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附件(2025年6月更新版)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阶段相关文件(2025年6月更新版)
著作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01
主题专栏
新作视窗
设计研究
考察与研究
建筑历史与理论
城市问题
新观察
专栏导语
聚落研究
环境行为研究
专栏导语
1
未来学校:重新想象校园行为与空间
陈科
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正发生系统性改革。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及国家竞争力的激烈比拼,对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建设已然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更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命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年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其陆续发布的文献①表明: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教育模式下的未来学校建设,要求重新定义学校、重新构建学习路径。国内外学习空间研究均表明,空间环境对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有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显著。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念和空间形式需要为新的教育理念提供支持。近年来,中小学校设计已然成为我国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一个热点。既有研究主要议题相对集中在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校园设计、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校园腾挪和校园改造等,而对于基础教育因育人目标、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等层面的转变所产生的新的空间诉求和相应设计策略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和相对零散状态,亟待更加系统的理论梳理和专题性的深度探讨。本专栏由此而来,紧密围绕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校设计的若干议题展开探讨。前3篇文章聚焦未来学校最具特征的新型学习空间。彭雷、谢媛、贾睿莹对近20年来国际上基础教育新型学习空间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关注学习空间如何影响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探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关键空间要素变量,结合基于循证研究成果的学习空间改造案例,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提供借鉴。随后的2篇文章来自具有国际视野的两个设计事务所。臧峰、何京蕴(Anouchka van Driel)梳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国外相关典例,结合众建筑2018年至今的设计实践,提出“插件和自组织系统”“参与式设计”“流动激发”“学习景观”及“互动装置”这5种建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旨在扩大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创建 “连续的学习区”。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灏在与陈科、贾莹的对话中阐述了关于学校设计的基本观念,介绍了Crossboundaries事务所横跨多个领域的校园设计实践,尤其是支撑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空间要素、色彩和装配式建造设计,提出挖掘校园户外空间潜在教育价值的设计策略。后3篇文章基于全面育人理念,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校园环境。陈科、阿荷娜尔·邬朗用“环形跑道+”指代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的环形跑道及其相邻要素的若干非常规现象,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系统分析,从微观、中观、宏观层级总结出基于“环形跑道+”的校园空间组织模式,揭示其多元价值、面临的挑战和相应对策。王青、王琰、李志民通过荟萃分析方法梳理实证研究结果,量化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程度,对比不同研究类型、样本对象性别、年龄和数据测量工具的研究结果差异,以期为中小学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评价提供依据与参考。平辉通过对环境关照与校园空间和行为关系的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揭示校园环境作为知识网络物质空间媒介的教育价值。本专栏文章以多样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未来学校中的行为与空间展开了集中探讨,也为我国中小学校设计的新近实践和未来发展带来及时的阶段性梳理和分析。未来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协同创新。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校设计研究与实践将处于动态发展进程中,更加系统、深入的工作有赖于建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进一步跨界融合,有赖于校园使用者、管理者、研究者和设计者等多元主体的持续深度联动。
2023 Vol. 41 (5): 1-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1 KB) (
102
)
主题专栏
4
基础教育新型学习空间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彭雷,谢媛,贾睿莹
DOI: 10.12069/j.na.202305004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各国间竞争的焦点,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是其关键。在促进深度学习与主动学习的理念下,教学活动及相应的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实践与研究备受关注。文章全面梳理了近20年来基础教育新型学习空间的国际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学习空间如何影响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探讨支持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关键空间要素变量。最后结合基于循证研究成果的学习空间改造案例,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与更新改造研究的启示。
2023 Vol. 41 (5): 4-10 [
摘要
] (
66
)
HTML
(1 KB)
PDF
(1 KB) (
80
)
11
连续的学习区——激发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臧峰,何京蕴
DOI: 10.12069/j.na.202305011
空间因素对非正式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相关案例,结合众建筑2018年至今的实际项目,提出“插件和自组织系统”“参与式设计”“流动激发”“学习景观”及“互动装置”这5种建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形成一个综合系统,以创造流动的学习空间,使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连续不间断,进而激发出连续的学习行为。
2023 Vol. 41 (5): 11-16 [
摘要
] (
107
)
HTML
(1 KB)
PDF
(1 KB) (
86
)
17
跨界向未来 ——Crossboundaries事务所对“未来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蓝冰可,董灏,陈科,贾莹
DOI: 10.12069/j.na.202305017
章通过对Crossboundaries事务所的访谈,结合其设计理念与项目实践,就以下话题展开探讨:学校设计的基本观念,横跨多个设计领域的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支撑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空间要素,校园空间环境中的色彩设计,校园户外空间的潜在教育价值挖掘与设计策略,装配式建造方式与校园多样化空间营造及对中国未来学校建设的愿景。
2023 Vol. 41 (5): 17-22 [
摘要
] (
48
)
HTML
(1 KB)
PDF
(1 KB) (
70
)
23
“环形跑道+” ——中小学校园空间组织模式拓展与价值探析
陈科,阿荷娜尔·邬朗
DOI: 10.12069/j.na.202305023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设计实践涌现出许多不同于常规田径场的新现象,其多样性与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常规田径场语境所能探讨的范围。文章拟聚焦田径场的核心要素——环形跑道,用“环形跑道+”指代环形跑道及其相邻要素的若干非常规情况。首先,建构“环形跑道+” 概念框架;然后,依循此框架对100所中小学校的156个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总结基于“环形跑道+”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而揭示上述空间组织模式的多元价值。同时,审慎地指出“环形跑道+”空间组织模式面临的多重挑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2023 Vol. 41 (5): 23-29 [
摘要
] (
65
)
HTML
(1 KB)
PDF
(1 KB) (
81
)
30
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影响研究的荟萃分析
王青,王琰*,李志民
DOI: 10.12069/j.na.202305030
基于“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对学生健康促进的诉求,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探讨校园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筛选出近20年国内外30篇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量化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程度,并对比不同研究类型、样本对象性别、年龄和数据测量工具的结果差异,总结出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应分维度、分层级分析,同时应考虑政策环境和社交环境等混杂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模型探讨二者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中小学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评价提供依据与参考。
2023 Vol. 41 (5): 30-35 [
摘要
] (
52
)
HTML
(1 KB)
PDF
(1 KB) (
74
)
36
校园空间作为环境知识网络的物质媒介 ——以华南地区中小学为例
平辉
DOI: 10.12069/j.na.202305036
面向未来的教育鼓励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交互、创造的能力。校园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学生获得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环境要素及其组织方式承载着物理环境构成逻辑以及地域文脉等丰富信息,具有成为实体教材的巨大潜能。研究以环境教育为线索,将校园视为传播学习信息和知识内涵的物质空间媒介,以华南地区中小学校园设计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并提出空间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校园环境系统作为构建知识网络的物质空间媒介的设计视角。
2023 Vol. 41 (5): 36-41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1 KB) (
74
)
新作视窗
42
同质异构 和而不同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设计实践与思考
陆晓明,郭雷,杨坤鹏
DOI: 10.12069/j.na.202305042
2023 Vol. 41 (5): 42-45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1 KB) (
94
)
46
生命的驿站 ——仙鹤湖畔鹤鸣居
黄鹤鸣
DOI: 10.12069/j.na.202305046
2023 Vol. 41 (5): 46-49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1 KB) (
80
)
50
重构的跨越和攀登 ——作为空间装置的桁架结构
张冰,戴航,王凤林
DOI: 10.12069/j.na.202305050
2023 Vol. 41 (5): 50-53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 KB) (
85
)
设计研究
54
当代科研建筑的审美意象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创作随想
王志刚 王建国
DOI: 10.12069/j.na.202305054
当代科研建筑设计除应满足苛刻的技术要求之外,还应关注形态意象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科技信息。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为例,从传统美学思想及量子物理学概念中寻求启发。基于科研建筑与建筑文化的内在关系,从总体布局、建筑形象、细部表达三个层面探索科研建筑创作的形态生成逻辑与策略,以期打破建筑语言与视觉认知的限制,在文化和审美层面提升科研建筑的空间设计品质。
2023 Vol. 41 (5): 54-59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1 KB) (
80
)
60
从博弈走向共生 ——老旧社区营造里中介空间的特性分析与设计策略
徐文康,柯思思,刘捷*
DOI: 10.12069/j.na.202305060
在老旧社区营造中,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介入引发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兼具空间与社会媒介意义的中介空间,为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博弈和引导公众参与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对南京市陶谷新村的中介空间展开调研,分析中介空间特性及共生作用,总结其在社区营造背景下的内涵、价值与设计策略。进一步通过新村社区的设计实践,探讨以中介空间为载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营造、化博弈为共生的空间潜能。
2023 Vol. 41 (5): 60-65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1 KB) (
70
)
66
冲突与回归 ——密斯建筑中柱及杆件的结构秩序
雷姗姗,孙靓*,尚伟
DOI: 10.12069/j.na.202305066
密斯·凡·德·罗始终在追求抽象空间形式与实体建造逻辑之间的统一,在结构秩序上进行了大量设计实践。文章首先对密斯建构理念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其次以柱及杆件体系为契机阐述了密斯在弥合矛盾的三个阶段中对结构秩序的探索过程,即发现结构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行支撑与围护两分的建构尝试、通过结构秩序完成对建构的全面表达,最终讨论其“清晰的建造”这一建筑理念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2023 Vol. 41 (5): 66-70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1 KB) (
78
)
考察与研究
71
基于空间叙事的遗产文本解读 ——以意大利瓦拉罗圣山为例
陈莉,牧骑*
DOI: 10.12069/j.na.202305071
从空间叙事角度解读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瓦拉罗圣山的空间文本,有助于提升对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实现遗产从本体到意义的保护。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在梳理瓦拉罗圣山历次空间营造对于叙事主题表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空间叙事类型对空间文本和空间意义的影响、场所路径组织对叙事顺序的调整。研究表明:保护空间文本的时空延续性有利于延续多维认知;选择恰当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有助于引导受述者的体验;识别空间叙事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分析多重空间叙事的展开方式及叙事气氛的调动手段。
2023 Vol. 41 (5): 71-77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 KB) (
75
)
78
城市更新背景下美国历史环境“立面化”保护利用研究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
韩艺宽
DOI: 10.12069/j.na.202305078
“立面化”以建筑立面与内部空间的分离为基本特征,其伴随着美国1970年代末市场导向型城市更新出现,并在 1990年代呈现出更加灵活的操作方式。文章将“立面化”置于城市更新背景下,深入研究美国历史环境保护利用中的立面化现象。通过考察二战后美国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变,阐述立面化实践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建筑学、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后现代转向阐释其理论基础;以华盛顿特区历史保护实践中不同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为例,研究其形成机制;并以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损失评价其后果。在此基础上,呼吁在城市更新中保存真实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遗产。
2023 Vol. 41 (5): 78-83 [
摘要
] (
55
)
HTML
(1 KB)
PDF
(1 KB) (
85
)
84
今日“壮游” ——关于建筑学视野中“经验论”的个案研究
王为,闫蔚清,林俏肖
DOI: 10.12069/j.na.202305084
长期以来,旅行都被视作建筑学知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它对设计实践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知识构成的理论框架,从旅行的行为动机、再现媒介、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作为专业者的建筑师群体持有的经验特性进行分析。它试图藉此指出建筑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论前提潜在的认识论风险与局限;这也将为理解该学科在当代学院制度中的境况并审视相应问题提供参照。
2023 Vol. 41 (5): 84-89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 KB) (
89
)
聚落研究
90
贵州四寨侗寨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
蒋帅,杨玲*
DOI: 10.12069/j.na.202305090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2023 Vol. 41 (5): 90-95 [
摘要
] (
48
)
HTML
(1 KB)
PDF
(1 KB) (
107
)
96
走向韩城“村寨分离”的历史现场 ——历史人类学视角的风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林晓丹,蔡宣皓
DOI: 10.12069/j.na.202305096
基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存筑寨碑刻中的历史信息释读,深入分析韩城地区党家村泌阳堡与西原村凤翼砦营建的历史过程,讨论韩城地区风土聚落中“村寨分离”现象的成因。跳出惯常的建筑学的物质空间类型范式,经过族群追溯与产权落位,发现两堡是家族内部阶级分化之后合股建造的产物。寨子以巷道为主要形态控制要素,以“窄院”为地块划分的模数单元,祠堂等仪式空间反而重要性不强,并且与普通聚落同构。进而通过与华南地区聚落的比较,揭示了“弱宗族”或“残缺性宗族”的关中风土聚落的发生与扩张逻辑。
2023 Vol. 41 (5): 96-102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 KB) (
92
)
建筑历史与理论
103
环境调控下的“废墟” ——基于时间的新纪念性表现
陈镌
DOI: 10.12069/j.na.202305103
可变性是现代公共建筑在表现新纪念性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时间因素介入建筑的一种方式。通过形式自身蕴含的纪念性、不同时间并置所带来的可变性,人造“废墟”概念回答了新纪念性的形象问题。环境调控技术既可以从物质上促成“废墟”的形成,也可以是其形式的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讨论了在新地域主义语境下,现当代建筑师如何依托被动式环境调控技术,利用时间的加速来实现具象的“废墟”,利用时间的层叠来呈现抽象的“废墟”。
2023 Vol. 41 (5): 103-107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1 KB) (
93
)
108
从窣堵波到中国式佛塔 ——汉唐时期新疆佛塔的演变
曾子蕴,王小东
DOI: 10.12069/j.na.202305108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其佛塔最初以印度窣堵波形制传入中亚,后进入新疆演变出各种佛塔样式,最终成为中国式佛塔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新疆佛塔样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影响因素,以求展现出新疆佛塔蕴含的多元文化特性,以及汉唐时期新疆佛教的大流行和中华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佛塔演变关系。
2023 Vol. 41 (5): 108-112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1 KB) (
71
)
环境行为研究
113
行为仿真的研究进展及综合分析框架 ——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视角
刘梦萱,杨春侠*,范兆祥
DOI: 10.12069/j.na.202305113
行为仿真技术能够有效地预测空间内的人群行为,为建筑及城市空间的评价及优化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空间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研究针对行为仿真技术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从模型的建立与完善、应用与拓展、评价与空间优化3个维度分析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研究的综合分析框架。进而,提出3个值得继续探索的议题:对个体行为的关注、对环境复杂性的关注,以及行为仿真与其他技术手段的结合。以期为后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中行为仿真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2023 Vol. 41 (5): 113-119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 KB) (
81
)
120
高校宿舍空间环境与心理健康关联性研究 ——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例
刘小虎,司玉立,殷铭敏,陈秋瑜
DOI: 10.12069/j.na.202305120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宿舍空间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通过对华中地区某高校381名学生的研究发现,4项社会性要素和宿舍朝向等29项宿舍空间环境要素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宿舍内部装修等9项要素会明显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继而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这些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宿舍空间环境要素中昼夜照明节律和睡眠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其影响力与社会性要素中的人际关系压力相当;最后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宿舍空间环境-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数学诊断模型,对目标宿舍空间环境进行评估,并提出改造办法。
2023 Vol. 41 (5): 120-125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1 KB) (
93
)
126
体力活动促进视角下住区开放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研究
董贺轩,赵孜冉,熊颖慧,高翔
DOI: 10.12069/j.na.202305126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新挑战,住区开放空间作为大多数老年人的主要体力活动场地,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建设重点。选取江西省丰城市6个住区为样本,通过实地勘察法、行为注记法,对住区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及老年人体力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住区绿化环境、公共设施规模,以及开放空间单元形态、可达性与围合性,是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为住区开放空间及其公共设施的适老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借鉴。
2023 Vol. 41 (5): 126-131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 KB) (
80
)
城市问题
13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厦门市92个保留村庄为例
肖铭,罗帅韬,罗娆,杨思声
DOI: 10.12069/j.na.202305132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人口、就业、交通等基本情况发生很大改变,形成了以流动性为特点的“新乡村”模式,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也因此产生了供需不匹配的新问题。文章以厦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92个保留村庄的基本公服设施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配置标准的评价模型对村庄进行分类,继而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指导下对村庄进行调研,发现现有设施配置与村民实际需求有差异、信息反馈渠道缺乏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自下而上的村民需求反馈和自上而下的规范要求相结合,形成以设施跨界共享为主的新配置模式,并对改良后的配置模式进行可达性验证。最终总结出设施统筹配置及政村沟通机制两项建议,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2023 Vol. 41 (5): 132-138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1 KB) (
74
)
139
紧凑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形态研究进展 ——源流演进、主流范畴与应对策略
吴屹豪,刘阳
DOI: 10.12069/j.na.202305139
在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的背景下,人口持续密集化的高密度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回顾高密度城市在城市发展史中发轫的初始成因,梳理了此后为应对高密度城市的挑战而进行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探索。而后,运用 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近30年国际上高密度城市形态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其关联域的聚类结构和脉络谱系总结出三类主流的研究范畴,分别对应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城市设计应对策略和技术创新机制,探索未来高密度城市形态品质提升和精细化运作的实施路径。
2023 Vol. 41 (5): 139-145 [
摘要
] (
39
)
HTML
(1 KB)
PDF
(1 KB) (
74
)
146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视角下多情景导向的社区规划路径
王旸,尹豪,王薪宇
DOI: 10.12069/j.na.202305146
健康社区建成环境是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造成了社区居民健康福祉水平显著下降,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定量研究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与居民健康福祉变化之间的关系。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不同社区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测量,分析其居民健康满意度和地理空间差异。进而以社区密度、公共交通便利性、居住空间面积、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绿地空间格局5个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为自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新冠疫情发生前后其与居民健康满意度变化的相关性。藉此展开对社区规划设计的再思考,提出多情景导向的社区规划路径,为我国社区环境规划建设提供助力。
2023 Vol. 41 (5): 146-151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1 KB) (
80
)
152
后脱贫时代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特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邱宁,张天洁,姜宇逍,王宇,韩欣宇
DOI: 10.12069/j.na.202305152
高质量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维护残疾人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在后脱贫时代实现“造血式”脱贫的重要一环。以天津市为例,基于对残疾人多维贫困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街道尺度下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多维贫困的空间格局不仅都呈现显著的城乡二元差异,而且两者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与明显耦合特征,以中心城区和乡村地区核心街道为中心,分别向外圈层递减和递增。最后,据此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出了差异化提升路径与策略。
2023 Vol. 41 (5): 152-157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 KB) (
80
)
新观察
158
数字
龚建
2023 Vol. 41 (5): 158-158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0 KB) (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