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栏导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
|
Introduction to the Column |
|
文章导读 当下的建筑学专业教育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市场、行业、技术等多种变革的剧烈冲击。相比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学等相邻专业,建筑学受制于更沉重的本体负担,亟需反思当下的实践需求对学科知识内核的反馈,探索新的教育纲领、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再次激发建筑学专业的韧性与活力。因此,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新技术、新观念、新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强固建筑学的学科内核,拓展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与应用领域,最终培养坚守建筑学事业的未来专业者,已经成为新时期建筑教育的紧迫议题。
专辑以“建筑教育中的本体——实验与实践”为题,依序聚焦教学本体与价值创新、方法与体系创新、媒介与认知创新的案例,真实生动地展现教学实验中尚具争议但反响激烈的部分,为未来建筑学领域的教法、教案、教具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三篇文章通过反思建筑学学科的本体与价值,追问建筑学教育的纲领、内容与内核。其中,谭峥等探索了北大建研中心的实验性教育纲领的基本历史态度、学科本体认识与教学组织方法,借助对北大建研中心初创十年的关键文本分析,在历史群像中评估其教育思想与历史地位。张轶伟等提出了以“泛设计”为理念的空间认知教学法,引导学生熟悉建成环境与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主张建筑学向内涵更为宽广的人居环境学科过渡。朱渊探索了结构专题训练中结构的多重属性——城市性、开放性、空间性和表现性,以掌握结构在场所与社会、时间与适用、结构与空间、本体与再现多重关系中的辩证关系。
四篇文章从不同的教学领域,充实建筑学的教学方法与体系。其中,辛善超等回顾了基于中华传统营建原型的当代建筑设计训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当代应用转换路径,为根植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建筑设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刘珩等分析了当下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城市设计教学的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教学需求,以斯宾诺莎知识层次理论模型为框架,主张从“多张图”到“一张图”迭代的教学模式转向。陈永明等聚焦“具身性剖面”的理论建构,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材料、构造与剖面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范式转型。王衍等提供了来自环境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经验,他以日常空间设计民族志为框架,评估“具体感”对拓展设计工作边界的意义,为广义设计教学在认知体系和工作方法上的整体变革提供了本体意义的框架与思辨。
最后两篇文章反思了媒介、评论等教学工具对建筑学的感知与认知训练的意义。汪原等探讨了电影和游戏作为叙事和互动媒介影响建筑空间设计的机理,通过电影的空间叙事和游戏互动分析,构建跨媒介教学框架。徐腾等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建筑评论”课程为讨论对象,探讨以“具足结构”为名的总体认知框架,以此训练学生细致地理解日常建筑和空间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本专辑主要聚焦当代建筑学教育中核心设计类课程案例,同时也纳入对建筑学的理论、技术、历史领域课程的讨论,更兼顾了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平行视角。专辑通过探查实验性教案对空间、结构、环境、场地等经典建筑学议题的关注与诠释,记录并解析以教学实验拓展建筑学实践视野的实况,归纳跨学科、多媒介的教学模式对丰富学科专业领域的作用,以展望服务新社会需求的未来建筑学教育体系。 |
|
|
|
|
[1] |
谭峥,俞泉. 实验的纲领
——再探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初创十年的教育思想[J]. 新建筑, 2025, 43(4): 12-17. |
[2] |
张轶伟1, 2,孙聪1*,顾蓓蓓1. “泛设计”的空间认知
——深圳大学建筑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探索[J]. 新建筑, 2025, 43(4): 18-24. |
[3] |
王衍,袁亦雯,宋雨泽. 面向“附近”的“日常空间设计民族志”[J]. 新建筑, 2025, 43(4): 46-52. |
[4] |
汪原,尹若冰,彭越. 基于电影与游戏媒介的建筑空间设计教学实践探索[J]. 新建筑, 2025, 43(4): 60-65. |
[5] |
叶洋,李潼*,杨玉涵. 基于环境模拟的冬季街道空间对居民主客观情绪感知影响研究[J]. 新建筑, 2025, 43(4): 114-119. |
[6] |
辛善超,于楠,张睿. 根植中华传统营建体系的当代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以天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 新建筑, 2025, 43(4): 30-37. |
[7] |
徐腾,周璇. 在美与丑之外
——武汉大学“建筑评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 新建筑, 2025, 43(4): 66-71. |
[8] |
侯世荣1,仝晖1*,聂明正2. 共性与差异
——坎波·巴埃萨创作中的类型逻辑探析[J]. 新建筑, 2025, 43(4): 82-88. |
[9] |
王川1,陈诗宇1,朱嘉珺1,付雨陌1,汪妍泽2*. 虚拟场景真实程度对具身感知的影响研究[J]. 新建筑, 2025, 43(4): 102-107. |
[10] |
刘珩1, 2, 3,陈坚1, 4,肖靖1, 2,索菲亚·莱奥尼5,言语1, 2, 3*. 渐进式更新背景下的“小项目集群”设计教学探索
——从城市到建筑的知识、教学层次分析[J]. 新建筑, 2025, 43(4): 38-45. |
[11] |
陈永明1, 2,王世君2,梁俊辉2,彭长歆1, 2*. 具身性剖面: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范式[J]. 新建筑, 2025, 43(4): 53-59. |
[12] |
王晖,刘梦嫚. 自然、传统与现实的交织
——嵩县三馆合一建设项目[J]. 新建筑, 2025, 43(4): 72-75. |
[13] |
赵亚敏,黄童涵. 循环建造理念下废旧木材的重组设计策略研究[J]. 新建筑, 2025, 43(4): 89-95. |
[14] |
何琪潇,罗锐*,董莉莉,张俊杰. 儿童独立出行与通学路径空间特征关联研究
——基于心智感知与身体形态的双重视角[J]. 新建筑, 2025, 43(4): 126-132. |
[15] |
李媛1, 2, 3,李林林1,李德新1, 2, 3*. 一种逻辑驱动的结构性能化设计方式
——从简支梁的截面作用假想模型推演谈起[J]. 新建筑, 2025, 43(4): 96-10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