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来学校:重新想象校园行为与空间 |
陈科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城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0) |
|
Future Schools: Re-imagining Campus Behavior and Space |
CHEN Ke |
|
文章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正发生系统性改革。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及国家竞争力的激烈比拼,对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建设已然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更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命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年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其陆续发布的文献①表明: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教育模式下的未来学校建设,要求重新定义学校、重新构建学习路径。国内外学习空间研究均表明,空间环境对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有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显著。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念和空间形式需要为新的教育理念提供支持。近年来,中小学校设计已然成为我国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一个热点。既有研究主要议题相对集中在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校园设计、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校园腾挪和校园改造等,而对于基础教育因育人目标、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等层面的转变所产生的新的空间诉求和相应设计策略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和相对零散状态,亟待更加系统的理论梳理和专题性的深度探讨。本专栏由此而来,紧密围绕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校设计的若干议题展开探讨。前3篇文章聚焦未来学校最具特征的新型学习空间。彭雷、谢媛、贾睿莹对近20年来国际上基础教育新型学习空间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关注学习空间如何影响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探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关键空间要素变量,结合基于循证研究成果的学习空间改造案例,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提供借鉴。随后的2篇文章来自具有国际视野的两个设计事务所。臧峰、何京蕴(Anouchka van Driel)梳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国外相关典例,结合众建筑2018年至今的设计实践,提出“插件和自组织系统”“参与式设计”“流动激发”“学习景观”及“互动装置”这5种建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旨在扩大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创建 “连续的学习区”。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灏在与陈科、贾莹的对话中阐述了关于学校设计的基本观念,介绍了Crossboundaries事务所横跨多个领域的校园设计实践,尤其是支撑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空间要素、色彩和装配式建造设计,提出挖掘校园户外空间潜在教育价值的设计策略。后3篇文章基于全面育人理念,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校园环境。陈科、阿荷娜尔·邬朗用“环形跑道+”指代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的环形跑道及其相邻要素的若干非常规现象,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系统分析,从微观、中观、宏观层级总结出基于“环形跑道+”的校园空间组织模式,揭示其多元价值、面临的挑战和相应对策。王青、王琰、李志民通过荟萃分析方法梳理实证研究结果,量化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程度,对比不同研究类型、样本对象性别、年龄和数据测量工具的研究结果差异,以期为中小学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评价提供依据与参考。平辉通过对环境关照与校园空间和行为关系的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揭示校园环境作为知识网络物质空间媒介的教育价值。本专栏文章以多样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未来学校中的行为与空间展开了集中探讨,也为我国中小学校设计的新近实践和未来发展带来及时的阶段性梳理和分析。未来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协同创新。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中小学校设计研究与实践将处于动态发展进程中,更加系统、深入的工作有赖于建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进一步跨界融合,有赖于校园使用者、管理者、研究者和设计者等多元主体的持续深度联动。 |
|
|
|
|
[1] |
冯江,平辉. 建筑与海[J]. 新建筑, 2024, 42(2): 1-1. |
[2] |
田梦晓. 清代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沙田围垦中的疍民建筑和聚落[J]. 新建筑, 2024, 42(2): 4-9. |
[3] |
禤文昊. 海陆之间
——华南竹筒屋起源考[J]. 新建筑, 2024, 42(2): 10-15. |
[4] |
麦晟,张晓桐,刘骁*. 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的营造与建构[J]. 新建筑, 2024, 42(2): 16-21. |
[5] |
刘家琨,郭廖辉. 阿尔贝托·波尼斯的建筑世界
——玉林颂展览讨论实录[J]. 新建筑, 2024, 42(2): 22-26. |
[6] |
林畅斌,郑力鹏,黄如琅. 隅园返舰记
——从舰船到建筑的变换[J]. 新建筑, 2024, 42(2): 27-32. |
[7] |
孙泽鑫,陈志宏*,成丽. 顺海之势,造桥福民
——福建沿海地区宋至明清时期石桥分布与类型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2): 33-39. |
[8] |
潘莹,范佳伟,施瑛*. 水利开发影响下雷州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2): 40-45. |
[9] |
王海松,周冉,杨智荣,陈雨杉,宾慧中. 潮汐影响下的江南滨海传统聚落“环境-人居”形态及其成因[J]. 新建筑, 2024, 42(2): 46-52. |
[10] |
金子晋也,平辉*,雷蕙玮. 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谱系
——海洋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及其近代化[J]. 新建筑, 2024, 42(2): 53-58. |
[11] |
关晓曦,陈志宏*,涂小锵. 越洋传播与跨境保护
——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模式研究[J]. 新建筑, 2024, 42(2): 59-64. |
[12] |
修文文,冯江* .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的起源[J]. 新建筑, 2024, 42(2): 65-71. |
[13] |
王宗祺,张路峰*. 从抵御到接纳
——荷兰填海造地实践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J]. 新建筑, 2024, 42(2): 72-77. |
[14] |
王婉琳,许懋彦. 废墟·过程·群岛
——世界主义者矶崎新的城市思想简析[J]. 新建筑, 2024, 42(2): 78-83. |
[15] |
杨威,邓蜀阳*. 未来海上城市设计构想[J]. 新建筑, 2024, 42(2): 84-8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