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推荐文章更多...
新建筑
有设计参与的文化运营——从陕西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谈起
  赵敏
城市艺术栖居的另一种可能——北京留云草堂改造设计思考
  常可
向非洲学习——记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
  刘琛 黄薇薇
设计作为研究
  张路峰
当期目录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2023年 41卷 5期  刊出日期:2023-10-01
 
专栏导语
未来学校:重新想象校园行为与空间
陈科
2023, 41(5): 1-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6 )
摘要
主题专栏
基础教育新型学习空间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彭雷,谢媛,贾睿莹
2023, 41(5): 4-10  DOI:10.12069/j.na.20230500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4 )
摘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各国间竞争的焦点,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是其关键。在促进深度学习与主动学习的理念下,教学活动及相应的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实践与研究备受关注。文章全面梳理了近20年来基础教育新型学习空间的国际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学习空间如何影响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探讨支持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关键空间要素变量。最后结合基于循证研究成果的学习空间改造案例,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与更新改造研究的启示。
连续的学习区——激发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臧峰,何京蕴
2023, 41(5): 11-16  DOI:10.12069/j.na.202305011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5 )
摘要
空间因素对非正式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相关案例,结合众建筑2018年至今的实际项目,提出“插件和自组织系统”“参与式设计”“流动激发”“学习景观”及“互动装置”这5种建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形成一个综合系统,以创造流动的学习空间,使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连续不间断,进而激发出连续的学习行为。
跨界向未来 ——Crossboundaries事务所对“未来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蓝冰可,董灏,陈科,贾莹
2023, 41(5): 17-22  DOI:10.12069/j.na.202305017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1 )
摘要
章通过对Crossboundaries事务所的访谈,结合其设计理念与项目实践,就以下话题展开探讨:学校设计的基本观念,横跨多个设计领域的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支撑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空间要素,校园空间环境中的色彩设计,校园户外空间的潜在教育价值挖掘与设计策略,装配式建造方式与校园多样化空间营造及对中国未来学校建设的愿景。
“环形跑道+” ——中小学校园空间组织模式拓展与价值探析
陈科,阿荷娜尔·邬朗
2023, 41(5): 23-29  DOI:10.12069/j.na.202305023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5 )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设计实践涌现出许多不同于常规田径场的新现象,其多样性与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常规田径场语境所能探讨的范围。文章拟聚焦田径场的核心要素——环形跑道,用“环形跑道+”指代环形跑道及其相邻要素的若干非常规情况。首先,建构“环形跑道+” 概念框架;然后,依循此框架对100所中小学校的156个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总结基于“环形跑道+”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而揭示上述空间组织模式的多元价值。同时,审慎地指出“环形跑道+”空间组织模式面临的多重挑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影响研究的荟萃分析
王青,王琰*,李志民
2023, 41(5): 30-35  DOI:10.12069/j.na.20230503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5 )
摘要
基于“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对学生健康促进的诉求,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探讨校园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筛选出近20年国内外30篇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量化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程度,并对比不同研究类型、样本对象性别、年龄和数据测量工具的结果差异,总结出校园环境要素对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应分维度、分层级分析,同时应考虑政策环境和社交环境等混杂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模型探讨二者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中小学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评价提供依据与参考。
校园空间作为环境知识网络的物质媒介 ——以华南地区中小学为例
平辉
2023, 41(5): 36-41  DOI:10.12069/j.na.20230503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4 )
摘要
面向未来的教育鼓励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交互、创造的能力。校园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学生获得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环境要素及其组织方式承载着物理环境构成逻辑以及地域文脉等丰富信息,具有成为实体教材的巨大潜能。研究以环境教育为线索,将校园视为传播学习信息和知识内涵的物质空间媒介,以华南地区中小学校园设计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并提出空间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校园环境系统作为构建知识网络的物质空间媒介的设计视角。
新作视窗
同质异构 和而不同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设计实践与思考
陆晓明,郭雷,杨坤鹏
2023, 41(5): 42-45  DOI:10.12069/j.na.20230504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1 )
摘要
生命的驿站 ——仙鹤湖畔鹤鸣居
黄鹤鸣
2023, 41(5): 46-49  DOI:10.12069/j.na.20230504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7 )
摘要
重构的跨越和攀登 ——作为空间装置的桁架结构
张冰,戴航,王凤林
2023, 41(5): 50-53  DOI:10.12069/j.na.20230505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6 )
摘要
设计研究
当代科研建筑的审美意象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创作随想
王志刚 王建国
2023, 41(5): 54-59  DOI:10.12069/j.na.20230505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18 )
摘要
当代科研建筑设计除应满足苛刻的技术要求之外,还应关注形态意象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科技信息。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为例,从传统美学思想及量子物理学概念中寻求启发。基于科研建筑与建筑文化的内在关系,从总体布局、建筑形象、细部表达三个层面探索科研建筑创作的形态生成逻辑与策略,以期打破建筑语言与视觉认知的限制,在文化和审美层面提升科研建筑的空间设计品质。
从博弈走向共生 ——老旧社区营造里中介空间的特性分析与设计策略
徐文康,柯思思,刘捷*
2023, 41(5): 60-65  DOI:10.12069/j.na.20230506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19 )
摘要
在老旧社区营造中,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介入引发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兼具空间与社会媒介意义的中介空间,为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博弈和引导公众参与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对南京市陶谷新村的中介空间展开调研,分析中介空间特性及共生作用,总结其在社区营造背景下的内涵、价值与设计策略。进一步通过新村社区的设计实践,探讨以中介空间为载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营造、化博弈为共生的空间潜能。
冲突与回归 ——密斯建筑中柱及杆件的结构秩序
雷姗姗,孙靓*,尚伟
2023, 41(5): 66-70  DOI:10.12069/j.na.20230506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19 )
摘要
密斯·凡·德·罗始终在追求抽象空间形式与实体建造逻辑之间的统一,在结构秩序上进行了大量设计实践。文章首先对密斯建构理念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其次以柱及杆件体系为契机阐述了密斯在弥合矛盾的三个阶段中对结构秩序的探索过程,即发现结构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行支撑与围护两分的建构尝试、通过结构秩序完成对建构的全面表达,最终讨论其“清晰的建造”这一建筑理念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考察与研究
基于空间叙事的遗产文本解读 ——以意大利瓦拉罗圣山为例
陈莉,牧骑*
2023, 41(5): 71-77  DOI:10.12069/j.na.202305071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2 )
摘要
从空间叙事角度解读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瓦拉罗圣山的空间文本,有助于提升对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实现遗产从本体到意义的保护。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在梳理瓦拉罗圣山历次空间营造对于叙事主题表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空间叙事类型对空间文本和空间意义的影响、场所路径组织对叙事顺序的调整。研究表明:保护空间文本的时空延续性有利于延续多维认知;选择恰当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有助于引导受述者的体验;识别空间叙事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分析多重空间叙事的展开方式及叙事气氛的调动手段。
城市更新背景下美国历史环境“立面化”保护利用研究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
韩艺宽
2023, 41(5): 78-83  DOI:10.12069/j.na.202305078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2 )
摘要
“立面化”以建筑立面与内部空间的分离为基本特征,其伴随着美国1970年代末市场导向型城市更新出现,并在 1990年代呈现出更加灵活的操作方式。文章将“立面化”置于城市更新背景下,深入研究美国历史环境保护利用中的立面化现象。通过考察二战后美国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变,阐述立面化实践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建筑学、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后现代转向阐释其理论基础;以华盛顿特区历史保护实践中不同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为例,研究其形成机制;并以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损失评价其后果。在此基础上,呼吁在城市更新中保存真实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遗产。
今日“壮游” ——关于建筑学视野中“经验论”的个案研究
王为,闫蔚清,林俏肖
2023, 41(5): 84-89  DOI:10.12069/j.na.20230508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1 )
摘要
长期以来,旅行都被视作建筑学知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它对设计实践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知识构成的理论框架,从旅行的行为动机、再现媒介、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作为专业者的建筑师群体持有的经验特性进行分析。它试图藉此指出建筑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论前提潜在的认识论风险与局限;这也将为理解该学科在当代学院制度中的境况并审视相应问题提供参照。
聚落研究
贵州四寨侗寨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
蒋帅,杨玲*
2023, 41(5): 90-95  DOI:10.12069/j.na.20230509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4 )
摘要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走向韩城“村寨分离”的历史现场 ——历史人类学视角的风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林晓丹,蔡宣皓
2023, 41(5): 96-102  DOI:10.12069/j.na.20230509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6 )
摘要
基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存筑寨碑刻中的历史信息释读,深入分析韩城地区党家村泌阳堡与西原村凤翼砦营建的历史过程,讨论韩城地区风土聚落中“村寨分离”现象的成因。跳出惯常的建筑学的物质空间类型范式,经过族群追溯与产权落位,发现两堡是家族内部阶级分化之后合股建造的产物。寨子以巷道为主要形态控制要素,以“窄院”为地块划分的模数单元,祠堂等仪式空间反而重要性不强,并且与普通聚落同构。进而通过与华南地区聚落的比较,揭示了“弱宗族”或“残缺性宗族”的关中风土聚落的发生与扩张逻辑。
建筑历史与理论
环境调控下的“废墟” ——基于时间的新纪念性表现
陈镌
2023, 41(5): 103-107  DOI:10.12069/j.na.202305103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5 )
摘要
可变性是现代公共建筑在表现新纪念性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时间因素介入建筑的一种方式。通过形式自身蕴含的纪念性、不同时间并置所带来的可变性,人造“废墟”概念回答了新纪念性的形象问题。环境调控技术既可以从物质上促成“废墟”的形成,也可以是其形式的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讨论了在新地域主义语境下,现当代建筑师如何依托被动式环境调控技术,利用时间的加速来实现具象的“废墟”,利用时间的层叠来呈现抽象的“废墟”。
从窣堵波到中国式佛塔 ——汉唐时期新疆佛塔的演变
曾子蕴,王小东
2023, 41(5): 108-112  DOI:10.12069/j.na.202305108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19 )
摘要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其佛塔最初以印度窣堵波形制传入中亚,后进入新疆演变出各种佛塔样式,最终成为中国式佛塔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新疆佛塔样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影响因素,以求展现出新疆佛塔蕴含的多元文化特性,以及汉唐时期新疆佛教的大流行和中华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佛塔演变关系。
环境行为研究
行为仿真的研究进展及综合分析框架 ——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视角
刘梦萱,杨春侠*,范兆祥
2023, 41(5): 113-119  DOI:10.12069/j.na.202305113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0 )
摘要
行为仿真技术能够有效地预测空间内的人群行为,为建筑及城市空间的评价及优化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空间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研究针对行为仿真技术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从模型的建立与完善、应用与拓展、评价与空间优化3个维度分析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研究的综合分析框架。进而,提出3个值得继续探索的议题:对个体行为的关注、对环境复杂性的关注,以及行为仿真与其他技术手段的结合。以期为后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中行为仿真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高校宿舍空间环境与心理健康关联性研究 ——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例
刘小虎,司玉立,殷铭敏,陈秋瑜
2023, 41(5): 120-125  DOI:10.12069/j.na.20230512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3 )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宿舍空间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通过对华中地区某高校381名学生的研究发现,4项社会性要素和宿舍朝向等29项宿舍空间环境要素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宿舍内部装修等9项要素会明显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继而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这些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宿舍空间环境要素中昼夜照明节律和睡眠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其影响力与社会性要素中的人际关系压力相当;最后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宿舍空间环境-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数学诊断模型,对目标宿舍空间环境进行评估,并提出改造办法。
体力活动促进视角下住区开放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研究
董贺轩,赵孜冉,熊颖慧,高翔
2023, 41(5): 126-131  DOI:10.12069/j.na.20230512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2 )
摘要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新挑战,住区开放空间作为大多数老年人的主要体力活动场地,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建设重点。选取江西省丰城市6个住区为样本,通过实地勘察法、行为注记法,对住区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及老年人体力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住区绿化环境、公共设施规模,以及开放空间单元形态、可达性与围合性,是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为住区开放空间及其公共设施的适老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借鉴。
城市问题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厦门市92个保留村庄为例
肖铭,罗帅韬,罗娆,杨思声
2023, 41(5): 132-138  DOI:10.12069/j.na.20230513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3 )
摘要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人口、就业、交通等基本情况发生很大改变,形成了以流动性为特点的“新乡村”模式,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也因此产生了供需不匹配的新问题。文章以厦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92个保留村庄的基本公服设施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配置标准的评价模型对村庄进行分类,继而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指导下对村庄进行调研,发现现有设施配置与村民实际需求有差异、信息反馈渠道缺乏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自下而上的村民需求反馈和自上而下的规范要求相结合,形成以设施跨界共享为主的新配置模式,并对改良后的配置模式进行可达性验证。最终总结出设施统筹配置及政村沟通机制两项建议,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紧凑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形态研究进展 ——源流演进、主流范畴与应对策略
吴屹豪,刘阳
2023, 41(5): 139-145  DOI:10.12069/j.na.202305139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19 )
摘要
在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的背景下,人口持续密集化的高密度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回顾高密度城市在城市发展史中发轫的初始成因,梳理了此后为应对高密度城市的挑战而进行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探索。而后,运用 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近30年国际上高密度城市形态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其关联域的聚类结构和脉络谱系总结出三类主流的研究范畴,分别对应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城市设计应对策略和技术创新机制,探索未来高密度城市形态品质提升和精细化运作的实施路径。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视角下多情景导向的社区规划路径
王旸,尹豪,王薪宇
2023, 41(5): 146-151  DOI:10.12069/j.na.20230514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0 )
摘要
健康社区建成环境是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造成了社区居民健康福祉水平显著下降,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定量研究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与居民健康福祉变化之间的关系。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不同社区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测量,分析其居民健康满意度和地理空间差异。进而以社区密度、公共交通便利性、居住空间面积、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绿地空间格局5个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为自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新冠疫情发生前后其与居民健康满意度变化的相关性。藉此展开对社区规划设计的再思考,提出多情景导向的社区规划路径,为我国社区环境规划建设提供助力。
后脱贫时代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特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邱宁,张天洁,姜宇逍,王宇,韩欣宇
2023, 41(5): 152-157  DOI:10.12069/j.na.20230515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 KB)  ( 27 )
摘要
高质量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维护残疾人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在后脱贫时代实现“造血式”脱贫的重要一环。以天津市为例,基于对残疾人多维贫困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街道尺度下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多维贫困的空间格局不仅都呈现显著的城乡二元差异,而且两者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与明显耦合特征,以中心城区和乡村地区核心街道为中心,分别向外圈层递减和递增。最后,据此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出了差异化提升路径与策略。
新观察
数字
龚建
2023, 41(5): 158-158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0 KB)  ( 18 )
摘要
新建筑
下载排行
传统村落建筑复合界面活态化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845)
  范静哲,徐小东*
  2023 Vol.41(4):82-87 [HTML 0 KB][PDF 2069 KB] (845)
后疫情时代老旧住区生活性街道空间健康性能评价研究 ——以哈尔滨市繁荣街和平公街为例 (723)
  周小璐,张向宁*
  2023 Vol.41(3):142-148 [HTML 0 KB][PDF 2068 KB] (72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年)中国高校“苏式主楼”立面特征及差异探讨 (591)
  陈李波,方志诚,徐宇甦*,王锦华
  2023 Vol.41(3):98-103 [HTML 0 KB][PDF 2473 KB] (591)
人工智能参与下的建筑设计框架 (512)
  胡苇,孙澄宇*,张冬冬
  2023 Vol.41(3):50-56 [HTML 0 KB][PDF 973 KB] (512)
感官障碍人群包容性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综述 (416)
  任毓瑶 连菲*
  2023 Vol.41(3):123-128 [HTML 0 KB][PDF 1277 KB] (416)
美国国家公园乡土建筑风格起源与定型 (321)
  邓牧云,郑小东*,段威
  2023 Vol.41(3):111-116 [HTML 0 KB][PDF 1635 KB] (321)
基于价值的太湖流域历史文化空间体系构建初探 (286)
  汪艳 刘永潇 梁雅雯
  2023 Vol.41(3):80-85 [HTML 0 KB][PDF 2216 KB] (286)
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 (283)
  周宁 范熙晅 吴龙杰
  2017 Vol.35(3):88-93 [HTML 0 KB][PDF 0 KB] (283)
建筑学的政治维度与建筑教育——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模式谈起 (275)
  程婧如 占晨
  2017 Vol.35(3):98-102 [HTML 0 KB][PDF 0 KB] (275)
传统院落空间语汇范式在集合住宅中的再现策略——集合住宅中的院落单元模型初探 (275)
  吕力
  2017 Vol.35(3):80-83 [HTML 0 KB][PDF 0 KB] (275)
基于复杂应答过程理论的科教园有机秩序构建 (274)
  陈小辉 张兵华
  2017 Vol.35(3):75-79 [HTML 0 KB][PDF 0 KB] (274)
涌现秩序与乡村形态演化机理 (274)
  仲利强 王宇洁 王竹
  2017 Vol.35(3):84-87 [HTML 0 KB][PDF 0 KB] (274)
中国式养老与适老化居住空间 (272)
  宋春华
  2017 Vol.35(1):4-8 [HTML 0 KB][PDF 0 KB] (272)
“乡建是一种 ‘转移’ ? ” 圆桌论坛纪要 (272)
  张凤婕
  2016 Vol.34(4):61-63 [HTML 0 KB][PDF 0 KB] (272)
刘涵晓:建筑设计既是爱好,那就将爱好实现 (272)
  明星
  2016 Vol.34(4):72-76 [HTML 0 KB][PDF 0 KB] (272)
建成的背后——记深圳前海自贸区南油保税港区一期W6仓库设计 (271)
  何滔 李国仪
  2016 Vol.34(4):88-92 [HTML 0 KB][PDF 0 KB] (271)
多村联动发展模式下的乡村规划特征与实践 (271)
  陆琦 陈家欢
  2016 Vol.34(4):23-27 [HTML 0 KB][PDF 0 KB] (271)
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271)
  程晓青 吴艳珊
  2017 Vol.35(1):35-39 [HTML 0 KB][PDF 0 KB] (271)
向非洲学习——记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 (271)
  刘琛 黄薇薇
  2017 Vol.35(3):56-61 [HTML 0 KB][PDF 0 KB] (271)
开放式教学——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方法的转变 (270)
  卢峰 黄海静 龙灏
  2017 Vol.35(3):44-49 [HTML 0 KB][PDF 0 KB] (270)
乡村弱建筑设计 (270)
  何崴
  2016 Vol.34(4):46-50 [HTML 0 KB][PDF 0 KB] (270)
大时代下的小坚持——访UAO瑞拓设计创始人李涛、梁海峪 (269)
  李涛 梁海峪 明星
  2017 Vol.35(3):160-161 [HTML 0 KB][PDF 0 KB] (269)
热点 (269)
  万谦
  2017 Vol.35(3):156-156 [HTML 0 KB][PDF 0 KB] (269)
新建筑
阅读排行
有设计参与的文化运营——从陕西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谈起 (619)
  赵敏
  2017 Vol.35(3):68-74 [HTML 0 KB][PDF 0 KB] (258)
演变中的建筑学—— 建筑策划与建筑学的再思考 (524)
  庄惟敏
  2017 Vol.35(3):18-22 [HTML 0 KB][PDF 0 KB] (269)
设计作为研究 (470)
  张路峰
  2017 Vol.35(3):23-25 [HTML 0 KB][PDF 0 KB] (264)
从都市到乡村:建造一种新的传统 (422)
  李翔宁
  2017 Vol.35(3):14-17 [HTML 0 KB][PDF 0 KB] (254)
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研究的新挑战 (411)
  刘加平 陈景衡
  2017 Vol.35(3):9-13 [HTML 0 KB][PDF 0 KB] (266)
疯狂的细胞体——元胞自动机在建筑设计中的探索及运用 (398)
  米里亚娜·德威塔科维克/吉尔伽那·皮塔斯维斯基/米拉娜·达比克/博杰·米塔维克 宋靖华 朱甜 译 李溪喧 校
  2016 Vol.34(5):100-103 [HTML 0 KB][PDF 0 KB] (264)
过渡、转换与建构 (383)
  丁沃沃
  2017 Vol.35(3):4-8 [HTML 0 KB][PDF 0 KB] (261)
传统院落空间语汇范式在集合住宅中的再现策略——集合住宅中的院落单元模型初探 (358)
  吕力
  2017 Vol.35(3):80-83 [HTML 0 KB][PDF 0 KB] (275)
城市艺术栖居的另一种可能——北京留云草堂改造设计思考 (334)
  常可
  2017 Vol.35(3):62-67 [HTML 0 KB][PDF 0 KB] (262)
向非洲学习——记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 (316)
  刘琛 黄薇薇
  2017 Vol.35(3):56-61 [HTML 0 KB][PDF 0 KB] (271)
建筑动态空间初探——对建筑空间在动态条件下的再认识 (315)
  严云波
  2017 Vol.35(3):94-97 [HTML 0 KB][PDF 0 KB] (265)
想象现代——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269)
  卢端芳
  2016 Vol.34(5):4-10 [HTML 0 KB][PDF 0 KB] (261)
转型中的建筑学学科认知与教育实践探索 (262)
  孙澄 董慰
  2017 Vol.35(3):39-43 [HTML 0 KB][PDF 0 KB] (267)
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 (260)
  周宁 范熙晅 吴龙杰
  2017 Vol.35(3):88-93 [HTML 0 KB][PDF 0 KB] (283)
篇首语 (259)
  李晓峰
  2017 Vol.35(3):1-1 [HTML 0 KB][PDF 0 KB] (260)
建筑学的政治维度与建筑教育——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模式谈起 (256)
  程婧如 占晨
  2017 Vol.35(3):98-102 [HTML 0 KB][PDF 0 KB] (275)
宁波老外滩北段肌理识别与修复——基于历史文脉和类型学方法 (236)
  何依 孔惟洁
  2017 Vol.35(3):145-149 [HTML 0 KB][PDF 0 KB] (269)
杨廷宝校园建筑轴线设计手法研究 (232)
  曲艺 赵玉霞
  2017 Vol.35(3):116-120 [HTML 0 KB][PDF 0 KB] (256)
开放式教学——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方法的转变 (225)
  卢峰 黄海静 龙灏
  2017 Vol.35(3):44-49 [HTML 0 KB][PDF 0 KB] (270)
大时代下的小坚持——访UAO瑞拓设计创始人李涛、梁海峪 (224)
  李涛 梁海峪 明星
  2017 Vol.35(3):160-161 [HTML 0 KB][PDF 0 KB] (269)
面向绿色、和谐的建筑学再思考 (218)
  张颀 解琦
  2017 Vol.35(3):26-29 [HTML 0 KB][PDF 0 KB] (268)
心理地图与城市公共空间认知 ——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两次实验 (213)
  田唯佳
  2016 Vol.34(6):63-67 [HTML 0 KB][PDF 0 KB] (268)
刘涵晓:建筑设计既是爱好,那就将爱好实现 (210)
  明星
  2016 Vol.34(4):72-76 [HTML 0 KB][PDF 0 KB] (272)
晋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形态及其演化模式浅析 (209)
  王鑫 薛林平
  2017 Vol.35(3):140-144 [HTML 0 KB][PDF 0 KB] (265)
桂北山地传统聚落景观图式的解构 (204)
  王静文 韦伟 毛义立
  2017 Vol.35(3):134-139 [HTML 0 KB][PDF 0 KB]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