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
宫聪 胡长涓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Embodied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GONG Cong HU Changjuan
文章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模式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模式,营造一个有感觉、有温度、“高感知”的城市成为城市设计方向的重要议题,并呈现出“神经转向”的趋势——强调情感、身体及“非理性”等主体特征。同时,随着研究技术及工具的发展,除经验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传统方法之外也逐渐发展出大数据、多模态数据、人因实验等数智化研究方法,追求更客观的环境感知定量研究。因此,亟待对新技术支持、多学科融合、地域化背景、精细化导向下的“人-境”多维感知关系展开多向研究,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体验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从“离身”到“具身”的范式转换,推动城市设计“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转变。
感官是连接自身知觉与周围世界的媒介,城市公共空间包含丰富的感官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环境心理学将空间感知过程分解为“感觉—知觉—认知—行为”4个阶段,环境感知的优劣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情绪和行为。“具身感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身在场”指的是身体、认知、在地环境三者的关联交互,即空间变量对公众切身在地的感知产生影响。消费时代感官的延伸使“具身在场”逐渐转换为跨越时空的“远程在场”,消解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感官的多维知觉体验。
面对这一趋势,“城市公共空间具身感知与交互”专栏将“空间类型、具身感知、技术进步、交互机制”相结合,探索具身感知研究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念、方法与应用,并分期刊发遴选的优质论文。本期专栏论文为其中的10篇,涉及阶梯与立体空间、步行街道、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非正式空间等空间类型,通过调研、问卷、访谈、人因实验、大数据等手段获取人群的心理感知、生理感知以及行为活动数据,运用实地测量、空间句法、无人机、点云模型、街景地图等工具与方法获取各类空间数据,进而探究不同地域环境、行为、感知的关联交互机制,以及差异人群的感知偏好与恢复效益,并涉及空间评估与方法评价。
在阶梯与立体空间研究中,宫聪等揭示了山地城市公园上下阶梯路径中多模态感知、行为、空间的关联交互机制;于瀚婷等构建了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量化评价体系与优化策略。步行街道环境中,李韵琴等揭示了校园街景要素对视觉感知的差异化影响;吴莞姝等探究了商业性混合街道中安全感知、街道环境与停留活动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在公园绿地研究中,成实等与翟宇佳等均以小微绿地为空间研究对象,前者重点探寻老年人群多维绿视感知与社交感知的关联性,并筛选出影响社交感知的空间因子;后者研究了不同尺度与类型的小微绿地对青年人群感知恢复效益的差异性。历史街区环境中,胡长涓等探究街巷空间要素与生理感知、心理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机制;夏正伟等揭示了虚实场景中街道空间视觉感知的差异性特征与关键影响要素。在非正式空间研究中,刘健琨等研究了“空间-行为”匹配关系驱动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机制;许珩玥等揭示了不同尺度下多维具身感知与自发性集市空间的交互影响机制。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与跨学科知识体系不断融合,城市具身感知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行为、感知、空间的交互机制解析,情感体验的评价研究已逐渐深入到认知、地域、文化和社会层面,符合情感内涵型城市更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也为理解人类的多维情感和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联系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期待未来建筑师、研究者、城市管理者更多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微观感知品质,并进一步探究新技术背景下城市具身感知设计的实操方法,以及相应规范与导则,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居民幸福感稳步提升。
[1]
宫聪,杨昕雨.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山地城市公园阶梯空间具身感知研究 [J]. 新建筑, 2024, 42(6): 4-10.
[2]
于瀚婷,郭雨寒,李燕,叶宇*. 基于可视化陈述性选择偏好法的高密度TOD站域立体步行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研究 [J]. 新建筑, 2024, 42(6): 11-17.
[3]
许珩玥,李旭*. 多维具身感知与传统街区自发性集市交互影响机制研究 [J]. 新建筑, 2024, 42(6): 63-68.
[4]
向兴,郑静*,何培斌. 跨境视野下的建造模式
——以新加坡国家古迹莲山双林禅寺复原工程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114-119.
[5]
李韵琴,张嘉新*,谢雨辰. 基于Grad-CAM的校园街道步行空间视觉感知体验研究 [J]. 新建筑, 2024, 42(6): 18-23.
[6]
吴莞姝,李欣迪,余欢. 安全感知视角下街道环境对停留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24-29.
[7]
涂慧君,刘潇,汤佩佩,李若帆,于斐*. 基于建筑策划的城市居住区儿童友好化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曲阳新村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81-86.
[8]
成实,蒋碧炜,宋悦溢,顾程博,张冠亭. 基于多维绿视感知的小微绿地老年社交行为规律及关键绿视因子研究 [J]. 新建筑, 2024, 42(6): 30-36.
[9]
刘健琨,姜寒,张薏,辛善超*. 基于“空间-行为”匹配关系的社区非正规性空间形成机制探析 [J]. 新建筑, 2024, 42(6): 56-62.
[10]
褚冬竹,喻焰,秦文智. 多主体介入下的西南山地传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以四川南江华润希望小镇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74-80.
[11]
. “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 [J]. 新建筑, 2024, 42(6): 148-156.
[12]
翟宇佳,余静瑶,范彬彬,陆滢之,尹杰*. 城市小微绿地尺度与类型对青年人感知偏好与感知恢复效益的影响 [J]. 新建筑, 2024, 42(6): 37-42.
[13]
胡长涓,宫聪*,傅静雯,龙灏.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感知偏好及影响因子研究
——以重庆磁器口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43-49.
[14]
夏正伟,陈月莹,徐琳,姜佳怡*. 虚拟与现实场景下历史街区街道空间视觉感知对比研究
——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50-55.
[15]
刘珏,包阳,邢寓,冷嘉伟*. 基于眼动追踪的地铁站地下空间色彩评价研究
——以南京鼓楼站为例 [J]. 新建筑, 2024, 42(6): 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