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贝尔拉格学院 ——曾经前卫的荷兰高等建筑教育机构
刘征鹏 李军 刘晓
刘征鹏: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4)李军: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430072)刘晓: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意大利)
Reviewing Berlage Institute: The Once Cutting-edge Dutch Highe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gency
LIU Zhengpeng LI Jun LIU Xiao
摘要 荷兰贝尔拉格学院虽然只有22年的历史,但它曾广受世人关注。该学院独特的课程设置及其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度成为与英国的建筑联盟学院(AA)、美国的库珀联盟(The Cooper)等齐名的世界著名建筑院校。以贝尔拉格学院的创建、发展乃至最终谢幕之过程的得失经验,简要地勾勒出一个短暂而有个性的高等建筑教育机构全景图,并为我们提供有益之借鉴——高等建筑教育机构并无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具备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立足于世。
关键词 :
贝尔拉格学院 ,
荷兰建筑 ,
建筑教育
Abstract :In 2012, the Berlage Institute closed its doors after twenty-two successful years. But it has attracted the world’s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 it once enjoyed equal popularity with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fall of the Berlage Institute will provide us with useful references fo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
Berlage Institute
Dutch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
何文芳,梁斌,刘加平* . 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人才发展困境与培养改革研究 [J]. 新建筑, 2023, 41(1): 124-127.
[2]
黄旭升. 建筑“计划” ——理论探索与教学训练 [J]. 新建筑, 2022, 40(5): 117-123.
[3]
李书颀,梅洪元*,刘鹏跃,潘文特,刘益清. 宇航建筑学教育体系研析及其启示 [J]. 新建筑, 2022, 40(5): 130-134.
[4]
汪晓茜,周昕怡. 另辟蹊径,微光徐行 ——对话原中央大学建筑系校友王秋华女士 [J]. 新建筑, 2022, 40(2): 30-35.
[5]
谭刚毅,邓原,高亦卓*. 三线建设的设计实践与教育培养 ——以三线建设厂矿基建处建筑师口述访谈为线索 [J]. 新建筑, 2022, 40(2): 36-40.
[6]
张维. 全过程工程咨询背景下我国建筑策划发展概述 [J]. 新建筑, 2021, 39(3): 4-7.
[7]
孙磊磊,朱峰极,敬莉萍. “空间-身体-事件”语境下建筑系馆的空间意义 [J]. 新建筑, 2021, 39(2): 68-73.
[8]
武鹏飞. 泥瓦匠、行会与学院 ——建筑教育的传统溯源 [J]. 新建筑, 2020, 38(5): 150-155.
[9]
卢健松,张月霜,苏妍,姜敏*. 当代建筑教育的乡村应答 [J]. 新建筑, 2020, 38(4): 103-107.
[10]
刘琮晓,刘潇*. 清晰的迷宫 ——从阿尔斯牧师教堂看阿尔多·范·艾克的几何设计语言 [J]. 新建筑, 2020, 38(4): 118-122.
[11]
梁智勇,童月,朱慰先. 表演社区设计——“模拟游戏”在建筑与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J]. 新建筑, 2020, 38(2): 127-131.
[12]
周祥. 形式分析研究与建筑教育的融合——从“包豪斯”到“德州骑警” [J]. 新建筑, 2020, 38(2): 118-121.
[13]
尹泽妍,盛海涛*. 多变语汇构建“理想的建筑”——荷兰梅卡诺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实践 [J]. 新建筑, 2020, 38(2): 86-90.
[14]
龙灏,李世熠. 基于史料和口述佐证的“重建工建筑系”源流初考 [J]. 新建筑, 2019, 37(5): 128-133.
[15]
彭长歆,卢亚宁. 一个新传统的形成:1958年的华南工学院建筑系 [J]. 新建筑, 2019, 37(5): 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