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栏导语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
Introduction to the Column |
|
文章导读 历史建筑测绘在建筑学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与多维价值,作为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连接历史、技术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当前建筑学正迈向多元化与信息化,各院校也立足测绘教学传统,努力拓展新对象、融合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形成新模式,并不断取得新成果。2024年6月15日至16日,由教指委建筑历史工作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聚焦中外建筑历史与测绘教学的守正与创新,获得全国同仁的热切关注。在数字时代和建筑专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回溯测绘教学传统,讨论实践课程改革方向,正当其时。本期主题专栏的14篇文章基本涵盖了历史建筑测绘教学的历程梳理、课程建设、方法理念、案例与技术等诸方面的讨论。
“历程梳理”部分,陈薇、贾亭立、是霏系统梳理东南大学的园林测绘研究历程,总结各阶段测绘成果与特色,展现出教学研究的深厚积累。刘亦师回溯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研究及测绘工作的发展阶段,探讨测绘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和研究的辅弼作用。朱蕾、张凤梧、吴葱回顾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从传统到数字化,再迈向信息化的三个阶段和一系列探索。
“课程建设”方面,李浈系统介绍了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实录”的课程定位、发展历程和教学流程,强调传统建筑测绘中文化空间的认识方法和价值判别。冷婕、戴秋思回溯了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创设和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成效。李国华、郭华瑜、张蕾、孙政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建设理念与目标,总结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汤诗旷、李晓峰、谭刚毅、万谦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古建筑保护与测绘”从史学认知到通专融合的教学模式转变,总结了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线下课程等课程建设经验与特色,讨论课程目标转换的方法与路径。
“方法理念”方面,林源对比总结了草图测绘和仪器测绘在建筑遗产信息的转译和重构上各自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技术优势,并提出两者互补协作方能科学、精准地完成遗产信息的转译与重构。张力智、牛燕芳探讨了国内古建测绘课程部分内容逐渐转向聚落和乡土建筑测绘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强调以聚落为主题的测绘课程应具备理论自觉,对内容组织和成果表达等应予以系统优化。
“案例与技术”方面,冯棣、滕文皓、康纤星晨阐述了重庆大学崖墓测绘教学特点、技术融合及其对研究的促进作用。石宏超则以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建筑测绘教学与实践为例,介绍其“维度-单元”课程结构,提出“测绘分合”与“匠艺融合”的教学新思路。朱发文、冯江以华南理工大学在英德红旗茶厂的测绘教学为例,阐明传统建筑测绘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行动力,以及通过逆向推演建造过程理解建造逻辑与建造体系。陈国栋、郭宝宇、豆兰探索“全过程数字测绘”教学模式,认为师生教学意识、教学设计与组织、全过程培训、数字成果利用等重要环节的把控是当前历史建筑数字测绘教学的关键。李泽辉、朱宁宁、赵冲、聂复丹、赵逵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图像深度学习技术的建筑类型识别方法,探索图档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建筑类型检出和识别的解决方案。
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发展与转型探索,实际上是新时期我国当代建筑学教育守正创新的缩影与注脚。各作者群从相应的学术背景与教学问题出发,呈现了测绘教学与研究实践中的不同思考,包括课程建设历程、方法理念创新、工具技术引入与应用场景拓展等。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遗产保护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环节的历史建筑测绘教学实践将愈加受到重视,相关的探索与思辨必能更好助力城乡文脉传承与遗产保护战略实施,从而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
|
|
|
|
[1] |
郝心怡 仵皓雨 王宇骁 张昕*.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课程驱动的跨学科自主学习范式
——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交叉探索型设计课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24-. |
[2] |
陶思旻 石洋*. 数据叙事:建筑遗产课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探索[J]. 新建筑, 2025, 43(3): 30-. |
[3] |
董智勇 韩宛珊 彼得·布什*. 沉浸式交互
——探索扩展现实驱动的建筑设计新范式[J]. 新建筑, 2025, 43(3): 49-. |
[4] |
鲁安东 王洁琼. 跨学科语境中设计研究的范式转变[J]. 新建筑, 2025, 43(3): 1-. |
[5] |
赵敏君 涂颖佳* 徐苏斌. 传统建筑价值发掘与重构的双重框架
——以三位代表性建筑师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4-. |
[6] |
王建武1 贾濛1,2.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研究型设计模式探索
——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12-. |
[7] |
刘益清 陈玉婷* 冯祖函 汪廉子. 月球科研站人居空间系统设计要素框架研究[J]. 新建筑, 2025, 43(3): 19-. |
[8] |
孔哲 李海清* 傅秀章. 采光设计量化分析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探索
——以东南大学“度量圣光”设计课程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35-. |
[9] |
李昂. 可持续转型背景下建筑设计教学的跨学科模式
——以瑞士三所建筑院校的住宅设计课题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41-. |
[10] |
刘原原1 周颖1* 孙耀南2. 智能体模拟推动设计研究的范式转变
——从化繁为简到以简驭繁[J]. 新建筑, 2025, 43(3): 55-. |
[11] |
华乃斯1 梅洪元1,2* 张宇1. 数字孪生提升建筑设计研究物化品质综述
——以新加坡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63-. |
[12] |
陈文东1,2 刘舒婷1,2 高慧3 陈承邦1,2 翁鑫威1,2. 微介入、大激活
——“建筑六式”指引下岭南明清古建筑群的活化新生策略[J]. 新建筑, 2025, 43(3): 74-. |
[13] |
魏春雨 李毅飞 刘尔希* 蒋康宁. 场所的多适性
——芒果马栏山广场设计[J]. 新建筑, 2025, 43(3): 70-. |
[14] |
芮荣1 王琰1* 李志民1 陈冲2. 校社空间设施共享的国外比较研究及启示
——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3): 78-. |
[15] |
方茗1 周凌1* 张雪楠1 全萍2. “未来学校”背景下中小学组团式学习社区的空间构建[J]. 新建筑, 2025, 43(3): 8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