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Email Aleft
|
RSS
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期刊订阅
官网首页
在线投稿/查稿
征稿简则
投稿论文模板
录用稿模板
审稿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专家常见问题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专题文章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新建筑》投稿论文模板及相关说明
著作权转让协议
《新建筑》论文录用稿格式及相关说明-2023年11月更新版
更多...
友情链接
新建筑杂志社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01
篇首语
主题专栏
作品专辑
设计研究
考察与研究
建筑历史与理论
传统建筑研究
建筑教育
广角镜
新观察
篇首语
1
设计解码
李飚
2024 Vol. 42 (1): 1-1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68 KB) (
85
)
主题专栏
4
智慧赋能 云端设计 ——寒地乡村建筑计算性设计研究
周亦然 孙澄 韩昀松
DOI: 10.12069/j.na.202401004
面向乡村振兴和建筑工业化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内乡村建筑设计痛点问题,基于建筑计算性设计思维,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语境,综合应用文图生成与建筑信息建模等技术,提出了可实现云端交互的乡村建筑计算性设计方法,构建了乡村建筑云端计算性设计平台,最终实现基于数据链生态的产业多赢模式,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支撑乡村建筑设计、建造和运维过程,并结合案例实践介绍了平台应用效果,助力乡村建筑设计的信息化升级与工业化转型。
2024 Vol. 42 (1): 4-8 [
摘要
] (
37
)
HTML
(1 KB)
PDF
(1189 KB) (
151
)
9
互联网的演变与建筑设计业的平台化转型
项星玮 李煜茜 周从越 董潇晓
DOI: 10.12069/j.na.202401009
伴随互联网及其平台的演变,建筑设计业的平台化转型经历了从平台化意识到平台化“萌芽”的历程,具有计算性设计和智能化建造特征,呈现出基于元宇宙语境建立建筑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趋势,这对促进建筑设计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回顾了十多年来互联网及其平台的演变,论述了在其影响下建筑设计业的平台化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元宇宙这一互联网发展动向,从设计模型、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系统集成等四个方面分析元宇宙语境下建筑设计业可能发生的平台化突破,并围绕功能、作用、样态等展望建筑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2024 Vol. 42 (1): 9-14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432 KB) (
236
)
篇首语
15
ArchIndex: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区检索引擎
莫怡晨 卢德格尔·霍夫施塔特 李飚 唐芃
DOI: 10.12069/j.na.202401015
城市街区检索引擎是一种城市认知智能,通过整合和呈现多源城市数据,建立城市空间检索模型,从而简化城市设计前期的认知和调研。文章通过动态网页提供城市街区检索引擎ArchIndex,在可定期更新的空间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采集街区实例数据,建立形态、功能、活力三个方面的向量化指标,用于城市街区的检索与可视化。最终方案实现了分布式运行部署,可对任意城市建立索引,用云端计算与网页应用,为城市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易用的工具和新的方法。
2024 Vol. 42 (1): 15-21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3808 KB) (
206
)
22
基于数字化感知工具的公共空间行为“博弈”初探
闫超 李特
DOI: 10.12069/j.na.202401022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的两种行为博弈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拓展到人与物体、人与城市动物、人与智能机器三个不同的范畴,拓展了基于“空间-行为”的设计认知。
2024 Vol. 42 (1): 22-27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2401 KB) (
137
)
主题专栏
28
数字孪生建造 ——探索信息时代数字建造的新范式
张烨 崔宇 曲翠萃 王智聪
DOI: 10.12069/j.na.202401028
数字孪生建造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建造技术,实现了数字模型与物理建造交互共融的需求,是促进建筑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文章总结了数字孪生建造的起源、内涵和优势,分析了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通过代表性案例介绍了数字孪生建造的方法和关键技术。最后以近年来笔者团队进行的两个建造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了数字孪生建造虚实交互的运行机制和实时优化的工作流。以期能够给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建筑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4 Vol. 42 (1): 28-33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2642 KB) (
337
)
34
性能化新材料工艺对传统建筑的转译 ——以江苏园博园梅亭为例
华好 刘一歌 贾亭立 陈薇
DOI: 10.12069/j.na.202401034
新材料与数字建造技术相结合拓展了建筑设计方法及建造方式,也为我国传统样式建筑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传统”建筑蕴含的人文观念与材料物性共同发展。江苏园博园梅亭项目继承了传统亭子的形象与功能,但采用了定制化针织物玻璃钢、异型胶合木等新材料工艺;实验了一种新旧交融的建构方法,形式与结构设计追求“薄细轻”的梅花形象,营造了可以透过阳光的半透明顶盖;建造工艺则深度挖掘了新材料工艺、力学优化和数字制造技术。梅亭项目表明传统样式建筑可以重构物质材料与文化意象之间的统一。
2024 Vol. 42 (1): 34-38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3584 KB) (
146
)
作品专辑
40
江南水幔 ——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体育馆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手球比赛馆设计
沈晓鸣 杜信池 王雪婷 肖辉
DOI: 10.12069/j.na.202401040
2024 Vol. 42 (1): 40-43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58372 KB) (
7
)
44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历史遗存新置功能设计实践 ——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主展馆傲途格精选酒店
付轶飞
2024 Vol. 42 (1): 44-47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9117 KB) (
2
)
设计研究
48
理想图景下的顶棚设备处理
陈镌
DOI: 10.12069/j.na.202401048
在机器美学和诚实信条的影响下,平滑表面构成了现代建筑早期顶棚面的主流理想图景,其意义、实现的形式和方式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顶棚设备系统末端从最初位于顶棚面的下方,发展到早期吊顶时的平齐,再到当代的其后。吊顶面在当代变得独立的同时也获得了实用性之外的美学意义,吊顶空间所整合的环境调控技术提供了呼应外部环境的可能性。技术由外显至内隐的表现变化,使得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超越单纯的形式。
2024 Vol. 42 (1): 48-52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927 KB) (
78
)
53
知觉锚固 ——一种源于体验又归于体验的建筑设计方法
庞博宇 曹海婴
DOI: 10.12069/j.na.202401053
知觉现象学作为从主观感性体验出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难以直接指向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论,这也是当代“知觉现象学”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较难解译的原因。文章结合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与斯蒂文·霍尔“锚固”的概念,提出“知觉锚固”是现象学设计方法的起点,进而指出循由“触感—聚焦—身体图式”的实体体验设计操作,以及循由“延伸—暗示—叙事”的精神体验设计操作,最终将知觉锚固转化为理解和设计建筑作品的途径,以期解译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设计手法。
2024 Vol. 42 (1): 53-57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1959 KB) (
105
)
58
后现代的眩晕 ——让·努维尔建筑美学的解构精神
吴洁妮 于海为 马卓越 吴乐冰
DOI: 10.12069/j.na.202401058
在建筑学的语境中,“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往往被视为“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反面,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则常被归入后者。而实际上,他的建筑美学恰恰具有强烈的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及解构主义精神,尤其体现在其作品中突出的“模棱两可性”及对风格与形式窠臼的规避。文章从去中心化及真实与幻象交叠的作品特征、对传统建筑学理念的消解、难以归类的风格与形式,以及他的文脉主义是如何融入后现代解构精神四个角度分析努维尔的建筑美学中的解构实践,并借此梳理长久以来存在于中文学界的对建筑学的解构主义与哲学的解构主义的混淆,厘清一些由此产生的对解构主义的误解,以此获得新的设计启迪。
2024 Vol. 42 (1): 58-63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3489 KB) (
163
)
64
基于空间句法的路易斯·巴拉甘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以巴拉甘自宅和吉拉迪住宅为例
郝志伟 李懿芹 王新博 曹尚
DOI: 10.12069/j.na.202401064
路易斯·巴拉甘建筑中的色彩多样而富有诗意,为探索其建筑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策略,借助空间句法分析工具Depthmap,以巴拉甘自宅和吉拉迪住宅为样本,量化探讨其色彩设计策略与规律。研究发现,巴拉甘的色彩设计与庭院空间密切相关,在营造空间特征和引导空间叙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巴拉甘还将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融合到色彩和空间设计中,体现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诠释。
2024 Vol. 42 (1): 64-69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2574 KB) (
262
)
70
空间正义理论下的街区边界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图谱建构
于世伟 晋日丰 高琪 张险峰
DOI: 10.12069/j.na.202401070
边界空间分隔与联系的辨证矛盾性决定着其在空间层次构成、主体利益需求及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复杂与多元。在城市更新语境下,对街区边界空间内涵的理解应在空间本体的基底上实现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公共性元素的耦合,避免资本介入对城市公共空间生产过程的绝对控制与非正义侵害。因此,文章基于空间正义理论,结合当下代表性空间更新案例,试图对空间正义予以多义性解读,从功能并置、空间协同与运维共享三个层面建构相应的分级设计策略图谱,在物化内容—图化语言—转化动力的空间正义表达谱系下实现边界空间的正义化建构。
2024 Vol. 42 (1): 70-75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2648 KB) (
321
)
篇首语
76
“大同模式”下的无障碍融合设计探索 ——以浙江省残疾人之家改造项目为例
陆激 周欣 冯余萍 陈秋颖
DOI: 10.12069/j.na.202401076
首先,基于人们对残障认知的变化,在西方的“普同模式”之外提出具有东方特质的“大同模式”;回顾无障碍设计方法的变迁,在国外的“通用设计”之外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设计”。随后,进一步提出具备差异性、复合性、灵活性、隐藏性和整体性的无障碍融合设计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浙江省残疾人之家的改造设计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适合东方文化传统的理念和方法,为面向全 龄化使用、多元化需求的无障碍设计提供借鉴。
2024 Vol. 42 (1): 76-80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2347 KB) (
147
)
考察与研究
81
遗产化视角下的福州古厝保护与活化研究 ——兼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的价值与局限
季宏
DOI: 10.12069/j.na.202401081
文章对福州古厝建筑遗产的类型构成、分类保护与活化原则、方法、模式进行介绍,指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是对《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试行)》的全面借鉴。基于遗产化的视角,指出由于建筑遗产类型内涵与边界不清,导致对部分类型的福州古厝过度保护,并尝试通过对导则的修订、保护框架的建构,达到科学分类保护的目的,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构提供理论基础。
2024 Vol. 42 (1): 81-85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440 KB) (
254
)
86
多方参与的北京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
吴灈杭 张若曦 张乐敏
DOI: 10.12069/j.na.202401086
传统居住院落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尽管保护实践不断开展,但风貌环境与居住条件仍普遍落后,亟需探究保护实践的运行机制,理解保护行动与保护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升保护实践效果。为此,以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项目为例,从多方参与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构建“过程分析—效果评价—原因反思”的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框架。研究发现:主体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项目目标设置、过程设计和机制保障共同影响实践效果。据此提出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策略建议,为精细化设计多方参与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2024 Vol. 42 (1): 86-90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824 KB) (
172
)
篇首语
91
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实证研究 ——以西安市3所养老设施为例
张娜 张倩 王芳 王沛雨
DOI: 10.12069/j.na.202401091
提高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的积极性、舒适性对于增强老年人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提炼获得影响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的5种空间环境因素(空间集约化、空间可达性、环境舒适性、空间场所感、空间吸引力),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半结构式观察法对西安市3家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查,证实5种因素与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表征存在强关联性,进而提出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2024 Vol. 42 (1): 91-97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5584 KB) (
117
)
考察与研究
98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时长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以成都市为例
魏东 喻冰洁 杨林川
DOI: 10.12069/j.na.202401098
步行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日常活动和交通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步行时长这一重要的强度表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本尺度建成环境要素。文章利用成都市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单日步行时长,采用街景图像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测算多种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步行时长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NDBI、休闲设施数量和绿视率等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对老年人步行时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从“生活圈”“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鼓励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2024 Vol. 42 (1): 98-103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2696 KB) (
232
)
104
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城镇住宅节能改造效果的分类评估 ——以重庆市为例
黄海静 林犀
DOI: 10.12069/j.na.202401104
针对城镇住宅量大面广、复杂多样、能效偏低且参差不齐的现况,基于类型学方法,以重庆市1950—2000年间的城镇住宅为例,采用CHAID决策树算法,按照建造年代、住宅套型和套型组合三种属性,从373例样本中归纳出围护结构的三个大类和24个子类,并构建原型的物理模型。模拟分析表明:分类评估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建筑类型冷、热负荷需求的影响因子及其显著程度,筛选出最不节能的类型及各类型最不利于节能的部位;不同类型住宅的冷、热负荷节约率取决于节能改造后不同部位的贡献度。推荐运用CHAID决策树算法对节能改造评价标准进行类型化细分,并扩展至更大区域范围的能效评估和改造潜力预测。
2024 Vol. 42 (1): 104-109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1490 KB) (
133
)
篇首语
110
商业综合体城市阅读空间可及性研究
蒋妤婷 王桢栋 陈有菲 曹中源
DOI: 10.12069/j.na.202401110
商业综合体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的延伸,因其地理位置便利、氛围亲切、服务多样而具备高可及性和吸引力。研究以上海两种典型开发运营模式下五例商业综合体城市阅读空间为对象,运用可及性理论进行定性分析,探究其可及性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结果显示,使用者青睐交通便捷、功能简单、运营稳定的阅读空间。企业主导模式应优化整体运营策略,提升可持续性;政府主导模式应注重选址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两者可通过加强跨部门合作,提升服务品质与可持续性。
2024 Vol. 42 (1): 110-11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082 KB) (
126
)
考察与研究
114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算法的城市创新空间演变影响要素研究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陈从心 张萍 韩叙
DOI: 10.12069/j.na.202401114
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演变存在显著差异,关注其成因及关键影响要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森林模型这一机器学习方法,对影响研究区域内创新空间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在处理该数据集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效果,能够有效捕捉影响因素与创新空间演变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同时,该模型还揭示了影响创新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为人口密度、距商业中心距离、地铁站密度和路网密度。基于以上分析,为城市创新空间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2024 Vol. 42 (1): 114-117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0 KB) (
36
)
建筑历史与理论
118
健康空间实验 ——肺结核疗法对19—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变革的影响路径
李煜 朱玉航 徐跃家 刘平浩
DOI: 10.12069/j.na.202401118
19—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变革中,肺结核疗法影响了现代主义建筑元素的出现,但在建筑史研究中却少有涉及。文章基于肺结核治疗史的视角,聚焦于从疗养院到现代主义住宅的建筑变革历史,具体分析现代主义建筑标志元素“平屋顶、躺椅、阳台和露台”与肺结核主流疗法“日光空气疗法”间的对应关系和发展路径。通过构建两者的关联图景,论证肺结核是影响现代主义建筑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探讨建筑变革背后医学参与和文化运动的促进作用。
2024 Vol. 42 (1): 118-12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168
)
124
现代主义的“再国族化”探索 ——南亚国家独立初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当代危机与应对
潘曦 朱逸云 朱安琪
DOI: 10.12069/j.na.202401124
近年来,南亚多个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性项目面临被改造甚至拆除的危机。这些建筑建于南亚各国独立初期,其现代主义风格承载了当时强调去殖民化、追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国族叙事。然而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国族叙事从“公民式”向“民族式”转变,现代主义建筑逐渐“祛魅”,不再是国族身份认同的象征,又未能融入遗产保护的话语体系之中,不得不在年久失修后为发展让路,面临危机。对此,南亚建筑师们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叙事,将这些建筑诠释为现代主义适应南亚各国独立初期特定语境的结果,是追求变革与进步的理想和社会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现实之间的联结,从而将其“再国族化”,为这些建筑的保护提供合理性论证。
2024 Vol. 42 (1): 124-129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1555 KB) (
129
)
传统建筑研究
130
钟楼建筑形式分析 ——一种理想楼阁空间结构的探索与表达
周夔
DOI: 10.12069/j.na.202401130
围绕建筑整体结构策略到局部构件的适配与调整,针对北京智化寺钟楼及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从结构体系特征、构件空间表现及细部结构、空间深度及精度塑造、立面和内部一致性、寺院整体布局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座不同时代的钟楼建筑在整体空间表现及室内外关联协调等方面的关系。希望围绕建筑结构与空间表现,建立起从细部到整体多维度理解古建筑设计意图的方法,并指出两座钟楼的核心空间表现意图不同,反映了钟楼在不同时代的寺院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2024 Vol. 42 (1): 130-135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1477 KB) (
153
)
136
韩江流域复合式民居平面布局的二元结构 ——兼论华南民居平面类型的层级化认知
蔡宣皓
DOI: 10.12069/j.na.202401136
文章选取明清时期韩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将复合式民居平面布局二分为核心、附属两部分,以核心建筑单体平面类型和主从组合方式为两大线性谱系,建立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以解释类型变化。其中,核心建筑单体平面可提取出长屋式、植入式、五开间、三开间四种代表类型,而组合方式根据轴型不同可分为单弱轴、单强轴、多轴三种类型,进而基于二者总结出八种关联模式。通过对不同平面类型、不同关联模式的案例地理分布进行分析,论证了五开间堂横式大屋为均布韩江流域的普遍类型,不同关联模式可以解释为不同家族制度所采取的迥异平面布局策略的产物。而仪式空间、居住空间的二元结构组合分析方法可以拓展至更大的地域范围,帮助建立层级化民居平面类型认知框架。
2024 Vol. 42 (1): 136-142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2600 KB) (
801
)
篇首语
143
圆之缘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圆门窗探源
杜波 庄晓敏
DOI: 10.12069/j.na.202401143
圆形门和圆形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形式语言和象征符号,它们随处可见甚至到了泛滥之态,然而这种圆形母题的“中国式样”究竟源自何时、如何发展、意义何在尚未有公论。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相关学者论述,结合传统造型、传统绘画、传统园林建筑等具体案例,试图厘清圆门窗的发展源流、形式特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和文化意义。
2024 Vol. 42 (1): 143-147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1913 KB) (
215
)
建筑教育
148
“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 ——基于社会学理论的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路径探究
周详 李哲
DOI: 10.12069/j.na.202401148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通过设置4个实践模块,即景观社会观察、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治理转型、乡村振兴研究,探寻一种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效联结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专业实践方式。提出:打破“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之间的内外壁垒与上下隔阂,创造一种“多相律”景观平衡、共融发展的模式,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方法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2024 Vol. 42 (1): 148-154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3627 KB) (
180
)
广角镜
155
回归建筑实践的初心 ——读《建筑与园林的对话:缪朴建筑设计作品集》
薛求理
DOI: 10.12069/j.na.202401155
文章评述缪朴先生新作《建筑与园林的对话:缪朴建筑设计作品集》,介绍中国建筑实践中的另类经验。缪朴先生在近30年的建筑实践中,努力追求建筑与自然、园林的结合,创造俯仰高低的丰富空间,以普通材料构筑令人耳目一新的细部,使得普通居民可以在有限的投资和小规模的社区建筑中,享受到符合中国人民生活和审美习惯的居住环境。缪朴的建筑设计走本土化的现代主义之路,以此回归了建筑学的初心。
2024 Vol. 42 (1): 155-156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713 KB) (
67
)
新观察
157
数字
龚建
2024 Vol. 42 (1): 157-157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1392 KB) (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