI: 10.12069/j.na.20231247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空间与健康关系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文章以中英文文献为基础,将文献图谱作为信息聚类和分层的手段,借助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探索“空间-健康”关系的研究热点、影响机制与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空间-健康”关系研究涵盖从城市到建筑多种尺度,二者之间主要存在直接、间接两种影响机制,涉及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三种变量形式;随着数据获取手段的进步,基于学科融合的三变量交互关系研究将成为未来趋势。将大数据与可视化方法运用于文献综述研究,可为健康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提供支撑。
    2025 Vol. 43 (2): 146-150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绿色低碳
    151 上海新客站周边“不夜城”地区的健康低碳更新潜力研究
    华霞虹,李依凡,刘刊
    DOI: 10.12069/j.na.20231235
    城市的健康低碳发展是个系统性问题,在功能复合、系统综合、高密度、高容量的城市建成区域开展试点实践更为迫切和有效。以上海新客站周边“不夜城”地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型铁路客运枢纽地区正是这类既面临可持续转型的严峻挑战,又具备诸多健康低碳更新潜力的典型地区。文章从“不夜城”的核心城市价值入手,通过回溯40余年建设历史,针对当前地区发展滞缓的系统性城市问题,分析背后蕴含的内外限制因素,并结合健康低碳主导的国际站城融合案例的开发建设经验,提出“不夜城”未来健康低碳发展的城市系统更新策略。
    2025 Vol. 43 (2): 151-157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158 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住区低碳健康协同效益研究
    薛名辉,冯懿梦,慕竞仪*
    DOI: 10.12069/j.na.20231234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满足居民健康、安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完成“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研究关注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住区“低碳”与“健康”的协同效益。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揭示住区低碳和健康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对中国和欧美国家的空气质量和健康指数进行比较,进一步证实了低碳建设对健康的积极影响,由此提出我国低碳建设将带来巨大的健康潜力;最后,通过总结与东北地区气候相近的美国、加拿大和瑞士城市住区案例的经验,为提升该地区低碳健康协同效益提供策略与建议。
    2025 Vol. 43 (2): 158-164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165 顶部开口作为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策略的实证研究
    宋晔皓1,褚英男2,郭晗3,何逸4*
    DOI: 10.12069/j.na.20231233
    利用建筑顶部开口改善自然通风是当前建筑设计的常用策略,其综合利用风压与热压,起到了降低能耗、改善舒适度的作用。但在实际建筑中,由于该策略影响因素复杂,相似的做法在不同的项目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研究以宜兴概念水厂可持续设计实践为例,对侧高窗、顶天窗、顶庭院3个促进通风的建筑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不同实际空间场景,构建了以定制化实验测量为主、数字化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初步验证了不同通风设计策略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性能效果,并且总结了自身形态尺寸、外部环境条件、内部使用控制等关键因素对各策略的影响,为后续长周期深化研究夯实了基础。
    2025 Vol. 43 (2): 165-169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