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推荐文章更多...
新建筑
有设计参与的文化运营——从陕西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谈起
  赵敏
城市艺术栖居的另一种可能——北京留云草堂改造设计思考
  常可
向非洲学习——记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
  刘琛 黄薇薇
设计作为研究
  张路峰
当期目录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2023年 41卷 4期  刊出日期:2023-08-01
 
专栏导读
砖、石与木
冯棣,冷婕
2023, 41(4): 1-1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63322 KB)  ( 5 )
摘要
主题专栏
汉代仿木构遗存的建筑信息识读与辨析
冯棣,康纤星晨
2023, 41(4): 4-11  DOI:10.12069/j.na.20230400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228 KB)  ( 13 )
摘要
目前中国汉代建筑史的研究因缺乏木构实例,极大程度上倚重于参照木构建筑形象建造或制作的各类仿木构遗存,主要做法为从遗存中获取木构建筑形式、结构特征及细部构造做法信息等。仿木构并不等同于木构,因此,在将遗存中的仿木形象作为建筑史研究证据之前需要进行木构真实性的识读、辨析工作。这一基础工作需要展开两个阶段的研究,首先针对不同材料、不同空间类型的汉代仿木构遗存,对其中的木构信息转译特点进行总结;其次,选取遗存量大且具代表性的崖墓、建筑明器与石阙,在把握汉代遗存仿木构现象总体特征的前提下,从不同类型仿木构信息的表现侧重点、营造目的、材料及建构特点等方面探析三类仿木构遗存的建筑信息转译特性。以此为基础,下一阶段进行仿木构信息中结构信息的真实性辨析工作。囿于篇幅,此为第一部分内容——遗存类型中的仿木构信息识读研究。
川渝石窟寺中所见唐宋建筑史料及其历史意义
骆一飞,徐怡涛*
2023, 41(4): 12-18  DOI:10.12069/j.na.20230401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008 KB)  ( 11 )
摘要
通过梳理川渝地区石窟寺中所见唐宋建筑史料,建立了川渝地区唐五代时期斗栱、建筑形态和组群关系的形制分期,并就石窟中所见部分大木作形制与现存建筑遗存进行对比,补充论证了部分建筑形制的发展历程。研究揭示了川渝石窟寺仿木构建筑史料的主要历史价值: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川渝唐宋木构建筑遗存的缺失,二是见证了唐宋时期北方与川渝地区之间建筑形制的源流演变关系。
从大足北山245龛“观”木构在石窟寺净土题材中的 “参演”
王璠,冯棣*
2023, 41(4): 19-25  DOI:10.12069/j.na.202304019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455 KB)  ( 6 )
摘要
目前我国唐代木构实例遗存不多,且只有单体而无群体,因而对有唐一代整体建筑史或地方史的研究需要借助同时期的石构建筑信息进行佐证。西南地区石窟寺经变龛中保留的建筑及组群信息成为佐证研究的关键史料。但关于其建筑元素来源、构图规律演变、艺术加工成分尚未得到系统、充分地阐释。文章以佛教净土经变题材为对象,梳理石窟中的木构建筑形象与组群关系在表达净土意境中的适应性发展过程,辨析其中真实且有效的建筑信息,为“以图证史”建立新的视角和历史依据。
山西稷山马村段氏家族一号墓砖雕仿木手法探析
喻梦哲
2023, 41(4): 26-31  DOI:10.12069/j.na.20230402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116 KB)  ( 5 )
摘要
以山西稷山马村段氏家族一号墓(马村M1)为例,探讨了宋末金初晋南富绅阶层的墓室营造传统。从墓壁仿木形象的尺度缩放关系与装饰母题出发,分析了墓室的空间意识与使用方式;通过解析台基、柱框、铺作、屋面等部位的具体拼砌做法,揭示了工匠处理模制砖件的手段;作图验证了整座墓室具备一定的几何构成规律,反溯了工匠利用尺规工具套借方斜关系、完善设计方案的操作方法。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中仿木构门窗的形制流变及设计意匠
俞莉娜
2023, 41(4): 32-38  DOI:10.12069/j.na.20230403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082 KB)  ( 9 )
摘要
以宋金墓葬中的仿木构门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形制分类(即排比分期),将仿木构门窗的发展过程分为3期,主要表现为一门二窗的组合模式向格子门转变,整体呈现出从简练到复杂的演变路径;进而将墓葬仿木构门窗与《营造法式》《梓人遗制》两部古代文献进行对照研究,认为仿木构门窗的发展过程大致与地面木构建筑的演变过程相符,可对文献记载起到印证作用;同时,尝试探讨了几种地区性典型门窗布局的空间含义。门窗因其通过属性和对建筑立面的示意作用,在墓葬中起到映射家居场景、提供魂魄出入口的作用,门窗的屏障属性也使得其在部分地区墓葬中起到烘托祭祀氛围的作用,是墓葬供养空间塑造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明代蜀藩王陵玄宫仿木构形制与营造技术分析
冷婕,张宁,陈晓宁
2023, 41(4): 39-45  DOI:10.12069/j.na.202304039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087 KB)  ( 5 )
摘要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原石作匠人史料刍议
刘畅
2023, 41(4): 46-51  DOI:10.12069/j.na.20230404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226 KB)  ( 8 )
摘要
文章尝试联系历史地理背景,尽可能搜集现有发表成果中的碑刻史料,补充现场调研中的发现,并就此尝试整理史料中长期以来并未得到重视的太原石作匠人名录,借助匠人姓名、来源地、工种等信息勾勒当地石作匠人的基本情况,刍议匠人-匠群、匠人-工艺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
新作视窗
国家海洋文化博览设施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设计研究
何镜堂,梁玮健*,郭卫宏,向科
2023, 41(4): 52-55  DOI:10.12069/j.na.20230405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4549 KB)  ( 4 )
摘要
新型教学空间的设计实验 ——河源市中小学科普教育馆
苏笑悦,寿朋*
2023, 41(4): 56-59  DOI:10.12069/j.na.20230405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872 KB)  ( 7 )
摘要
借巧用精,不假于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刘冰陶,董丹申,邝洋,殷农*
2023, 41(4): 60-63  DOI:10.12069/j.na.20230406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854 KB)  ( 4 )
摘要
设计研究
堆叠与占据 ——中小型文化综合体的集约化设计策略初探
韩雨晨,顾震弘*,韩冬青
2023, 41(4): 64-69  DOI:10.12069/j.na.20230406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986 KB)  ( 2 )
摘要
多功能集成可以实现土地、功能和空间的集约化发展,是我国中小城市文化类建筑的典型需求,也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体块的堆叠与占据操作是实现建筑集约化设计的常用策略之一。文章从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构手段3个层面探索了该策略在建筑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应对办法及优缺点。该策略在丹徒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设计上的应用,为我国中小城市的相关建筑设计提供了案例实践和现实参考。
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宿舍功能复合化设计研究
王存媛,杨勐,石殷忆*
2023, 41(4): 70-75  DOI:10.12069/j.na.20230407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382 KB)  ( 6 )
摘要
基于书院制模式的本质内涵及其育人特点,结合国内外典型书院制宿舍功能配置的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揭示当前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宿舍的功能复合化设计发展趋势,剖析现代书院制学生宿舍的功能构成要素体系,归纳其现存及未来的功能复合类型,并依次从选择功能类型、优化功能要素、配置功能指标及选用复合方式4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旨在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功能复合化设计方法,为相关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参考,助推高校书院实体育人功能落实。
原型、多样化到复合 ——新加坡商业综合体发展经验
秦岩,王欢*
2023, 41(4): 76-81  DOI:10.12069/j.na.202304076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600 KB)  ( 21 )
摘要
城市综合体建筑是城市化进程中功能复合性和区域高效性的产物。新加坡早期城市建设中注重综合体项目开发,自 1970年代以来建成的一系列综合体在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出顺应新加坡城市特征的综合体建筑。文章首先梳理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建筑风格,再剖析商业综合体空间特征,表现为构建经济驱动的复合式体验空间,从发展持久性城市生活闭环和体验式核心消费空间,到塑造沉浸式主题场景和空中花园景观。最后结合新加坡城市规划目标,解读面向未来、有活力的复合型城市空间的综合体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问题提供参考。
考察与研究
传统村落建筑复合界面活态化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范静哲,徐小东*
2023, 41(4): 82-87  DOI:10.12069/j.na.202304082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069 KB)  ( 4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利用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话题。文章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挖掘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内涵,以探索建筑复合界面的在地性活化改造。依据不同界面类型,构建融入场地环境、塑造场所精神、延续场域文脉的改造原则,进而提出建筑复合界面“形”“感”“构”的改造策略。宜兴周铁传统村(社区)中医馆改造实践将不同建筑复合界面类型作为操作要素,依据不同类型提出破界、立界、延界的针对性改造策略,最终实现提升传统村落街巷活力和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目标。
近现代“大屋顶”建筑遗产的设计实践反思与修缮保护 ——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办公大楼为例
杨灵,淳庆*,林怡婕,范友鸿
2023, 41(4): 88-93  DOI:10.12069/j.na.202304088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648 KB)  ( 6 )
摘要
在近现代本土建筑营造实践中,如何以西方先进技术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大屋顶”一度成为建造热点。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与建造技术的碰撞,以形式为主导的“大屋顶”建筑遗产出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残损问题。文章以20 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南京中山植物园办公大楼为例,从现状残损分析的角度,指出实现典型形式转译与融合中西方建造技术之间的矛盾性,并提出了考虑文物“最小干预性”的修缮加固方式,以此对近现代“大屋顶”建筑遗产的修缮与保护提供更为深刻的认知基础与借鉴方向。
悬挂:园林及其绘画中的另类展场
肖芳凯
2023, 41(4): 94-99  DOI:10.12069/j.na.20230409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364 KB)  ( 9 )
摘要
园林中的悬挂风景,有如画实景和各式图画两种形态,其中悬画常见临时悬挂和固定悬挂两种方式。空间的价值往往受益于悬挂图画生成的意义,由此塑造了一个“另类展场”式的文化场域。从园林空间中的悬挂图画出发,分析观者身份与悬挂的空间、主题及形式特征,解析从图画转化为实景的线索与方法,探析“园林”沿着场地、场所、场景、场域的演化逻辑,足以揭示空间实践中一条关乎园林与绘画转化的文脉线索。
鄂尔多斯藏传佛教建筑的历史分期及地域特征研究
韩瑛,李文华,李昊,杨昌鸣*
2023, 41(4): 100-106  DOI:10.12069/j.na.202304100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600 KB)  ( 5 )
摘要
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因早期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选取明清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研究的框架下,通过史料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本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变迁,以及与周边同类殿堂建筑的关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建筑形态呈现出同土默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建筑空间布局、柱网布置、结构体系等方面依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三个阶段逐步摆脱了土默特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藏式和汉藏混合式建筑为基底的多样化建筑形态。
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
张兴国,袁晓菊
2023, 41(4): 107-112  DOI:10.12069/j.na.202304107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4556 KB)  ( 6 )
摘要
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变化空间的营造手段;其次,归纳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为建筑和环境增添气势的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最后,在分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营建理念和方法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探索该环境观影响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建筑历史与理论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的风土建筑理论与实践
潘玥
2023, 41(4): 113-117  DOI:10.12069/j.na.202304113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549 KB)  ( 8 )
摘要
文章从风土建筑与现代性入手,针对启蒙现代性和工业革命对传统风土建筑的冲击,分析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风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首先引出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溯源与风土传统;其次,解读理论构建者约翰·拉斯金与实践引领者威廉·莫里斯关于风土结合现代思想的延续性;结语结合现代风土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思考工艺美术运动的价值及影响,重拾其镜鉴作用。
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之谱系考
程世卓,赵晓龙
2023, 41(4): 118-124  DOI:10.12069/j.na.202304118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130 KB)  ( 6 )
摘要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传统岭南园林“庭院链”建筑类型学图式分析
谢轩,孙卫国,张小星*,赖文波
2023, 41(4): 125-130  DOI:10.12069/j.na.202304125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386 KB)  ( 5 )
摘要
传统岭南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诸多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对其进行研究是展开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有效途径。当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多数着重于概念化和体验性的分析,建筑类型学的提出与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平台。基于此角度提出庭院链的概念,将传统岭南园林视为庭院链和有景观价值庭园的组合,通过分析庭院链的构成元素和组合类型图式,深入理解其与空间秩序的逻辑,为推导新的岭南园林空间形象提供技术支撑。
城市问题
小城镇空间吸引力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分析 ——以安徽省H镇为例
裘知,王玥,王竹,戴晓玲*
2023, 41(4): 131-136  DOI:10.12069/j.na.202304131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278 KB)  ( 11 )
摘要
围绕空间吸引力视角下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问题进行研究。以安徽省H镇为例,首先将设施按照运营主体和使用状态分为政府支持型在用、自主运营型在用、自主运营型闲置三类,采用平均最近邻的方法分析其聚集特征,进而判定三类设施的空间吸引力程度。然后,对小城镇均质空间和被设施使用人群影响后的非均质空间分别建构空间句法模型,并与现状比对,发现由设施引起的使用者路径变更引发了空间吸引力变化,继而影响设施使用状态的动态规律。最终提出以设施布局带动空间活力的配置思路,旨在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城市集聚混合型社区文化设施布局优化 ——以天津市望海楼街道社区为例
张祥智,刘佑朋
2023, 41(4): 137-142  DOI:10.12069/j.na.202304137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942 KB)  ( 8 )
摘要
社区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针对既往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与社区具体情况结合不足的问题,以集聚混合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引入位置分配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社区文化设施现状布局分析、原因分析与布局优化各环节。以天津市望海楼街道社区为例,研究发现,社区内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关系“错位”、设施服务供应不足与设施利用不足等问题并存,且各小区间获取服务的差距显著。究其原因,设施选址与毗邻隔离的空间形态对设施布局合理性有着重要影响,应用位置分配模型结合对现状空间形态的适度调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优化效果。
面向精细化治理的历史城区风貌导控与规划响应 ——以襄阳古城为例
张杨,张星,何依*
2023, 41(4): 143-148  DOI:10.12069/j.na.202304143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3094 KB)  ( 3 )
摘要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粗放的管控体系造成历史城区整体风貌的嬗变与解体,“有区无城”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研究立足于精细化管理的政策意识,提出新时期历史城区风貌导控的目标要求,即以“边界-格局-单元”这一层级嵌套的风貌体系为路线,在历史与当下风貌融承的整体背景下,梳理近人尺度下历史城区精细化管控的风貌清单。并以襄阳古城为例,探讨了精细化管控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历史城区的风貌修复提供思考。
广角镜
基于“能量-碳量”视角的低碳建筑空间营建策略
周从越,王竹,裘知*,郭睿
2023, 41(4): 149-153  DOI: 10.12069/j.na.202304149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304 KB)  ( 24 )
摘要
通过对双碳导向下低碳建筑减碳问题转变、目标强度转向、营建体系转型的发展态势研究,辨析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内涵分异,厘清低碳建筑“倒逼性存量减排”与绿色建筑“预警性增量节能”之间的理念差异与目标侧重,归纳建筑从绿色到低碳的多元化概念衍生,阐明建筑中能量循环与物质代谢孤立的发展现状。因此,基于“能量-碳量”视角对低碳导向下的建筑能量系统进行多维剖析与整合,建立能量组织机制,促使低碳建筑形成由能量流维稳的动态平衡结构。最后,提出“时峰双控”“倒逼约束”“能量协同”“精准控源”和“源汇平衡”的低碳建筑营建策略路径,为逐级实现我国建筑碳排放“低—零—负”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走向经济、高效、绿色之美的创造 ——布正伟新版著作《建筑结构思维》导读
戴路,李怡
2023, 41(4): 154-156  DOI:10.12069/j.na.202304154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2440 KB)  ( 5 )
摘要
新观察
数字
龚建
2023, 41(4): 157-157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240 KB)  ( 4 )
摘要
新建筑
下载排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年)中国高校“苏式主楼”立面特征及差异探讨 (553)
  陈李波,方志诚,徐宇甦*,王锦华
  2023 Vol.41(3):98-103 [HTML 0 KB][PDF 2473 KB] (553)
中国式养老与适老化居住空间 (249)
  宋春华
  2017 Vol.35(1):4-8 [HTML 0 KB][PDF 0 KB] (249)
开放式教学——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方法的转变 (249)
  卢峰 黄海静 龙灏
  2017 Vol.35(3):44-49 [HTML 0 KB][PDF 0 KB] (249)
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 (248)
  周宁 范熙晅 吴龙杰
  2017 Vol.35(3):88-93 [HTML 0 KB][PDF 0 KB] (248)
建筑学的政治维度与建筑教育——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模式谈起 (248)
  程婧如 占晨
  2017 Vol.35(3):98-102 [HTML 0 KB][PDF 0 KB] (248)
刘涵晓:建筑设计既是爱好,那就将爱好实现 (248)
  明星
  2016 Vol.34(4):72-76 [HTML 0 KB][PDF 0 KB] (248)
建成的背后——记深圳前海自贸区南油保税港区一期W6仓库设计 (247)
  何滔 李国仪
  2016 Vol.34(4):88-92 [HTML 0 KB][PDF 0 KB] (247)
向非洲学习——记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 (247)
  刘琛 黄薇薇
  2017 Vol.35(3):56-61 [HTML 0 KB][PDF 0 KB] (247)
涌现秩序与乡村形态演化机理 (247)
  仲利强 王宇洁 王竹
  2017 Vol.35(3):84-87 [HTML 0 KB][PDF 0 KB] (247)
演变中的建筑学—— 建筑策划与建筑学的再思考 (246)
  庄惟敏
  2017 Vol.35(3):18-22 [HTML 0 KB][PDF 0 KB] (246)
面向绿色、和谐的建筑学再思考 (246)
  张颀 解琦
  2017 Vol.35(3):26-29 [HTML 0 KB][PDF 0 KB] (246)
适应新时期珠三角发展需求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 (246)
  叶红 陈可
  2016 Vol.34(4):28-32 [HTML 0 KB][PDF 0 KB] (246)
宁波老外滩北段肌理识别与修复——基于历史文脉和类型学方法 (246)
  何依 孔惟洁
  2017 Vol.35(3):145-149 [HTML 0 KB][PDF 0 KB] (246)
热点 (245)
  万谦
  2017 Vol.35(3):156-156 [HTML 0 KB][PDF 0 KB] (245)
大时代下的小坚持——访UAO瑞拓设计创始人李涛、梁海峪 (245)
  李涛 梁海峪 明星
  2017 Vol.35(3):160-161 [HTML 0 KB][PDF 0 KB] (245)
传统院落空间语汇范式在集合住宅中的再现策略——集合住宅中的院落单元模型初探 (245)
  吕力
  2017 Vol.35(3):80-83 [HTML 0 KB][PDF 0 KB] (245)
反思与重构——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244)
  崔轶
  2017 Vol.35(3):112-115 [HTML 0 KB][PDF 0 KB] (244)
设计作为研究 (244)
  张路峰
  2017 Vol.35(3):23-25 [HTML 0 KB][PDF 0 KB] (244)
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244)
  程晓青 吴艳珊
  2017 Vol.35(1):35-39 [HTML 0 KB][PDF 0 KB] (244)
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研究的新挑战 (244)
  刘加平 陈景衡
  2017 Vol.35(3):9-13 [HTML 0 KB][PDF 0 KB] (244)
篇首语 (244)
  宗德新 冯棣
  2017 Vol.35(2):1-1 [HTML 0 KB][PDF 0 KB] (244)
多村联动发展模式下的乡村规划特征与实践 (244)
  陆琦 陈家欢
  2016 Vol.34(4):23-27 [HTML 0 KB][PDF 0 KB] (244)
晋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形态及其演化模式浅析 (244)
  王鑫 薛林平
  2017 Vol.35(3):140-144 [HTML 0 KB][PDF 0 KB] (244)
新建筑
阅读排行
有设计参与的文化运营——从陕西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谈起 (605)
  赵敏
  2017 Vol.35(3):68-74 [HTML 0 KB][PDF 0 KB] (238)
演变中的建筑学—— 建筑策划与建筑学的再思考 (522)
  庄惟敏
  2017 Vol.35(3):18-22 [HTML 0 KB][PDF 0 KB] (246)
设计作为研究 (454)
  张路峰
  2017 Vol.35(3):23-25 [HTML 0 KB][PDF 0 KB] (244)
从都市到乡村:建造一种新的传统 (420)
  李翔宁
  2017 Vol.35(3):14-17 [HTML 0 KB][PDF 0 KB] (235)
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研究的新挑战 (411)
  刘加平 陈景衡
  2017 Vol.35(3):9-13 [HTML 0 KB][PDF 0 KB] (244)
过渡、转换与建构 (383)
  丁沃沃
  2017 Vol.35(3):4-8 [HTML 0 KB][PDF 0 KB] (237)
疯狂的细胞体——元胞自动机在建筑设计中的探索及运用 (377)
  米里亚娜·德威塔科维克/吉尔伽那·皮塔斯维斯基/米拉娜·达比克/博杰·米塔维克 宋靖华 朱甜 译 李溪喧 校
  2016 Vol.34(5):100-103 [HTML 0 KB][PDF 0 KB] (242)
传统院落空间语汇范式在集合住宅中的再现策略——集合住宅中的院落单元模型初探 (349)
  吕力
  2017 Vol.35(3):80-83 [HTML 0 KB][PDF 0 KB] (245)
城市艺术栖居的另一种可能——北京留云草堂改造设计思考 (331)
  常可
  2017 Vol.35(3):62-67 [HTML 0 KB][PDF 0 KB] (241)
建筑动态空间初探——对建筑空间在动态条件下的再认识 (313)
  严云波
  2017 Vol.35(3):94-97 [HTML 0 KB][PDF 0 KB] (241)
向非洲学习——记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 (310)
  刘琛 黄薇薇
  2017 Vol.35(3):56-61 [HTML 0 KB][PDF 0 KB] (247)
想象现代——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267)
  卢端芳
  2016 Vol.34(5):4-10 [HTML 0 KB][PDF 0 KB] (241)
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 (253)
  周宁 范熙晅 吴龙杰
  2017 Vol.35(3):88-93 [HTML 0 KB][PDF 0 KB] (248)
篇首语 (252)
  李晓峰
  2017 Vol.35(3):1-1 [HTML 0 KB][PDF 0 KB] (237)
转型中的建筑学学科认知与教育实践探索 (250)
  孙澄 董慰
  2017 Vol.35(3):39-43 [HTML 0 KB][PDF 0 KB] (243)
建筑学的政治维度与建筑教育——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模式谈起 (249)
  程婧如 占晨
  2017 Vol.35(3):98-102 [HTML 0 KB][PDF 0 KB] (248)
宁波老外滩北段肌理识别与修复——基于历史文脉和类型学方法 (229)
  何依 孔惟洁
  2017 Vol.35(3):145-149 [HTML 0 KB][PDF 0 KB] (246)
开放式教学——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方法的转变 (225)
  卢峰 黄海静 龙灏
  2017 Vol.35(3):44-49 [HTML 0 KB][PDF 0 KB] (249)
大时代下的小坚持——访UAO瑞拓设计创始人李涛、梁海峪 (224)
  李涛 梁海峪 明星
  2017 Vol.35(3):160-161 [HTML 0 KB][PDF 0 KB] (245)
杨廷宝校园建筑轴线设计手法研究 (223)
  曲艺 赵玉霞
  2017 Vol.35(3):116-120 [HTML 0 KB][PDF 0 KB] (237)
面向绿色、和谐的建筑学再思考 (217)
  张颀 解琦
  2017 Vol.35(3):26-29 [HTML 0 KB][PDF 0 KB] (246)
心理地图与城市公共空间认知 ——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两次实验 (212)
  田唯佳
  2016 Vol.34(6):63-67 [HTML 0 KB][PDF 0 KB] (241)
晋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形态及其演化模式浅析 (209)
  王鑫 薛林平
  2017 Vol.35(3):140-144 [HTML 0 KB][PDF 0 KB] (244)
桂北山地传统聚落景观图式的解构 (204)
  王静文 韦伟 毛义立
  2017 Vol.35(3):134-139 [HTML 0 KB][PDF 0 KB] (242)
刘涵晓:建筑设计既是爱好,那就将爱好实现 (204)
  明星
  2016 Vol.34(4):72-76 [HTML 0 KB][PDF 0 KB] (248)